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导火索
字体: 16 + -

第141章 19.王家转移

    王文清带着他的侦察队回到根据地之后,将黄金人交给了黄明,黄明将黄金人交给了根据地路北抗日人民政府,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他也加入到了侦察队的行列。

    王文清被叫回到了团部。

    张团长首先问:

    “城里我们的同志们安全吗?”

    陈卯生在一旁听着,等待着王文清的回答。

    王文清说:

    “我们的交通站和雄鹰都很安全。据交通站的同志们反映,王成福他们已被特务们给盯上了。尤其是美子回到了鬼子的司令部后,对王海棠和她父亲王臣福一家是潜在的威胁,必须尽快的将他们转移到根据地。”

    张团长和陈卯生政委研究决定,从新一团里挑出十几名精明强干的战士,侦察队全部参加全部佩戴驳壳枪,合起来就二十几个人,由陈卯生政委带领,潜进龙阳县城,将王成福他们接回根据地。

    他们又研究了半天,必须有个由头,他们考虑来考虑去,觉得成立个太谷秧歌剧团是最好的,他们的武器就可以藏在戏箱里,也容易把解救的人员混在里面好出城。

    更何况这十几名战士当中有一多半喜欢太谷秧歌,而且在根据地也上台表演过,这就给完成好这次的营救任务打下了基础。

    他们闹了四个戏箱,戏箱是特制的,箱子底加了个空层,将驳壳枪放进去,把唱戏的服装道具放在了上面,然后箱子上加了锁。

    陈卯生政委打扮成了剧团的老板,面部又化了装。他们用马车拉到了牛晶坪火车站,从那里登上了去省城的火车。

    当路过龙阳县城火车站时,他们下了车,通过了各种检查,顺利地进了龙阳县城,住进了福隆客栈。

    他们刚住下,芳子和美子、王海棠,就带着特务前来搜查,看了他们的良民证之后,芳子就问陈卯生:“你们这么多人,是干什么的?”

    陈卯生连忙陪上了笑脸,说:“我们是剧团,唱戏的。”

    “你们唱的什么戏?”芳子皮笑肉不笑地问。

    “太谷秧歌!”

    芳子对中国什么也知道,她来到龙阳县城这一带,对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研究了个透彻。她就想知道这个太谷秧歌剧团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故意的询问:“这太谷秧歌是什么剧,怎么没听过。”

    陈卯生也知道这是这个女鬼子在看自己的真伪。陈卯生就给芳子解释起来。

    太谷秧歌是由踩街秧歌发展而来的。

    清康熙四十七年,孔尚任《平阳竹枝词》第一首“踏歌词“有:“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断路人肠“。从词中可以看出凤阳少女在平阳(今临汾)表演凤阳花鼓踏歌的情景。

    太谷秧歌歌舞节目《打花鼓》中亦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锣鼓介:呛得隆咚呛)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花鼓夫妻没得卖,身背花鼓走四方(锣鼓介:呛得隆咚呛)。

    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南北二京全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锣鼓介:呛得隆咚呛呛!呛得隆咚呛!呛得隆咚呛呛呛!呛得隆咚呛!)又《缀白裘》中多处谈到凤阳花鼓,如:《闹灯》中有:“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人跟着跑“之句。

    可见凤阳花鼓于清初就流行到了山西南部、中部一带。

    清乾隆六十年刊印的《霓裳续谱》云:“‘秧歌’凤阳鼓、凤阳锣,凤阳姐儿们唱秧歌。“太鼓秧歌《打花鼓》中也有:“夫妻双双出府门,海走天涯唱秧歌。

    “唱凤阳花鼓艺人到了北方,也随着北方的风俗习惯唱秧歌了。虽然凤阳歌与秧歌的曲调,在调式、调性、音韵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互相吸收、溶化,逐步成了一体,统称秧歌,而风阳歌的名称在北方也逐渐消失了。

    另外,还吸收了“莲花落“的格调,按《津门杂记》云:“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

    “又云:“后有人改名太平歌词云“。“莲花落“是夹说夹唱的一种说唱艺术,用竹板打节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一类的句子做衬腔或尾声。

    太谷秧歌《烙碗计》剧中,丑角学唱“莲花落“词:“呱哒儿呱,呱哒儿呱,花鼓汉子把话明,再把妻儿叫一声。“这是以“莲花落“形式唱《打花鼓》中的唱句。

    又如《小放牛》唱词:“打个什么锣?打个太平锣;打个什么鼓?打个凤阳鼓。“念白中有:“口儿里唱的都是莲花落吆降呀咳。“又唱,“一喷一朵莲花,花开一朵美。“又《打花鼓》中唱,“转过这条臭胡同,咱们再唱莲花落。

    “这说明凤阳花鼓艺人流串到北方后也唱“莲花落“。这都对太谷秧歌的丰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此,太谷秧歌曲调增多了,剧目也丰富了,并且增加了数板与念白和唱完有说,说完再唱的节目。

    当地艺人也编出不少剧本,如:《割田》、《大挑菜》等,还有另一种形式,丑角上场先说一段与剧情无关的杂说,如:《双唤妹》、《碾糕面》等。这种有歌有舞有说的三结合节目出现后,对太谷秧歌又是一个大的发展,而且孕育了戏曲化的胚胎。

    清嘉庆、道光年间,太谷、平遥、祁县等县的商业蓬勃兴起,商人四处经商,外地商人也频繁来这里通商。商业的发达也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传播。当时人们对时兴小曲,流行珍戏倍感兴趣。如:《走西口》、《金全卖妻》、《小上坟》、《放风筝》等剧目,都是这一时期由外地传来的。在这些剧目的影响下,启发了民间艺人编唱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口头剧目,如《割田》、《回家》、《柚筒记》、《当板箱》等。这说明秧歌戏曲中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道光年间,晋中平原农村,成立了许多“自乐班“组织;自乐班的组织,最迟是在清朝中叶,即太谷商业发达时就有了“。

    当时农村一般是踩街秧歌活动,后即登上台子演出。台后设一卯桌,上插“同乐班“、“喜乐社“等产类的慢帘。节目有小曲曲、歌舞小戏、杂说、秧歌等。

    不过秧歌戏是占主导地位的,并有武场配合,如《郭巨埋儿》、《巫神》、《劝女》、《缝袍子》、《王婆骂鸡》、《卖豆腐》等。从此,秧歌戏的胎儿产生了,这也是太谷秧歌的发展,由渐变到突变的重要标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