大秦天
字体: 16 + -

第106章 墨家三分

    墨对还在研究的秦高道:“陛下不用再研究了,这东西我们墨家已经研究了上百年,还是一事无成。不然也不会献给始皇帝了,要知道这东西,戴在身上可是非常的舒服。不仅能滋养身体,而且能使小病不发。”

    “竟然有这种好处,为什么你们自己不戴着呢?”秦高疑惑的道。

    “公输班说过,这东西,我们最多留存百年,如果天下一统,就必须交出去。果然,后来我们搬到秦国,当时还是太子的始皇帝见到它,就非常的喜欢,于是给他拿了去。这样看来,时也命也!是上天注定的,因此,我们也没有再去找它了。”

    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难怪!墨又说起,公输班写在云梯上面的文章以及许多东西来。两人相谈甚欢,墨更是对秦高竟然对于仅看过一两天的木匠方面的东西知道如此之多,非常的欣慰。

    于是对他道:“看来陛下对于木匠也有一番研究。难怪陛下前些日子,在秦都重新建造规划了工匠坊。”墨抚了抚胡须,道:“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听说过墨家的故事?”

    “略知一二!”“那对于‘矩子’,陛下可知其详?”

    “矩子?不是传说你们墨家的最高领袖吗?为什么,你们一直没有重新选择,难道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吗?”

    “其实墨子在世时,他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是他意外去世,导致传承无人接手,再加上正逢乱世。因此,矩子的选拔一直没有进行下去。两百多年来,墨家已经渐渐的式微了,我担心有一天,墨家将会被彻底的沦为下三流。”

    秦高奇怪了,这与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给他听?只听墨继续道:“墨家一直没有选‘矩子’是因为,传承者一直没有达到要求。而我们墨家分为三家,与当初的三家分晋一样,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因此,此事一直未能成行,最近大秦大乱时,另外两家突然出现。说是明年四月,三家共同比斗一番,选出真正的矩子!”

    墨突然严肃了起来,看向秦高道:“陛下!微臣虽位于下属,但观陛下之气,必当冲破云霄。可愿接受墨家真正的嫡脉,仁之一脉的传承!”

    秦高顿时一愣,道:“墨先生!你不是开玩笑的吧!朕为大秦天子,墨家似乎不会接受一个皇帝当他们的矩子吧!”墨先生抚掌大笑道:“陛下此言差矣。非是天下百家不予皇帝,而是皇帝高高在上,从来没有看起过天下百家。就如法家一般,虽然成为大秦的国之重器,但从未曾真正的进入过大秦的朝政之中。微臣观陛下非一般人,才敢斗胆请命。”

    “原来如此!墨先生说墨分三家,你又主你们是墨家的嫡脉,仁之一脉。那么,墨家到底分哪三家,分别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会隐居在我们秦都?”

    “墨家自从分裂之后,各执一种传统,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虽然,被称之为后周时的两大显家之一,实强则弱。老祖墨子曾提出了十大思想,但是真正被人们接受的并不多。而在墨家之中也是如此,因而,墨子死后,墨家就分裂了。我们嫡脉一致认为,墨家应该以仁政施于民,于是迁都于秦国。而其余两派分别主张武和战,武之一脉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仁义常在,只有仁义才是真正的墨。而战之一脉,则认为,只有当国家真正的统一,人们才能真正的得到仁政。三派相互攻伐,以致,墨家渐渐的分散,从而隐没于民间。”

    秦高彻底被墨家的事迹给弄起了兴趣,于是道:“那这三家,另外两家呢,在哪里?”墨正想说话,小兰从外面又走了进来。秦高挥挥手,道:“小兰,朕与墨先生正在谈事情,你稍后再来!”

    墨看到小兰退下去之后,才接着道:“陛下!仁之一脉,主仁政爱国,但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就弃而不用。故此,我墨家隐于大秦之都,祈盼有一天秦国能再起一仁君,恩施于天下。陛下之才,举国无双,大秦乱局,正堪其用!”

    秦高道:“仁政者,爱民也!墨家有施行仁政的方法吗?”墨站起身,躬首一礼,道:“愿为陛下解忧。墨家行于天下,知秦之乱,不在于国,而在于民。民之乱也……”

    墨的一些理论,确实打动了秦高,他也站起来身来,躬首道:“大秦为天下百姓之国,民乱则国危。还请墨先生为我指点爱民仁国之政,朕必当为墨家请天下!”

    墨道:“陛下言重了,墨家必当为国而死!墨以大长老之名,为君解惑。”

    秦高把墨送走之后,不由的感叹,墨家果然不愧是天下两大显家之一。儒家被大秦朝廷压的抬不起头来,而墨家虽然隐于民间,却在思想上统治着整个大秦。看起来,似乎儒家和墨家,一样是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是现在秦高终有点明白。

    墨家的仁政爱民,不止是从思想上做到这一点,而且是从行动上。如果说,儒家的仁,是一种思想,那么墨家的仁就是一种行动。而分为三家之后,这三家也明显有了不同。比如仁脉,主张以仁治国,不仅有许多的仁政建议,而且还融合了诸子百家中许多的理论。

    比如融合了农家,认为民为仁的中心,于是他们主张爱民之外。还提出让民众生活的好,如果生活的好呢,这就需要国家把农家的思想传播下去。农家就是“民以食为天”的代表,他们讲求的是以农业、食物为本,认为只有吃饭了才能谈其他的。

    墨家还以仁为中心,融合了许多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匠。不管是铁匠、木匠和石匠,他们认为,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因此,不管什么样的工匠,都应该注重生活。也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工匠要服务于生活,而墨家的战之一脉不同,他们认为只有制造了强大的工具,才能统一民众。只有统一了民众,人们才会感受到仁政。

    因此战之一脉,一度在整个后周时期掀起了大范围内的战争。因为它的理论渐渐的偏离了墨子提出的“非攻”,而随着秦国统一之后,战之一脉拉拢了军队,成为军事方面的指导思想。战之一脉,先后影响了白家、李家,后来秦统一之后,战之一脉随着王家在军队之中,慢慢的消失在辽东地区。

    而与战之一脉不同的是,武之一脉。又称之为“义之一脉”、“侠之一脉”,它隐于民间。认为天下是不公平的,认为仁义才是墨家的主导思想。因此,他成为一支独立于外,又影响世间深刻的学说。武之一脉隐没于山林之后,这一届听说,他们找到了一个好苗子,想要复出。

    而真正让秦高吃惊的是,这武之一脉的“矩子”人选,他非常的熟悉。张良!没错,就是张良。没有想到,武之一脉选择的竟然是张良。其实,所谓的“武之一脉”,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游侠。当然,大秦时期,燕赵之国多仁义之士,这就是因为武之一脉在燕赵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

    所以,一个到秦国的仁脉,后来秦始皇一统之后,弃而不用。仁脉遂隐于秦都,等待复兴的一天。而一脉为战脉,其实就是军事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融合了兵家的理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墨家其强大的实力。而王家正是现在最盛的家族,只是王家自从王贲退隐之后,只有王离一个在外的军事人才。

    而武脉,多流于民间,诸如许多战国时期的剑客,都是武脉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者。后世也稍受影响,只是到了汉武帝之后,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这才使的墨家,真正成为了末流,消失于民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