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续弦夫人
字体: 16 + -

第31章

    夜半三更,燕长宁回来了,是被亲卫军翻墙送回来的。

    静悄悄的,没有惊动任何人。

    看见卧室窗外的黑影,楚韵表现得很平静,没惊动守夜的丫鬟,开了窗户将人迎进来了。

    燕长宁带着一身寒气紧紧抱住了她。

    楚韵伸手回抱住他,静静地靠在他怀中。

    大宣三年冬二月二十八日,大军共一万一千余人自王都北门开拔,沿途会收编几股小部队,整编后一同前往边疆城镇驻守。

    因着又降了雪,天气寒冷,来送行的人少得可怜,加上这次是副将领军,朝中也只是派了个大臣来送行。

    燕青瑜鼻子和眼睛都是通红的。

    楚韵是个半路出家的野路子母亲,她没有太多的慈母心肠,她只是想竭尽所能教好这个孩子,因此,她将这个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家中的大事小情都不会瞒着他,哪怕他只是个满三周的孩子,尚且懵懂,但已经知事了,楚韵会将他不懂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比如,燕长宁随军远征可能有去无回或者建功立业的事情。

    可想而知,燕青瑜受了多大的惊吓,断断续续哭了大半日。

    一万一千余人的队伍堪称浩浩荡荡,见首不见尾,楚韵和燕青瑜只知道他们牵挂的那个人在这人潮人海中,却不知道他确切的位置在哪里,只能翘首逡巡着这庞大的人潮人海。

    燕青瑜几乎想喊出声来,但楚韵早早就叮嘱了他,这样的场合不能做一星半点儿不合时宜的事情。

    “母亲,父亲在哪里?”燕青瑜哽咽着仰头问道。

    眼泪从这个年幼的孩子的眼眶中汹涌而出,楚韵一时间心酸得一塌糊涂,差点儿跟着哭起来,深吸了一口气,她才说道,“母亲也没找到,瑜儿乖,不哭了,擦干眼泪,帮母亲找找你父亲。”

    “恩。”燕青瑜应了一声,伸手擦了一把眼泪,瞪大了眼睛继续在人潮人海中寻找父亲。

    很遗憾的,母子两个都没能找到,眼看着大军末尾的人从眼前走过,燕青瑜嘴一咧,就哭起来。

    楚韵轻轻捂住孩子的嘴,弯腰钻进了马车里。

    燕长宁收回一直往后望的目光,随着大军往前走去,他不能回头了。

    燕青瑜哭得累了,在楚韵的臂弯中睡了过去,回到府上,楚韵命人给孩子擦了脸抹了油脂,才让人抱去屋里。

    楚韵一个人往书房去了,坐在燕长宁常坐的椅子上,有些怔愣,回不过神来。

    要说不后悔,那是不可能的,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是无用功。

    吐出一口浊气,楚韵站起了身,往外走去,她能做的,唯有过好日子,等他回来。

    没两日就是回春节,这个回春节兴宁伯府因着提前过了,到了正道日子,却是没多少人觉出年味儿来,加上府里的两个主子心情不畅,下人们难免也沉郁些。

    元月初七,林夕递了帖子来,邀请楚韵在元阳节外出,楚韵回了帖子应了。

    元阳节当天,楚韵和燕青瑜说了好久,才让孩子同意外出去玩耍。

    这么大半个月来,这孩子一直心情郁郁,食欲不振,眼瞧着瘦了一圈,日渐沉默寡言,多数时候都钻到楚韵怀里,紧紧抓着她的衣襟,也不说话,一待就是一天,楚韵心疼又心酸,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今,借着机会就想让他出去转转,期冀能让孩子高兴些。

    林夕家的双生子依旧闹腾得很,甫一瞧见楚韵和燕青瑜就冲过来,“楚伯母好!”转头就一人拉了一只燕青瑜的手,好奇地问他,“你怎的瘦了?”

    听了这话,楚韵心下微酸,这些日子,燕青瑜瘦得厉害,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脸颊和肚子上肥嘟嘟的肉都不见了,脸色苍白,看着有几分瘦弱,十足的小可怜模样。

    三个小孩儿凑到一堆儿叽叽喳喳,林夕走了过来,执起了楚韵的手,见礼后,叹了一声,“不单是孩子,妹妹也瘦弱得厉害呢。”

    楚韵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笑道,“是么,我都没察觉呢。”

    林夕拍了拍她的手,安抚道,“妹妹且放宽些心吧,这日子总是要过的。”

    “我知晓的,多谢姐姐。”楚韵点点头。

    在茶楼里坐了片刻,待夜色深沉,街道上亮起了灯盏,也热闹起来了,一行人便起身离开了茶楼,往热闹的街上去了。

    整个元月里,王都都是不宵禁的,夜色已深,街上却热闹非凡。

    今日正是元阳节,商贩们早早就占地支起了摊子,造型各异的灯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祁文栋祁文梁哥儿两个牵着燕青瑜跑得飞快,负责看人的小厮丫鬟们急得满头大汗,不敢有片刻的放松,楚韵也很担心,生怕一个错眼,孩子就不见了。

    林夕倒是放心,侧身和楚韵说道,“府上的老太太知道哥儿两个要出来玩闹,特地派了身手好的练家子跟着,有他们在,妹妹不必担心。”

    楚韵听后,这才将目光从孩子的身上挪开,脸上带上一点儿不好意思的笑意,“叫姐姐见笑了。”

    林夕笑笑,“妹妹松松心,咱们好生热闹一番吧。”

    元阳节食元丸闹花灯,坊市的街道两旁,多是元丸摊子和买花灯的摊子,皆大同小异,没甚出奇,倒是些买别的货物的小摊子很吸引人。

    三个孩子凑到了一个买木制品的摊子前,扒着摊板,踮着脚看那些木头制的东西,祁文栋祁文梁哥儿两个不愧是双生子,两人看上了一样东西,都捏着那东西的一角不肯放手。

    林夕和楚韵赶忙上前。

    那摊主也十分为难,看着这一行穿着打扮华贵的贵人,一时间讷讷不能言。

    原来哥儿两个看上的是个木制面具,只有上半截,但面具轻薄,摊主手巧,还雕刻了好些花纹,看上去异常好看,不怪双生子一眼就看上了。

    林夕被两个儿子痴缠得头疼万分,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楚韵弯下腰,笑着和双生子商量,“文栋文梁,楚伯母和你们打个商量可好?”

    双生子看向她,“恩。”

    “这面具楚伯母买给你们,一人戴一日,第二日就换另一个人戴,这样你们两个都可以戴,好不好?”楚韵说道。

    哥儿两个想了很久,才想通,说,“好。”

    燕青瑜扯了扯母亲的裙摆,“母亲,我想要那个木牌。”

    楚韵顺着孩子的手看过去,竟是个祈福木牌,刻着古体字,“摊主,这木牌上刻的什么?”

    摊主急忙说道,“刻的‘平安’二字。”

    楚韵一怔,低头看了孩子一眼,笑着道,“我买了。”

    燕青瑜将这个木牌紧紧攥在手中。

    楚韵等人正想离开,就听见远处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

    子诗子书等小厮急忙围成了一堵人墙,楚韵、林夕等人互相拉着往后退去。

    “游街祈福的人来了!”夏荷高兴地喊道。

    姜朝的元阳节,最重要的就是一环就是游街祈福,元阳节是每年的元月十五日,即冬三月十五日,是个极其特别的日子,这一日阳气炽盛,哪怕夜晚天上的一轮圆月也是亮堂堂的,是以,姜朝人将这元阳节看得比回春节还要紧。

    游街祈福的人是朝中礼部下辖的礼乐坊的艺人,每逢佳节要日,这些艺人都会献上才艺。

    楚韵看着越行越近的队伍,不由暗暗咋舌,这可堪比现代的狂欢节大游行了。

    只见一众衣玦飘飘的女艺人在抬撵上灵巧舞动,那抬撵连缀着,像是一把被人抬着的梯子,抬撵的撵夫在梯子的间隔中露出个头顶来,相间的梯格上只镶嵌着方寸大小的木板,供起舞的艺人们落脚。

    燕青瑜在楚韵怀里惊叹不已。

    祁文栋祁文梁骑在小厮们的脖子上,拍手大叫。

    街道两旁围观的人也发出阵阵喝彩声。

    游街的队伍很长,但再无比这梯架上的舞蹈更出彩的了。

    又玩又闹,三个孩子都有些精力不济,一个挨着一个打起了哈欠,林夕便和楚韵告别,各回各家了。

    坐在回府的轿子里,燕青瑜被颠了一下,睁开了迷蒙的小眼睛。

    楚韵拍了拍他的背,哄道,“睡吧,母亲在。”

    燕青瑜伸手攥了她的衣襟,另一只手紧紧握着那个祈福牌,闭上眼睛睡着了。

    楚韵看着他攥紧的小拳头,良久没移开视线。

    回到府中,将燕青瑜安置地睡下,楚韵带着春蔓三人往祠堂走去了。

    “吱呀”一声,祠堂的门被打开了,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在府上的下人们还算用心,点着常年不断的蜡烛,供桌上也摆着吃食,上面供奉的牌位也擦拭得很干净,乌黑的木头都泛着光亮。

    因着排位上是古体字,楚韵并不知道那一长串的字符具体是什么,但她直到这里供奉着八个人,兴宁伯府的曾老太爷。曾老太太、老太爷、老太夫人,燕长宁的父亲、母亲、长兄,以及前任夫人。

    秋梨点了香,递给神色肃穆的夫人,退到一旁。

    楚韵接过香,三鞠躬后上了香,接着又磕了三个头,额头触及冰凉的地面,楚韵闭上了眼,在心中默念——

    万望家中长辈保他平安无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