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五百年
字体: 16 + -

第4章 前世传经到东土,今生佛祖还果报

    汉灵帝建宁元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

    转眼到了中平四年。这一日,郑玄正在书房专研经学,思考如何打破经学的家法,创立出自己独特的学派。思绪飘飞间,郑玄想到了第五元先的《京氏易》和《公羊春秋》,又想到了张恭祖的《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怎么能把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完美的融合互补呢?郑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问着自己。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刮起一阵旋风,一位中年文士走了进来。由于郑玄思考的太过于专注,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有一位陌生人走进了自己的书房。

    来人见郑玄只是一门心思的在书案旁埋头苦思,右手还在那里不经意的龊动着额下那本就不是很浓密的胡须。叹了口气道:“好个痴儿!”

    这一声叹息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却在郑玄的脑海中炸响,郑玄这才如梦初醒一般向四周张望,就见一中年文士站立于厅堂之上,衣袖随风飘动,仿若仙人一般。

    郑玄起身来到厅堂,躬身施礼道:“未曾远迎,还望仙长不要见责,不知仙长来到我的家中有何赐教?”

    中年文士道:“不必多礼,我今日就是想来见先生一面,也算是先认个门。”

    郑玄疑惑道:“我虽然游历过很多的仙山和大泽,也曾拜访过诸多异人和隐士,可是不记得何时与仙长您结下的仙缘。”

    中年文士道:“先生这见识忒也短浅了些,先生与我早已有两世的渊源。只皆因轮回转世,前世的一切先生都已忘却了。”说着就见中年文士将大袖一挥,一缕真灵便打入了郑玄的百会穴中。

    这时郑玄只觉头痛欲裂,口中大叫一声,两腿一软双手抱头昏死在地上。

    三日后,郑玄方才悠悠醒转过来,发现自己依然躺在自己的床榻之上。不禁心有余悸的叹道:“痛煞我也!”心中暗想常听闻患有头风之人,病发之时,头痛欲裂,不知是不是如同我刚才那般。

    刚想到这里,突然间脑海中响起一道声音:“头风算不得什么疼痛,之前先生经历的疼痛可比头风厉害多了。没想到先生会这么快醒转过来,我还以为要个八九天呢,看来轮回两世,先生的灵魂强大了很多呀!”

    郑玄大惊道:“你是何人,为何会在我脑中言语?”

    就听那道声音又说道:“你可以叫我九爷,先生昏死之前我们不是见过面的吗?”

    郑玄惊恐的说道:“我与你并无仇怨,为何施展妖法加害于我?”

    九爷耐心解释道:“我不曾加害于先生,只是帮先生打通灵窍而已,可以让先生的感知更加敏锐。其实这个世界远比先生之前的认知要广博的许多。只皆因世上之人愚昧者甚多,无法开启灵窍,不能辨识这世间之变化。”

    郑玄茫然道:“我又不想修仙学道,这灵窍开不开的无甚紧要。”

    九爷嬉笑着说道:“这可由不得先生,此乃天意,不可违背,我也是顺应天意来你家中点化于先生。打通了先生的灵窍,我们这些仙家才能伴随先生一起修炼积累功德。”

    郑玄诧异的问道:“按你所说,还不止你一位?”

    九爷不答反问道:“难道先生没有听过姜太公封神的故事吗?”

    郑玄道:“自然听过,相传姜太公七十二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世人称之为太公望。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得以分封郡国。姜太公建立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因而百姓多归附齐国。可却未曾听闻有什么封神之事。”

    九爷略有些不屑的说道:“倘若没有各路仙家辅佐与他,怎能成就大事,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仙。当然仙家也是为了顺应天意,顺便为自己积攒一些功德。这人世间战乱的时间越短暂,我们仙家所能得到的功德也就会越多。”

    郑玄道:“那依你之言,这天下又要大乱了吗?”

    九爷叹气道:“要不怎么说先生是个痴儿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今天子昏庸无道,专宠宦官,致使外戚当权,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逢天下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导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攻占了各地州府郡县。”

    郑玄悲痛着说道:“难道我大汉的江山就要灭亡了吗?”

    九爷说道:“按天理推算,汉室应有四百单五年的基业。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篡权,再从光武帝中兴汉室到如今,刚好已经是四百七十年了,本该亡于三十五年之后。但是只皆因先生轮回到第二世,那时正值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问于大臣,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梦中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遇到前世的先生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我佛如来白毡像,恳请先生和竺法兰东赴洛阳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先生二人和汉朝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先生二人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先生二人在白马寺中译出《四十二章经》。让南瞻部洲的愚昧之人,得见我佛妙法之真意,结下了莫大的功德。我佛慈悲不忍生灵涂炭,特遣我等前来助你二人再为汉室延续四十五年的气运。天子本就是九五至尊,正好应了这九五之数,还了前世的因果。大善!大善!”

    郑玄道:“你说的竺法兰,不知这一世是哪位汉室宗亲刘姓子弟?”

    九爷欣慰说道:“很好,果然是心思玲珑之人,今后必定福缘深厚,不纠结便会有大气运。这事还真不太好查,刑堂的人马打探了许久,方才探查清楚,此人这一世姓刘名备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家住幽州涿郡涿县,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过膝,大耳垂肩。不喜说话,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祖父刘雄曾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早亡,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喜好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先依附于他。”

    “真能扯,能好查就怪了,中山靖王光儿子就生了两百个。”郑玄听后不禁腹诽,又说道:“那今后该如何打算?”

    九爷说道:“先生只需在这北海郡多做善事,待时机成熟,民心所向可领北海郡太守,那时先生和玄德自然会有相见之日。”顿了顿有道:“还有就是六个堂口的人马还没有聚齐,我估计还要个两、三年左右,等到那时我们各堂的仙家还要与你一一相见,也方便日后相助于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