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传
字体: 16 + -

第五十四章公侍郎破丐帮

    第五十四章公侍郎破丐帮



    东岳雨石:公丕刚·著



    在返回时路经一村,有一青年妇人,在村头哭泣,围有几个人。公大人经过时,让无风过去打听一下,是因何事啼哭。无风去了许多时,探听明白后回来说:“此村名叫兰溪村,那个哭泣的女子是郑李氏,丈夫郑二虎。她有一个儿子八岁叫大彪,突然失踪。找了五日了,沒有下落。认为孩子已不在人世,因此哭泣。旁有村民传言,在附近六七个村都先后有小童丢失,杳无音信。往年也有类似情况,大多认为命犯狼籍,被野兽所伤害。村民报官,官衙说只能可立案,慢慢查访,急了无处查访,心急无用。”公大人叹口气,心道:“看来官衙沒有把事放在心上,若要认真对待,沒有查不明的事!”



    走不多时来到绍兴城街里,见那个破烂叫花子在大街上游走,怀里抱着一个瑶琴,上插一根草,口喊:“卖琴了,卖琴了!此是绝世好琴,若有识者,卖与知音,不是知音不必看琴!”公侍郎大人是懂琴的人,见他这样,心知这个人不是叫花子。下马走向他去,那人知道大人给他解过围,若不是大人到场,让无风去把他的遗便清理干净,看墓之人岂能让他走,定会扯拉住他不会善罢甘休。对大人也怀感激,他见大人过来,站住身形,向大人点头致意。大人说:“壮士,我要看一下你的琴。”这个人把手中的瑶琴递过来说:“先生请看。”公大人接过瑶琴,脱去琴衣。一见这琴倒吸了一口冷气,真是好琴。此琴做工精良考究,一拨琴弦,清声盈脆,颤余悠扬。



    公大颇懂音律乐礼知《白虎通义》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器为:“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尚书》载:“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五声者,何谓也?宫、商、角、徵、羽,土谓宫,金谓商,木谓角,火谓徵,水谓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曰:“盛德在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音羽。”《乐记》载:“宫声代表君,商声代表臣,角声代表民,微声代表事,羽声代表物。”



    丝,琴瑟:八音之一。用梧桐木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诗经》中已有琴瑟的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古代琴的别称有“绿绮”、“丝桐”等;琴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常用乐器。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琴著称。几千年来,琴的演奏绵延不绝。



    公侍郎大人对琴很懂,琴是: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 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当序》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类人世尊卑。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琴还有许多别称:“珠挂、丝桐、师乙、伶伦、理性、宣情、凉月、秋风、四善、两仪、流水、落霞、养气、怡心、神遇、天随、楚妃叹、梁父吟、玄鹤舞、白鹄翔、濮上靡、雍门悲、嵇康价、贺若名、停玉指、掩朱弦、双鸾对舞、两凤同翔、叶苦霜叶、根老山泉、合雅正乐、治世和音等雅号。”



    公大人再细看此琴,琴上刻有琴名,只见上刻四个字“飞瀑连珠”;落款“云庵道人”字样,公大人惊诧地“呀!”地一声。悄言问道:“好琴!好琴!壮士,此琴何来?”那个人说:“此琴是先师遗留,只因我生活窘迫,才卖此琴。”公大人一听,知此人会抚琴,邀请到客店中,问他道:“壮士,请问贵姓大名?”那人说:“姓未名一木。”公大人请教一曲,未一木把琴放在桌上,调理好琴弦,平心静气,按琴弦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此曲一出,清雅洋和,悠扬轩昂。弹奏得好,他又弹奏了一曲“渔樵问答”,公大人听他弹奏的手法娴熟,技艺超群,不是平凡之人,怎么会沦为如此贫贱窘困?心里有爱才之心,有心帮他,就对他说:“未琴师,公某是一个朝廷官员,在杭州一带购米赈灾。壮士请跟本官一起为赈灾尽力,待有时机,可向人推荐。”那人谢了公大人说:“在下清散之人,不愿参入朝堂。”公大人说:“好,你先在我这里做事。”公大人也用此琴弹奏了一曲“阳春白雪”和“梅花三弄”,未一木见大人弹奏轻盈,指法灵捷;曲调精纯,音律优美动听,连连赞好。一时二人情投意和,非常亲密。



    公大人和未一木交往,知他有一个老祖母,年有八十多岁,父母皆早去世。祖母全赖未一木奉养照看,怎奈家贫,只好把家中至宝拿出去卖,真是无奈之举。公大人和未一木熟了,问他道:“飞瀑连珠”乃是圣祖皇帝第十七王子朱权王爷所亲手制造,怎么会成了你家祖传之宝呢?难道说你家还会和皇室有缘源吗?”未一木笑而不答。



    未一木有一部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琴曲谱,拿来让公大人参阅。里边一古曲名《聂政刺韩王》曲,其小注曰:“此曲乃《广陵散》曲,实流行于民间,在扬州之地风靡。经晋嵇康整理易名为《广陵散》,嵇康临刑所索琴弹奏此曲,人亡曲绝乎?本王巧得其曲,此曲未绝也!”公大人惊奇万分:“《广陵散》尚有存世,宁献王朱权对世人真乃有大功之人!”从此二人闲暇时就弹曲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