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郭愔身心俱疲,晚饭后,一改往日读书的习惯,早早地睡了。但绛雪、爷爷、蓝玉等人的形象以及身边的事接二连三地在脑海里闪现,挥之不去,便睡不踏实,辗转反侧,总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睡至午夜,迷迷糊糊中,听窗外淅淅沥沥声响,几不可闻,与此同时,微风和着一阵阵潮气涌进窗来,便倏然而醒。心想:“下雨了。初春的第一场雨,却是在到金陵后的第一个午夜下的。”想着那首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只不知这“好雨”可能滋润人近乎干涸的心田?
天未亮,郭愔就起来了。洗漱完毕,又读了一个多时辰的书,看天光大亮,就走出了客房。
天色灰蒙蒙的,毛毛细雨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郭愔走到院中,仰脸淋了一会儿微雨,湿湿的,凉凉的,却并不冰冷,那种感觉似乎与家乡桐柏在这个季节有所不同。正思量着白天一天的行止,店小二一溜小跑过来,道了一声“早安”,然后小心问道:“可有什么吩咐?早餐如何吃?可需要点菜?”郭愔说了声“随便,简单一些就行”,便问这客栈附近可有好玩的去处。店小二顿时眉飞色舞,说:“要说这金陵城好玩的去处,那就多得不胜枚举,就是走马观花,一年半载也玩不过来。这附近嘛,对面过去就是从古至今赫赫有名的秦淮河…”
早饭后,沈老爷子再次絮絮叨叨地讲着不胜感激之类的话。
郭愔说:“老爷子,人生在世难免有个三灾两难,我们帮你们,恰如帮我们自己,至少也是我们积福了。再者,能够遇到您老和子卿,实是缘分,若非因缘和合,我们就是想帮,又何从帮起?一路行来,咱们便如同一家人一般,我与子卿更是情同兄妹。您老今后再莫如此说了。况且您老江湖经验丰富,今后我和阿福还要更多地仰仗您呢。”
说及出去游玩一事,沈老爷子一则岁数大了,二则也没心思。掌柜的说道:“你们尽管放心去吧,老爷子在家我自会照顾,保证不让老爷子受委屈就是。”
秦淮河乃金陵第一大河,由东向西横贯金陵。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垅为渎,入于江,以截断其王气。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故称为“秦淮河”。六朝以后,秦淮两岸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金粉楼台,浓酒笙歌,画舫凌波,歌儿舞女寄身其中,文人才子流连其间,轻歌曼舞,丝竹飘渺,佳人故事流传千古,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
洪武初年,朱元璋建都金陵,为增加朝廷收入,在秦淮河畔设置“大院(妓院)”,并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一副对联,说尽了秦淮风月。
秦淮河烟波浩渺,河畔尽植垂柳,此时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堤上柳色,柔弄鹅黄,娇拖鸭绿,依依一望,柳丝温柔,随微风轻拂河面。河中数艘画船,在烟雨迷蒙中,各自西东,不时送来依依呀呀的丝竹歌吟之声。
郭愔、子卿、阿福各撑了一把花纸伞沿秦淮河畔徜徉。抑或是早春,又是雨天,有此闲情逸致的人并不多,河畔上行人稀稀落落。
阿福望着垂柳,不解地问:“我一直想不明白,这柳树叫柳树也罢了,却为何又叫杨柳?有时便直接称为杨树。莫名其妙!”
郭愔说:“咱们老祖先办的事,有时候虽然是心血来潮,显得荒唐,却都是有名堂的。说起这柳树之所以被称为杨柳,却与隋朝的桀纣之君隋炀帝杨广有关。炀帝开凿大运河成功以后,便从吴越民间征召十五六岁少女五百人,称为‘殿脚女’。行驶在运河中的巨大的龙舟就是由这些少女和同等数量的羊牵曳而行:每采缆一条,少女十人牵之,间以羊十口。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耐,大臣虞世基献计:用垂柳栽于运河两岸堤上,一则树根四出,可以鞠护河堤;二则牵舟之女获其荫;三则牵舟之羊获其叶。炀帝大喜,下诏民间,献柳树一株,换取细绢一匹。百姓竞相献柳。炀帝亲自栽下第一株柳树后,再由群臣次第栽种,最后由百姓栽种。栽毕,炀帝御笔赐垂柳姓杨。从此,垂柳便被称为‘杨柳’。”
阿福笑嘻嘻地说:“这狗皇帝倒是挺会享受。”颇有艳羡之意。
沈子卿恨恨地说:“真是荒淫无耻之极!”
阿福看了一眼沈子卿,不知道她骂的是那个狗皇帝,还是比鸡子骂狗,骂的是自己,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尴尬地笑了笑。
三人行至一个凉亭下,坐下歇息。
画船里隐隐传过来的歌声勾起了郭愔对信阳那一晚的回忆,不由得对沈子卿说:“你的歌声很美,那天晚上我都听醉了!”
沈子卿抿嘴一笑,想说他油嘴滑舌,但见他一脸的真诚,便由衷地说:“你若真的爱听,我便天天唱给你听,如何?”
郭愔闻听大喜,说:“便在此时,岂不更好?”
沈子卿低首想了想,说:“不管我唱得好不好,你们不许取笑。”
阿福说:“我长这么大,只听过南腔北调唱莲花落的,哪听过歌?不管唱得好与不好,我可听不出来,只要少爷说好,想必一定是好的。”
沈子卿望着秦淮河悠悠的流水,柔声唱道: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草色花香,游人赏其真趣;桃开梅谢,达人悟其无常。
郭愔知道沈子卿唱的是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见她唱到后来,一边唱,一边流泪,楚楚可怜,知道她是借歌声自伤身世,想想自己,感同身受,不禁泪眼朦胧。但怕阿福、子卿看见,便把脸扭向一边。静默许久,说:“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忽听身后有鼓掌声,转过头看时,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白净少年,玉树临风般站在那里,衣着虽然朴素,但骨骼清奇,器宇轩昂,尤其是那种老练成熟,更非同龄人所能望其项背。身后左右还散站着五六名一色锦衣打扮、鹰扬虎视、全神戒备的二三十岁的大汉,搭眼一看,即知个个身怀绝顶武功。只听那个少年说道:“好格调!好雅致!只是略显凄凉。”
郭愔心想:“看这个少年的气势,来历显然非同寻常。舅公行事张扬,绛雪到桐柏,派严震带了二十多人护卫。但那二十多人竟似比不上这区区五六个人戒备森严。此时这秦淮河上,行人寥寥无几,更无一个看似鬼鬼祟祟的,而这五六个人竟如临大敌一般。只不知这少年是什么来路?难道竟是皇室贵胄么?”看看周围也没有别人,显然是对自己三人说的,话语没有丝毫恶意,态度温文尔雅,忙起身抱拳一揖,彬彬有礼地说:“兄台过奖。我三人也是触景生情,一时兴起,只希望没有扰了兄台雅兴。”
郭愔这般一说,那少年倒有些难为情,腼腆地一笑,说:“是小弟唐突了。”
郭愔见他风神俊秀,毫无娇骄之气,不觉起了倾心结纳之意,遂说道:“兄台若不嫌叨扰,坐下一叙如何?”
少年掩饰不住喜色,说了声“正有此意”,便信步走入凉亭,向沈子卿、阿福颔首致意后,与郭愔相对而坐。自这个少年到来之后,阿福就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竟透不过气来,早已蹩到了郭愔身后站立。沈子卿曾经沧海,反倒落落大方,镇静自若。
郭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无意之中竟结识了当今太子朱标的世子朱允炆。
朱允炆时年十五。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太子朱标奉旨巡抚陕西,回到金陵以后,竟然一病不起。朱允炆性至孝,昼夜不暂离,日渐消瘦。母亲为此忧心忡忡。这一日,朱标精神健旺,母亲便强令朱允炆离开东宫,出去走走,散散心。朱允炆见父亲竟似大病初愈一般,心里也轻轻舒了一口气,便欣然同意,带了几名侍从,既不骑马,也不乘轿,闲庭信步般,漫无目的中,不知不觉来到了秦淮河畔。
平日里,朱允炆在爷爷专为太子、诸王、世子设立的大本堂里习业,所接触的,都是通晓古今的当世鸿儒,所学的,皆是治世经国理念,诗词歌赋一途,被视为雕虫小技,教授时,点到即止。宋朝的理学大师程颐说:“古人说:‘吟成一个字,用破一生心。’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朱允炆少年心性,却又偏偏喜欢。远远地听见沈子卿唱着苏东坡的词,郭愔出口成章,顿觉耳目一新,不禁鼓掌叫好。
郭愔说:“每每吟诵苏东坡的这首《水龙吟》,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白乐天的那首‘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虽是朦朦胧胧的,至今对他所言何物莫衷一是,但却总让人有些许伤感。”
朱允炆忧心父病,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白乐天说的大致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吧,譬如这春光美景,最易消散一般。”
沈子卿说:“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谈甚欢,大有惺惺相惜,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之势。
大凡欢乐的时光过的最快。不知不觉间已近午时。朱允炆恋恋不舍,心想:“既来之,则安之。索性午饭后再回吧。”便说:“咱们兄弟这般投机,意犹未尽,此时已近午时,便在附近找一家酒店,饮酒助兴如何?”
郭愔初来乍到,人地两疏,除绛雪、严震一班人外,举目无亲,骤然遇到这般人品俊朗的少年才俊,亦是高兴异常。郭愔点了点头。朱允炆的一个侍从说:“前边不远正有一家新开张的酒楼,极是规整清洁,厨师也都是万里选一的好手,个个做得一手好菜。尤其二楼有一套临河雅间,正是赏景、饮酒的好去处,非是达官贵人,酒家就是把那套雅间空着,他也不让普通客人去坐。”
朱允炆“哦”了一声,说:“多少年深居简出,我倒似一个外乡人了。这京城里既有这等好去处,我与哥哥正要见识一番,也算为哥哥接风洗尘。你可先行前去安排。我们随后就到。”
众人边走边说,不多时,便看见柳丝掩映中,一座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酒楼若隐若现地矗立在秦淮河畔,细雨微风中,一个黄底红字的酒旗在杨柳梢头漂浮,颇得“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意境、意趣。
提前过来安排的那个侍从,此时就站在一个大腹便便、长着胖嘟嘟的一张脸的中年人旁边。那个中年人显然是掌柜的,正把一双眼眯缝成两条线,点头哈腰、笑容可掬地站在酒楼门前迎来送往。郭愔心想:“所谓‘店大欺客’。这个掌柜的倒是深谙世故,并不因店大了而对客人生轻慢之心。”见众人走了过来,便一起迎上前来。那个侍从说:“已安排妥当,直接上二楼呗?”
进酒楼时,郭愔扫了一眼当门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宰天下有如此肉”,下联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觉哑然失笑,心想:“这副对联,语气阔壮,特若卓然,但总让人马上联想到鸡和牛刀,口气太大了,反倒透出一种滑稽。”转而又想:“这京城人到底与其他地方的人气度不同,站得高,看得远,就是开个酒楼,写副对联,也要与国事联系在一起,足见心系社稷。”上楼时,想起李白的“人生达观无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诗句,心想:“若衣食无忧,这样的日子的确令人向往,可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何异?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人人衣食无忧,皆可过这样的日子,又何须人瞎折腾、‘济’什么天下?像尧时一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只是真的到了那时,人们岂不都成了行尸走肉?这世间的事果真是只能想开,不能看透,看透了,人活着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活着,同飞禽走兽没有一点区别,却还要蝇营狗苟,真的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郭愔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不觉苦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自己整日这般胡思乱想,早晚会把自己累死!”
雅间内,陈设简约中又透出一种奢华、典雅;墙角的一鼎香炉正冉冉地飘着袅袅青烟,芳香怡人,驱散了其他酒楼所惯有的那种烟熏火燎气。西窗外,小山耸翠,河水悠悠,细柳摇青;远处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现,使画工极思不可图,俨然一副天然的水墨山水画。秦淮风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一个垂髫少女为众人斟上香茗,一股淡淡的的茶香便随着薄雾在室内荡漾开来,令人口舌生津。众人口干舌燥,端起香茗,荡开浮沫,正欲品茶,就见店小二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什么话不说,梗着脖子便往室内闯,被站在门外的侍从一把抓住衣领,凌空甩了出去。店小二被摔得七荤八素,捂着屁股对慌忙从室内走出来的掌柜说:“詹少爷来了!”
就听了这么几个字,掌柜脸上的笑容便顿时凝结,拉着店小二问:“你看见了?这一刻在哪儿?”
店小二说:“就在楼下。”
“你怎么说?”掌柜的又问。
店小二说:“我自作主张,说有几个客人要在这套雅间吃饭,让他稍等片刻,我上去让他们把房间腾出来。”
掌柜的嗫嚅了半天,一脸的恐惧,一脸的尴尬,两手一摊,仿佛是自言自语:“这便如何是好?这便如何是好?”
朱允炆见状,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掌柜的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说:“皆是我思虑不周,才出现这等凄惶事。这詹少爷来了!”
朱允炆不问也还罢了,越问反倒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想问个清楚:“詹少爷来了,天便塌了吗?”
掌柜的摇摇头,苦笑道:“非是我危言耸听,对我来说,这跟天塌下来也差不了多少。客官您有所不知,您看我这店面不小,其实也就是个小本生意,这詹少爷我可是招惹不起。自我这酒楼开业以后,这詹少爷一分银子的定金没交,便把二楼这套雅间包下了——不管他啥时候来,都得给他留着。年前腊月初六,下了一场大雪。那天一早,颍国公傅友德的二公子、尚寿春公主的驸马都尉傅忠就带人来了,说中午要在这二楼宴客,饮酒赏雪。那些日子,詹少爷一直没来,我想他大致是不会来了。没想到快到中午时,詹少爷来了,他惹不起驸马都尉,便把我和这酒楼当成了出气筒,除把我毒打一顿之外,还把这酒楼砸成了一锅粥。我这身子至今还疼呢。这十多天了,他一次也没来,其他房间天天爆满,这套雅间就这么天天给他留着。可我还要做生意呀?万没想到,今天他又来了。您说我这不是被倒霉催着吗?”说至此,两眼怯怯地、滴溜溜地瞟了一眼朱允炆,吞吞吐吐地说:“客、客官,要不…”
掌柜的话没有说完,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要大家把这套雅间让给那个“詹少爷”。几个侍从听了已是满腔怒火,朱允炆却不动声色,依旧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问:“这个詹少爷是什么人?天子脚下,他这么明火执仗地作奸犯科,作威作福,难道就没有人敢管管他吗?”
掌柜的顿时瞪大了眼睛,说:“我听众位客官的口音也多是本地人,难道连这大名鼎鼎的詹少爷也没有听说过吗?若知道他的名字,谁又敢捋他的虎须?”其口气之惊讶,如同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所发的感慨一般:“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
郭愔心想:“这京城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若天上掉下一块石头,不知道一下子能砸着多少个王公大臣、达官贵人?而这些人的子弟、亲戚、帮闲不知道又会有多少。我一开始还想这掌柜的深谙世故,生存在这弱肉强食的环境中,若没有强硬的后台支撑,他不谙世故能行吗?莫说做生意,莫说寸步难行,就是性命能不能保住,还在两可之间。”曾经对京城的向往之情一下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憎恶和愤怒。
朱允炆听了,眉头突然舒展,笑了笑,以一种揶揄的口气说:“我确实不知道这‘詹少爷’是什么阿猫阿狗的,抑或是何方神圣。”扭头看了一眼那几个侍从:“你们听说过吗?”
其中一个侍从上前一步,说:“这‘詹少爷’莫不是吏部尚书詹徽的公子、现为尚宝司丞的詹绂?”
掌柜的说:“正是!”然后求助似地眼巴眼望地看着朱允炆,显得可怜巴巴。
朱允炆冷笑道:“我原以为这个什么‘詹少爷’有什么上天入地的大本事,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六品的尚宝司丞,还是依靠祖荫得的。”看了一眼掌柜的,和颜悦色地说:“你不用害怕,今天若再有什么损失,你全部着落在我身上。”想了想,抱歉地对郭愔说:“你我兄弟虽是萍水相逢,但却一见如故,本想把酒临风,却遇到这等大煞风景的事。这里顷刻之间就会成为是非之地,我怕连累了哥哥。哥哥三人可否暂时回避,待一会儿风平浪静之后,咱们再一叙如何?”
朱允炆虽然一直没有对郭愔说明自己的身份,但他的言谈举止更加证实了郭愔最初见面时的直觉。郭愔明白,他之所以让自己暂时回避,倒不是担心这一刻自己会受到伤害,而是“打伞顾伞把”,担心这个詹少爷现在奈何不了葫芦,将来拿冬瓜出气。心里感动的同时,也暗暗佩服他小小年纪,心思缜密。但郭愔也不是一个愿意让人随便把自己看轻的人,遂正色道:“兄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初次见面,你抬举我,叫我一声哥哥,我权且汗颜应承了。我想你至少已把我当成了朋友。我听说,‘夫所谓朋友,岂势利攀援、酒食相征逐哉?为缓急可待,而休戚相关也。’胆小怕事,临阵脱逃,弃兄弟于不顾,岂是大丈夫所为?不要说做兄弟,就是做普普通通的朋友,可以吗?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哥哥陪着你!”
朱允炆整日深居宫中,哪里听到过这么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话?激动得一把抓住郭愔的手,说:“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好!哥哥,咱兄弟就一起会会这个‘詹少爷’!”然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几个侍从说:“我不发话,你们谁也不要擅自动手。我倒要看看,这个詹少爷为何这般猖狂!”
这时,就听见一阵“笃笃”的上楼声和一个人阴阳怪气的责骂声:“我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让爷爷在下面这般苦等!”
说话的口气和内容,竟好像是跟朱允炆唱对台戏。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一拍桌子站起来,却一言不发。他两手背在身后,面朝西窗,仿佛在欣赏窗外景致,胸口却一起一伏。
话音未了,一个摇头晃脑、油头粉面的年轻后生在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妙龄女子的簇拥下,出现在房间门口。后面,紧跟着几个长随模样的人。掌柜的一见,忙堆满笑容迎上去,道了声:“詹少爷!”詹绂看也没看,一把把掌柜的推开,鼻孔朝天,目中无人地踱进室内。
此时,只有郭愔和沈子卿还坐在餐桌边品茶,其他人都散站在四周。詹绂便定直踱到郭愔面前,把一对白多黑少的眼珠,瞪得像两个圆球上各点了一个黑点。仿佛是看不清一般,几乎把脸贴在了郭愔的脸上,盯视了片刻,用手中的折扇敲了敲郭愔的脸,哑着嗓子说:“是你这不识抬举的小子吗?快滚出去,为爷们挪窝,不然一会儿就打得你只恨你爹妈少给你生了两条腿。”顿了顿,仿佛是自问自答,说:“为啥?因为你那一会儿只恨你滚出去的慢!”跟着詹绂的那几个女子,听了詹绂的话,都用手帕掩着嘴,笑出了声。
那种蔑视,让郭愔马上想起在信阳馨月楼发生的事。但郭愔无动于衷。
这时,詹绂的眼睛一下子直了——他看见了侧身坐在郭愔旁边的沈子卿,不觉吸了一口口水,“咦”了一声,说:“这小娘子长的倒是标志!”扭脸看了看自己带来的几名女子,用扇子逐一点着鼻子,数落道:“跟人家一比,你们就是一群衣裳架子,庸脂俗粉!不,简直就是几头野猪!”又对郭愔几个人说:“你们走,这小娘们却要留下陪爷喝酒。”说着走过去,旁若无人地用手去摸沈子卿下巴,同时说道:“抬起头来,让爷好好鉴赏鉴赏。”
朱允炆正欲发作时,一幕他压根也想不到的画面出现了:郭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詹绂那只不安分的手,“啪”的一声按在桌上,另一只手迅捷无伦地拿起一双筷子,一下子扎下去,竟把詹绂的手掌钉在了这张紫檀木桌面上!朱允炆目瞪口呆:一方面惊诧于郭愔的果决;一方面惊诧于郭愔看上去文质彬彬,却有一身武功。就是朱允炆的几个侍从,也对郭愔的这手功夫咂舌不已。
詹绂凄厉地大叫一声,那几个女子惊恐万状地往门外拥,詹绂的几个长随不明就里,拼命地往门内挤。
朱允炆喝了声:“大胆狂徒!全给我拿下!”
那几个侍从欲在主子面前一显身手,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令一出,个个如猛虎下山。詹绂的那几个长随,平日里狐假虎威,欺压良善,个顶个都是好手。此时面对着虎狼之兵,个个都成了“熊包”,片刻间,便哭爹叫娘地躺在了地上。
詹绂此时虽动弹不得,但嘴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住口地骂,污言秽语,滔滔不绝。
朱允炆皱了皱眉,咬着牙说:“给我掌嘴!一直打到他闭嘴为止!”
掌柜的背靠着墙,捂着眼偷窥。只见一个侍从走过去,一把抓住詹少爷的衣领,用蒲扇一般的大手,左右开弓。几个耳光下去以后,詹少爷的脸便肿得如同自己酒楼的发面馍,嘴唇更像是横着两根四川厨子灌制的腊肠。詹少爷也终于“吃花椒闭住了气”,不敢再骂。但“虎死不倒架”,扭着一张猪头脸,神情委顿地看着郭愔、朱允炆,说:“你们打得我好!你们可否告诉我,你们是谁?”
郭愔正欲回答,朱允炆挥了一下手,说:“我的名讳本不该是你这般腌臜杀才知道的,但你既想知道,告诉你又何妨?凭你还能翻天不成?你听好了:我乃是东宫太子世子——朱允炆!”
朱允炆说的后面的几个字,个个都如同炸雷,震得詹绂浑身的骨头都酥了,心不住地抽搐。朱允炆使了个眼色,一个侍从会意,上去把依旧扎在詹绂手上和桌子上的筷子拔了出来,詹绂竟然没有出声。但筷子一拔,便瘫跪在朱允炆面前,一边不住地磕头,一边涕泗横流,带着哭腔说道:“下官无意中冲撞了世子,罪该万死。请世子手下留情,下官再也不敢了。”
朱允炆端坐在椅子上,不怒自威,侃侃而谈:“你爷爷詹同,曾为我大明朝吏部尚书。他原名是叫詹书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詹同’的名字还是当今皇上赐的。你父亲詹徽,是如今的吏部尚书,深得皇上器重。他们都是有功于社稷的人。”说至此,口气突然变得凌厉:“但那功不是你的,你无权挥霍。充其量,你不过是凑巧生在了这样的官宦之家罢了。即便是你的爷爷、父亲,他们建了功,立了业,朝廷毫不吝啬地给了他们相应的待遇,他们也无权像你这样胡作非为!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都难逃诛戮!即使侥幸躲过了人屠,也必遭天谴!何况你这城狐社鼠?”
朱允炆铿锵有力地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停了下来,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他缓缓地舒了口气,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踱了几步,若有所思。许久,重又坐下,说:“本想将你交三法司处置,但念你尚未恶贯满盈,这一次我权且放你一马。若你再执迷不悟,早晚难逃一死!”
詹绂如蒙大赦,不住地点头。
朱允炆继续说道:“此事我不想张扬,若你出去以后,你和你的手下人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胡说八道,我不说我想你也知道后果如何。”
郭愔想到了眼前这个少年必是金枝玉叶,人中龙凤,却没想到他竟然还是东宫太子世子——那是极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继承大统、君临天下的人。待詹绂一干人离去,室内清扫干净,郭愔便欲按正常的礼节行礼,被朱允炆一把拉住,说:“我早已把你视作哥哥,咱兄弟俩还要讲这俗礼吗?哥哥若不嫌弃,咱们便义结金兰如何?”
郭愔、朱允炆都是豁达、不计小节之人,也不讲什么繁文缛节,击掌为誓,便结为兄弟。郭愔年长朱允炆三岁,为兄,朱允炆年幼为弟。
结拜后,朱允炆把手上的一枚扳指取下,说:“这是去年为弟的过生日,爷爷赐的礼物。我把它给哥哥戴上,作为信物。”
郭愔略一迟疑,亦不再推辞,把自己自幼佩戴的那半枚玉佩取下,表情凝重对朱允炆说:“弟弟,为兄别无长物,这块玉佩虽只是半枚,哥哥却把她看得比生命还要重:我尚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在我出生数月后撒手人寰。这是她老人家给我留下的唯一遗物,我自幼佩戴,无一刻暂离。我交给弟弟!”
朱允炆珍而重之地接过,却一下子惊呆了,说:“哥,你确定这块玉佩就是娘亲留下的吗?”
郭愔闻听此言,心里一惊,有一种预感,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急忙问道:“弟何出此言?可有什么不妥?”
朱允炆反复地端详了一会儿玉佩,说:“这一时半刻我还无法确定。哥,就算是一个谜,暂时留下如何?”待郭愔点头应允以后,喊了声:“上酒!我与哥哥痛饮三百杯!”
饭后,朱允炆一直把郭愔、沈子卿、阿福三人送到了所住的客栈,才返回东宫。
郭愔已是醉了,“玉山自倒非人推”,和衣躺在床上。阿福还在倒水,郭愔摇了摇手,口齿不清地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还欲再说,已经沉沉睡去。
不知过了几个时辰,朦朦胧胧中,听见敲门声,然后就感觉到有人走到了床边,勉强睁开双眼,见是朱允炆,忙坐起身子,听朱允炆焦急地说:“哥,快起来,跟我去见我娘!”
郭愔的酒当时就醒了——朱允炆的娘亲乃是太子次妃,那是轻易不见任何人的,尤其是成年男人;不小心冲撞了她,那也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此时被召去见她,莫不是与那半块玉佩有关?蓦然想起朱允炆第一眼看见那块玉佩时的表情和他当时的问话,自己心里当时升起的那种预感,这一切莫不是都验证了?
出了店门,便见有一顶八抬大轿停在门外。朱允炆挽着郭愔上了轿,八名轿夫便抬着二人直趋东宫,前后左右护卫着百余名骑着高头大马的侍从。
进了东宫,二人下轿,朱允炆前面引路,郭愔亦步亦趋。不知走了几曲回廊,过了几重院落,来到了一个满是花草的幽静院子,就看见一个贵妇人在两个婢女的搀扶下,站在房檐下。二人刚进院子,那贵妇人便前行几步,问道:“炆儿,这位可是你新结识的哥哥郭愔?”
郭愔闻言,不待朱允炆回答,紧趋几步,跪下磕头:“郭愔给太子次妃请安!”
太子次妃亲自上前把郭愔扶起,仔细端详,许久,颤巍巍地说:“你交给炆儿的那半块玉佩确是你娘亲留下的?”
郭愔点点头,说:“正是,丝毫不差。”
太子次妃什么话也没有说,一手拉着郭愔,一手拉着朱允炆,走进室内,拿出两个花纹、颜色一模一样的半块玉佩,合二为一,竟严丝合缝。显然,这本就是一块玉佩,被人为地分开了。太子次妃睹物怀人,扑扑簌簌地流下泪来,哽咽着说:“愔儿,你娘就是我那可怜的孪生妹妹,我是你的姨母啊!”说完,将郭愔搂在怀里,不住地流泪。
在酒楼,朱允炆看见郭愔拿出的玉佩,便觉与母亲经常拿出来、暗暗出神的那块玉佩十分相似。回到东宫后,母子二人把两块玉佩一对,一切便了然于胸。太子次妃当时便拜佛不止。
原来,太子次妃的父亲,姓吕,名本,是凤阳府寿州的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吕本官宦出身,元朝时,为元帅府都事。
人常说“儿女是金枷玉锁,欢喜冤家”。这吕本,四十岁之前无儿无女,便以此话自我安慰,浑不在意。四十岁之后,依旧无儿无女,才想起还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有些心神不宁,坐卧不安。积福行善、求神拜佛之后,果然有些灵验:年近半百时,竟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来。吕本夫妇喜出望外,看得如同心头肉一般。
又过了四、五年,天下大乱。这一年,红巾军的一支攻打寿州城。眼见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一家人命运如何,只能听天由命,吕本万般无奈之下,将一块玉佩一分为二,分别挂在一双女儿的脖子上,自己抱着大女儿,将小女儿交给自己的大管家带着,一起随难民逃难。结果,中途失散。待兵燹(xiǎn)过后,在一片残垣断壁旁,发现了众多被屠杀的难民,其中就有抱着小女儿的大管家。但小女儿却无影无踪。几天前,一双女儿还承欢膝下,转眼间,生死不明。吕本悲恸欲绝。到处找寻未果,从此便有如心病。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吕本便投奔了朱元璋。之后,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屡被授为中书省令史、吏部尚书、太常寺卿等职。
由于对幼女失踪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吕本整个人似乎慢慢地变了性子——行事乖张,心不在焉,最终被御史台弹劾:“本奉职不谨,郊坛牲角非茧栗,功臣庙坏不修。”被朱元璋痛加切责:“善虽小,为之不已,将成全德;过虽小,积之不已,将为大憝(duì)。不见干云之台,由寸土之积;燎原之火,由一爝(jué)之微。可不慎哉!”因此事吕本被罚役功臣庙。后释为北平按察司佥事。洪武八年,便郁郁而终。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失踪的、生死不明的小女儿。他对已是太子次妃的大女儿的临终嘱托,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要不遗余力地找到她:“就是活见不到人,死了也要知道死在什么地方。”
没想到,得逞所愿的方式竟是古人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由不得人不对冥冥中那种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虔诚地顶礼膜拜。
只是,阴阳两隔,又让人唏嘘不已。
(本章完)
天未亮,郭愔就起来了。洗漱完毕,又读了一个多时辰的书,看天光大亮,就走出了客房。
天色灰蒙蒙的,毛毛细雨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郭愔走到院中,仰脸淋了一会儿微雨,湿湿的,凉凉的,却并不冰冷,那种感觉似乎与家乡桐柏在这个季节有所不同。正思量着白天一天的行止,店小二一溜小跑过来,道了一声“早安”,然后小心问道:“可有什么吩咐?早餐如何吃?可需要点菜?”郭愔说了声“随便,简单一些就行”,便问这客栈附近可有好玩的去处。店小二顿时眉飞色舞,说:“要说这金陵城好玩的去处,那就多得不胜枚举,就是走马观花,一年半载也玩不过来。这附近嘛,对面过去就是从古至今赫赫有名的秦淮河…”
早饭后,沈老爷子再次絮絮叨叨地讲着不胜感激之类的话。
郭愔说:“老爷子,人生在世难免有个三灾两难,我们帮你们,恰如帮我们自己,至少也是我们积福了。再者,能够遇到您老和子卿,实是缘分,若非因缘和合,我们就是想帮,又何从帮起?一路行来,咱们便如同一家人一般,我与子卿更是情同兄妹。您老今后再莫如此说了。况且您老江湖经验丰富,今后我和阿福还要更多地仰仗您呢。”
说及出去游玩一事,沈老爷子一则岁数大了,二则也没心思。掌柜的说道:“你们尽管放心去吧,老爷子在家我自会照顾,保证不让老爷子受委屈就是。”
秦淮河乃金陵第一大河,由东向西横贯金陵。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垅为渎,入于江,以截断其王气。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故称为“秦淮河”。六朝以后,秦淮两岸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金粉楼台,浓酒笙歌,画舫凌波,歌儿舞女寄身其中,文人才子流连其间,轻歌曼舞,丝竹飘渺,佳人故事流传千古,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
洪武初年,朱元璋建都金陵,为增加朝廷收入,在秦淮河畔设置“大院(妓院)”,并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一副对联,说尽了秦淮风月。
秦淮河烟波浩渺,河畔尽植垂柳,此时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堤上柳色,柔弄鹅黄,娇拖鸭绿,依依一望,柳丝温柔,随微风轻拂河面。河中数艘画船,在烟雨迷蒙中,各自西东,不时送来依依呀呀的丝竹歌吟之声。
郭愔、子卿、阿福各撑了一把花纸伞沿秦淮河畔徜徉。抑或是早春,又是雨天,有此闲情逸致的人并不多,河畔上行人稀稀落落。
阿福望着垂柳,不解地问:“我一直想不明白,这柳树叫柳树也罢了,却为何又叫杨柳?有时便直接称为杨树。莫名其妙!”
郭愔说:“咱们老祖先办的事,有时候虽然是心血来潮,显得荒唐,却都是有名堂的。说起这柳树之所以被称为杨柳,却与隋朝的桀纣之君隋炀帝杨广有关。炀帝开凿大运河成功以后,便从吴越民间征召十五六岁少女五百人,称为‘殿脚女’。行驶在运河中的巨大的龙舟就是由这些少女和同等数量的羊牵曳而行:每采缆一条,少女十人牵之,间以羊十口。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耐,大臣虞世基献计:用垂柳栽于运河两岸堤上,一则树根四出,可以鞠护河堤;二则牵舟之女获其荫;三则牵舟之羊获其叶。炀帝大喜,下诏民间,献柳树一株,换取细绢一匹。百姓竞相献柳。炀帝亲自栽下第一株柳树后,再由群臣次第栽种,最后由百姓栽种。栽毕,炀帝御笔赐垂柳姓杨。从此,垂柳便被称为‘杨柳’。”
阿福笑嘻嘻地说:“这狗皇帝倒是挺会享受。”颇有艳羡之意。
沈子卿恨恨地说:“真是荒淫无耻之极!”
阿福看了一眼沈子卿,不知道她骂的是那个狗皇帝,还是比鸡子骂狗,骂的是自己,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尴尬地笑了笑。
三人行至一个凉亭下,坐下歇息。
画船里隐隐传过来的歌声勾起了郭愔对信阳那一晚的回忆,不由得对沈子卿说:“你的歌声很美,那天晚上我都听醉了!”
沈子卿抿嘴一笑,想说他油嘴滑舌,但见他一脸的真诚,便由衷地说:“你若真的爱听,我便天天唱给你听,如何?”
郭愔闻听大喜,说:“便在此时,岂不更好?”
沈子卿低首想了想,说:“不管我唱得好不好,你们不许取笑。”
阿福说:“我长这么大,只听过南腔北调唱莲花落的,哪听过歌?不管唱得好与不好,我可听不出来,只要少爷说好,想必一定是好的。”
沈子卿望着秦淮河悠悠的流水,柔声唱道: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草色花香,游人赏其真趣;桃开梅谢,达人悟其无常。
郭愔知道沈子卿唱的是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见她唱到后来,一边唱,一边流泪,楚楚可怜,知道她是借歌声自伤身世,想想自己,感同身受,不禁泪眼朦胧。但怕阿福、子卿看见,便把脸扭向一边。静默许久,说:“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忽听身后有鼓掌声,转过头看时,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白净少年,玉树临风般站在那里,衣着虽然朴素,但骨骼清奇,器宇轩昂,尤其是那种老练成熟,更非同龄人所能望其项背。身后左右还散站着五六名一色锦衣打扮、鹰扬虎视、全神戒备的二三十岁的大汉,搭眼一看,即知个个身怀绝顶武功。只听那个少年说道:“好格调!好雅致!只是略显凄凉。”
郭愔心想:“看这个少年的气势,来历显然非同寻常。舅公行事张扬,绛雪到桐柏,派严震带了二十多人护卫。但那二十多人竟似比不上这区区五六个人戒备森严。此时这秦淮河上,行人寥寥无几,更无一个看似鬼鬼祟祟的,而这五六个人竟如临大敌一般。只不知这少年是什么来路?难道竟是皇室贵胄么?”看看周围也没有别人,显然是对自己三人说的,话语没有丝毫恶意,态度温文尔雅,忙起身抱拳一揖,彬彬有礼地说:“兄台过奖。我三人也是触景生情,一时兴起,只希望没有扰了兄台雅兴。”
郭愔这般一说,那少年倒有些难为情,腼腆地一笑,说:“是小弟唐突了。”
郭愔见他风神俊秀,毫无娇骄之气,不觉起了倾心结纳之意,遂说道:“兄台若不嫌叨扰,坐下一叙如何?”
少年掩饰不住喜色,说了声“正有此意”,便信步走入凉亭,向沈子卿、阿福颔首致意后,与郭愔相对而坐。自这个少年到来之后,阿福就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竟透不过气来,早已蹩到了郭愔身后站立。沈子卿曾经沧海,反倒落落大方,镇静自若。
郭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无意之中竟结识了当今太子朱标的世子朱允炆。
朱允炆时年十五。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太子朱标奉旨巡抚陕西,回到金陵以后,竟然一病不起。朱允炆性至孝,昼夜不暂离,日渐消瘦。母亲为此忧心忡忡。这一日,朱标精神健旺,母亲便强令朱允炆离开东宫,出去走走,散散心。朱允炆见父亲竟似大病初愈一般,心里也轻轻舒了一口气,便欣然同意,带了几名侍从,既不骑马,也不乘轿,闲庭信步般,漫无目的中,不知不觉来到了秦淮河畔。
平日里,朱允炆在爷爷专为太子、诸王、世子设立的大本堂里习业,所接触的,都是通晓古今的当世鸿儒,所学的,皆是治世经国理念,诗词歌赋一途,被视为雕虫小技,教授时,点到即止。宋朝的理学大师程颐说:“古人说:‘吟成一个字,用破一生心。’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朱允炆少年心性,却又偏偏喜欢。远远地听见沈子卿唱着苏东坡的词,郭愔出口成章,顿觉耳目一新,不禁鼓掌叫好。
郭愔说:“每每吟诵苏东坡的这首《水龙吟》,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白乐天的那首‘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虽是朦朦胧胧的,至今对他所言何物莫衷一是,但却总让人有些许伤感。”
朱允炆忧心父病,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白乐天说的大致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吧,譬如这春光美景,最易消散一般。”
沈子卿说:“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谈甚欢,大有惺惺相惜,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之势。
大凡欢乐的时光过的最快。不知不觉间已近午时。朱允炆恋恋不舍,心想:“既来之,则安之。索性午饭后再回吧。”便说:“咱们兄弟这般投机,意犹未尽,此时已近午时,便在附近找一家酒店,饮酒助兴如何?”
郭愔初来乍到,人地两疏,除绛雪、严震一班人外,举目无亲,骤然遇到这般人品俊朗的少年才俊,亦是高兴异常。郭愔点了点头。朱允炆的一个侍从说:“前边不远正有一家新开张的酒楼,极是规整清洁,厨师也都是万里选一的好手,个个做得一手好菜。尤其二楼有一套临河雅间,正是赏景、饮酒的好去处,非是达官贵人,酒家就是把那套雅间空着,他也不让普通客人去坐。”
朱允炆“哦”了一声,说:“多少年深居简出,我倒似一个外乡人了。这京城里既有这等好去处,我与哥哥正要见识一番,也算为哥哥接风洗尘。你可先行前去安排。我们随后就到。”
众人边走边说,不多时,便看见柳丝掩映中,一座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酒楼若隐若现地矗立在秦淮河畔,细雨微风中,一个黄底红字的酒旗在杨柳梢头漂浮,颇得“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意境、意趣。
提前过来安排的那个侍从,此时就站在一个大腹便便、长着胖嘟嘟的一张脸的中年人旁边。那个中年人显然是掌柜的,正把一双眼眯缝成两条线,点头哈腰、笑容可掬地站在酒楼门前迎来送往。郭愔心想:“所谓‘店大欺客’。这个掌柜的倒是深谙世故,并不因店大了而对客人生轻慢之心。”见众人走了过来,便一起迎上前来。那个侍从说:“已安排妥当,直接上二楼呗?”
进酒楼时,郭愔扫了一眼当门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宰天下有如此肉”,下联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觉哑然失笑,心想:“这副对联,语气阔壮,特若卓然,但总让人马上联想到鸡和牛刀,口气太大了,反倒透出一种滑稽。”转而又想:“这京城人到底与其他地方的人气度不同,站得高,看得远,就是开个酒楼,写副对联,也要与国事联系在一起,足见心系社稷。”上楼时,想起李白的“人生达观无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诗句,心想:“若衣食无忧,这样的日子的确令人向往,可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何异?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人人衣食无忧,皆可过这样的日子,又何须人瞎折腾、‘济’什么天下?像尧时一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只是真的到了那时,人们岂不都成了行尸走肉?这世间的事果真是只能想开,不能看透,看透了,人活着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活着,同飞禽走兽没有一点区别,却还要蝇营狗苟,真的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郭愔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不觉苦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自己整日这般胡思乱想,早晚会把自己累死!”
雅间内,陈设简约中又透出一种奢华、典雅;墙角的一鼎香炉正冉冉地飘着袅袅青烟,芳香怡人,驱散了其他酒楼所惯有的那种烟熏火燎气。西窗外,小山耸翠,河水悠悠,细柳摇青;远处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现,使画工极思不可图,俨然一副天然的水墨山水画。秦淮风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一个垂髫少女为众人斟上香茗,一股淡淡的的茶香便随着薄雾在室内荡漾开来,令人口舌生津。众人口干舌燥,端起香茗,荡开浮沫,正欲品茶,就见店小二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什么话不说,梗着脖子便往室内闯,被站在门外的侍从一把抓住衣领,凌空甩了出去。店小二被摔得七荤八素,捂着屁股对慌忙从室内走出来的掌柜说:“詹少爷来了!”
就听了这么几个字,掌柜脸上的笑容便顿时凝结,拉着店小二问:“你看见了?这一刻在哪儿?”
店小二说:“就在楼下。”
“你怎么说?”掌柜的又问。
店小二说:“我自作主张,说有几个客人要在这套雅间吃饭,让他稍等片刻,我上去让他们把房间腾出来。”
掌柜的嗫嚅了半天,一脸的恐惧,一脸的尴尬,两手一摊,仿佛是自言自语:“这便如何是好?这便如何是好?”
朱允炆见状,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掌柜的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说:“皆是我思虑不周,才出现这等凄惶事。这詹少爷来了!”
朱允炆不问也还罢了,越问反倒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想问个清楚:“詹少爷来了,天便塌了吗?”
掌柜的摇摇头,苦笑道:“非是我危言耸听,对我来说,这跟天塌下来也差不了多少。客官您有所不知,您看我这店面不小,其实也就是个小本生意,这詹少爷我可是招惹不起。自我这酒楼开业以后,这詹少爷一分银子的定金没交,便把二楼这套雅间包下了——不管他啥时候来,都得给他留着。年前腊月初六,下了一场大雪。那天一早,颍国公傅友德的二公子、尚寿春公主的驸马都尉傅忠就带人来了,说中午要在这二楼宴客,饮酒赏雪。那些日子,詹少爷一直没来,我想他大致是不会来了。没想到快到中午时,詹少爷来了,他惹不起驸马都尉,便把我和这酒楼当成了出气筒,除把我毒打一顿之外,还把这酒楼砸成了一锅粥。我这身子至今还疼呢。这十多天了,他一次也没来,其他房间天天爆满,这套雅间就这么天天给他留着。可我还要做生意呀?万没想到,今天他又来了。您说我这不是被倒霉催着吗?”说至此,两眼怯怯地、滴溜溜地瞟了一眼朱允炆,吞吞吐吐地说:“客、客官,要不…”
掌柜的话没有说完,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要大家把这套雅间让给那个“詹少爷”。几个侍从听了已是满腔怒火,朱允炆却不动声色,依旧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问:“这个詹少爷是什么人?天子脚下,他这么明火执仗地作奸犯科,作威作福,难道就没有人敢管管他吗?”
掌柜的顿时瞪大了眼睛,说:“我听众位客官的口音也多是本地人,难道连这大名鼎鼎的詹少爷也没有听说过吗?若知道他的名字,谁又敢捋他的虎须?”其口气之惊讶,如同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所发的感慨一般:“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
郭愔心想:“这京城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若天上掉下一块石头,不知道一下子能砸着多少个王公大臣、达官贵人?而这些人的子弟、亲戚、帮闲不知道又会有多少。我一开始还想这掌柜的深谙世故,生存在这弱肉强食的环境中,若没有强硬的后台支撑,他不谙世故能行吗?莫说做生意,莫说寸步难行,就是性命能不能保住,还在两可之间。”曾经对京城的向往之情一下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憎恶和愤怒。
朱允炆听了,眉头突然舒展,笑了笑,以一种揶揄的口气说:“我确实不知道这‘詹少爷’是什么阿猫阿狗的,抑或是何方神圣。”扭头看了一眼那几个侍从:“你们听说过吗?”
其中一个侍从上前一步,说:“这‘詹少爷’莫不是吏部尚书詹徽的公子、现为尚宝司丞的詹绂?”
掌柜的说:“正是!”然后求助似地眼巴眼望地看着朱允炆,显得可怜巴巴。
朱允炆冷笑道:“我原以为这个什么‘詹少爷’有什么上天入地的大本事,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六品的尚宝司丞,还是依靠祖荫得的。”看了一眼掌柜的,和颜悦色地说:“你不用害怕,今天若再有什么损失,你全部着落在我身上。”想了想,抱歉地对郭愔说:“你我兄弟虽是萍水相逢,但却一见如故,本想把酒临风,却遇到这等大煞风景的事。这里顷刻之间就会成为是非之地,我怕连累了哥哥。哥哥三人可否暂时回避,待一会儿风平浪静之后,咱们再一叙如何?”
朱允炆虽然一直没有对郭愔说明自己的身份,但他的言谈举止更加证实了郭愔最初见面时的直觉。郭愔明白,他之所以让自己暂时回避,倒不是担心这一刻自己会受到伤害,而是“打伞顾伞把”,担心这个詹少爷现在奈何不了葫芦,将来拿冬瓜出气。心里感动的同时,也暗暗佩服他小小年纪,心思缜密。但郭愔也不是一个愿意让人随便把自己看轻的人,遂正色道:“兄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初次见面,你抬举我,叫我一声哥哥,我权且汗颜应承了。我想你至少已把我当成了朋友。我听说,‘夫所谓朋友,岂势利攀援、酒食相征逐哉?为缓急可待,而休戚相关也。’胆小怕事,临阵脱逃,弃兄弟于不顾,岂是大丈夫所为?不要说做兄弟,就是做普普通通的朋友,可以吗?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哥哥陪着你!”
朱允炆整日深居宫中,哪里听到过这么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话?激动得一把抓住郭愔的手,说:“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好!哥哥,咱兄弟就一起会会这个‘詹少爷’!”然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几个侍从说:“我不发话,你们谁也不要擅自动手。我倒要看看,这个詹少爷为何这般猖狂!”
这时,就听见一阵“笃笃”的上楼声和一个人阴阳怪气的责骂声:“我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让爷爷在下面这般苦等!”
说话的口气和内容,竟好像是跟朱允炆唱对台戏。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一拍桌子站起来,却一言不发。他两手背在身后,面朝西窗,仿佛在欣赏窗外景致,胸口却一起一伏。
话音未了,一个摇头晃脑、油头粉面的年轻后生在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妙龄女子的簇拥下,出现在房间门口。后面,紧跟着几个长随模样的人。掌柜的一见,忙堆满笑容迎上去,道了声:“詹少爷!”詹绂看也没看,一把把掌柜的推开,鼻孔朝天,目中无人地踱进室内。
此时,只有郭愔和沈子卿还坐在餐桌边品茶,其他人都散站在四周。詹绂便定直踱到郭愔面前,把一对白多黑少的眼珠,瞪得像两个圆球上各点了一个黑点。仿佛是看不清一般,几乎把脸贴在了郭愔的脸上,盯视了片刻,用手中的折扇敲了敲郭愔的脸,哑着嗓子说:“是你这不识抬举的小子吗?快滚出去,为爷们挪窝,不然一会儿就打得你只恨你爹妈少给你生了两条腿。”顿了顿,仿佛是自问自答,说:“为啥?因为你那一会儿只恨你滚出去的慢!”跟着詹绂的那几个女子,听了詹绂的话,都用手帕掩着嘴,笑出了声。
那种蔑视,让郭愔马上想起在信阳馨月楼发生的事。但郭愔无动于衷。
这时,詹绂的眼睛一下子直了——他看见了侧身坐在郭愔旁边的沈子卿,不觉吸了一口口水,“咦”了一声,说:“这小娘子长的倒是标志!”扭脸看了看自己带来的几名女子,用扇子逐一点着鼻子,数落道:“跟人家一比,你们就是一群衣裳架子,庸脂俗粉!不,简直就是几头野猪!”又对郭愔几个人说:“你们走,这小娘们却要留下陪爷喝酒。”说着走过去,旁若无人地用手去摸沈子卿下巴,同时说道:“抬起头来,让爷好好鉴赏鉴赏。”
朱允炆正欲发作时,一幕他压根也想不到的画面出现了:郭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詹绂那只不安分的手,“啪”的一声按在桌上,另一只手迅捷无伦地拿起一双筷子,一下子扎下去,竟把詹绂的手掌钉在了这张紫檀木桌面上!朱允炆目瞪口呆:一方面惊诧于郭愔的果决;一方面惊诧于郭愔看上去文质彬彬,却有一身武功。就是朱允炆的几个侍从,也对郭愔的这手功夫咂舌不已。
詹绂凄厉地大叫一声,那几个女子惊恐万状地往门外拥,詹绂的几个长随不明就里,拼命地往门内挤。
朱允炆喝了声:“大胆狂徒!全给我拿下!”
那几个侍从欲在主子面前一显身手,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令一出,个个如猛虎下山。詹绂的那几个长随,平日里狐假虎威,欺压良善,个顶个都是好手。此时面对着虎狼之兵,个个都成了“熊包”,片刻间,便哭爹叫娘地躺在了地上。
詹绂此时虽动弹不得,但嘴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住口地骂,污言秽语,滔滔不绝。
朱允炆皱了皱眉,咬着牙说:“给我掌嘴!一直打到他闭嘴为止!”
掌柜的背靠着墙,捂着眼偷窥。只见一个侍从走过去,一把抓住詹少爷的衣领,用蒲扇一般的大手,左右开弓。几个耳光下去以后,詹少爷的脸便肿得如同自己酒楼的发面馍,嘴唇更像是横着两根四川厨子灌制的腊肠。詹少爷也终于“吃花椒闭住了气”,不敢再骂。但“虎死不倒架”,扭着一张猪头脸,神情委顿地看着郭愔、朱允炆,说:“你们打得我好!你们可否告诉我,你们是谁?”
郭愔正欲回答,朱允炆挥了一下手,说:“我的名讳本不该是你这般腌臜杀才知道的,但你既想知道,告诉你又何妨?凭你还能翻天不成?你听好了:我乃是东宫太子世子——朱允炆!”
朱允炆说的后面的几个字,个个都如同炸雷,震得詹绂浑身的骨头都酥了,心不住地抽搐。朱允炆使了个眼色,一个侍从会意,上去把依旧扎在詹绂手上和桌子上的筷子拔了出来,詹绂竟然没有出声。但筷子一拔,便瘫跪在朱允炆面前,一边不住地磕头,一边涕泗横流,带着哭腔说道:“下官无意中冲撞了世子,罪该万死。请世子手下留情,下官再也不敢了。”
朱允炆端坐在椅子上,不怒自威,侃侃而谈:“你爷爷詹同,曾为我大明朝吏部尚书。他原名是叫詹书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詹同’的名字还是当今皇上赐的。你父亲詹徽,是如今的吏部尚书,深得皇上器重。他们都是有功于社稷的人。”说至此,口气突然变得凌厉:“但那功不是你的,你无权挥霍。充其量,你不过是凑巧生在了这样的官宦之家罢了。即便是你的爷爷、父亲,他们建了功,立了业,朝廷毫不吝啬地给了他们相应的待遇,他们也无权像你这样胡作非为!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都难逃诛戮!即使侥幸躲过了人屠,也必遭天谴!何况你这城狐社鼠?”
朱允炆铿锵有力地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停了下来,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他缓缓地舒了口气,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踱了几步,若有所思。许久,重又坐下,说:“本想将你交三法司处置,但念你尚未恶贯满盈,这一次我权且放你一马。若你再执迷不悟,早晚难逃一死!”
詹绂如蒙大赦,不住地点头。
朱允炆继续说道:“此事我不想张扬,若你出去以后,你和你的手下人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胡说八道,我不说我想你也知道后果如何。”
郭愔想到了眼前这个少年必是金枝玉叶,人中龙凤,却没想到他竟然还是东宫太子世子——那是极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继承大统、君临天下的人。待詹绂一干人离去,室内清扫干净,郭愔便欲按正常的礼节行礼,被朱允炆一把拉住,说:“我早已把你视作哥哥,咱兄弟俩还要讲这俗礼吗?哥哥若不嫌弃,咱们便义结金兰如何?”
郭愔、朱允炆都是豁达、不计小节之人,也不讲什么繁文缛节,击掌为誓,便结为兄弟。郭愔年长朱允炆三岁,为兄,朱允炆年幼为弟。
结拜后,朱允炆把手上的一枚扳指取下,说:“这是去年为弟的过生日,爷爷赐的礼物。我把它给哥哥戴上,作为信物。”
郭愔略一迟疑,亦不再推辞,把自己自幼佩戴的那半枚玉佩取下,表情凝重对朱允炆说:“弟弟,为兄别无长物,这块玉佩虽只是半枚,哥哥却把她看得比生命还要重:我尚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在我出生数月后撒手人寰。这是她老人家给我留下的唯一遗物,我自幼佩戴,无一刻暂离。我交给弟弟!”
朱允炆珍而重之地接过,却一下子惊呆了,说:“哥,你确定这块玉佩就是娘亲留下的吗?”
郭愔闻听此言,心里一惊,有一种预感,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急忙问道:“弟何出此言?可有什么不妥?”
朱允炆反复地端详了一会儿玉佩,说:“这一时半刻我还无法确定。哥,就算是一个谜,暂时留下如何?”待郭愔点头应允以后,喊了声:“上酒!我与哥哥痛饮三百杯!”
饭后,朱允炆一直把郭愔、沈子卿、阿福三人送到了所住的客栈,才返回东宫。
郭愔已是醉了,“玉山自倒非人推”,和衣躺在床上。阿福还在倒水,郭愔摇了摇手,口齿不清地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还欲再说,已经沉沉睡去。
不知过了几个时辰,朦朦胧胧中,听见敲门声,然后就感觉到有人走到了床边,勉强睁开双眼,见是朱允炆,忙坐起身子,听朱允炆焦急地说:“哥,快起来,跟我去见我娘!”
郭愔的酒当时就醒了——朱允炆的娘亲乃是太子次妃,那是轻易不见任何人的,尤其是成年男人;不小心冲撞了她,那也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此时被召去见她,莫不是与那半块玉佩有关?蓦然想起朱允炆第一眼看见那块玉佩时的表情和他当时的问话,自己心里当时升起的那种预感,这一切莫不是都验证了?
出了店门,便见有一顶八抬大轿停在门外。朱允炆挽着郭愔上了轿,八名轿夫便抬着二人直趋东宫,前后左右护卫着百余名骑着高头大马的侍从。
进了东宫,二人下轿,朱允炆前面引路,郭愔亦步亦趋。不知走了几曲回廊,过了几重院落,来到了一个满是花草的幽静院子,就看见一个贵妇人在两个婢女的搀扶下,站在房檐下。二人刚进院子,那贵妇人便前行几步,问道:“炆儿,这位可是你新结识的哥哥郭愔?”
郭愔闻言,不待朱允炆回答,紧趋几步,跪下磕头:“郭愔给太子次妃请安!”
太子次妃亲自上前把郭愔扶起,仔细端详,许久,颤巍巍地说:“你交给炆儿的那半块玉佩确是你娘亲留下的?”
郭愔点点头,说:“正是,丝毫不差。”
太子次妃什么话也没有说,一手拉着郭愔,一手拉着朱允炆,走进室内,拿出两个花纹、颜色一模一样的半块玉佩,合二为一,竟严丝合缝。显然,这本就是一块玉佩,被人为地分开了。太子次妃睹物怀人,扑扑簌簌地流下泪来,哽咽着说:“愔儿,你娘就是我那可怜的孪生妹妹,我是你的姨母啊!”说完,将郭愔搂在怀里,不住地流泪。
在酒楼,朱允炆看见郭愔拿出的玉佩,便觉与母亲经常拿出来、暗暗出神的那块玉佩十分相似。回到东宫后,母子二人把两块玉佩一对,一切便了然于胸。太子次妃当时便拜佛不止。
原来,太子次妃的父亲,姓吕,名本,是凤阳府寿州的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吕本官宦出身,元朝时,为元帅府都事。
人常说“儿女是金枷玉锁,欢喜冤家”。这吕本,四十岁之前无儿无女,便以此话自我安慰,浑不在意。四十岁之后,依旧无儿无女,才想起还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有些心神不宁,坐卧不安。积福行善、求神拜佛之后,果然有些灵验:年近半百时,竟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来。吕本夫妇喜出望外,看得如同心头肉一般。
又过了四、五年,天下大乱。这一年,红巾军的一支攻打寿州城。眼见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一家人命运如何,只能听天由命,吕本万般无奈之下,将一块玉佩一分为二,分别挂在一双女儿的脖子上,自己抱着大女儿,将小女儿交给自己的大管家带着,一起随难民逃难。结果,中途失散。待兵燹(xiǎn)过后,在一片残垣断壁旁,发现了众多被屠杀的难民,其中就有抱着小女儿的大管家。但小女儿却无影无踪。几天前,一双女儿还承欢膝下,转眼间,生死不明。吕本悲恸欲绝。到处找寻未果,从此便有如心病。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吕本便投奔了朱元璋。之后,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屡被授为中书省令史、吏部尚书、太常寺卿等职。
由于对幼女失踪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吕本整个人似乎慢慢地变了性子——行事乖张,心不在焉,最终被御史台弹劾:“本奉职不谨,郊坛牲角非茧栗,功臣庙坏不修。”被朱元璋痛加切责:“善虽小,为之不已,将成全德;过虽小,积之不已,将为大憝(duì)。不见干云之台,由寸土之积;燎原之火,由一爝(jué)之微。可不慎哉!”因此事吕本被罚役功臣庙。后释为北平按察司佥事。洪武八年,便郁郁而终。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失踪的、生死不明的小女儿。他对已是太子次妃的大女儿的临终嘱托,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要不遗余力地找到她:“就是活见不到人,死了也要知道死在什么地方。”
没想到,得逞所愿的方式竟是古人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由不得人不对冥冥中那种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虔诚地顶礼膜拜。
只是,阴阳两隔,又让人唏嘘不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