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四十六章 督师的人选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王承恩和王在晋都有些发懵,对于崇祯皇帝跳跃性的思维,王承恩颇有承受能力,王在晋一时间却没有适应过来。有些发愣的看着崇祯皇帝,怎么就跳到满桂哪里去了?

    转过头,崇祯皇帝转过头看着王在晋,皱着眉头说道:“刚刚说到哪里来着?”

    王在晋也回过神来了,咳嗽了一声,连忙说道:“说道现在的辽东督师王之臣,天启七年,王之臣接受了辽东的防务,成为了辽东的督师。”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沉声说道:“对于爱卿所说的辽东之策,朕非常的认同,只是不知道爱卿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辽东督师王之臣,能力不足,这么大的战略转变,朕不放心他去做。”

    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王在晋松了一口气,心里也有些激动。自己主张多少年了?何曾受到过赞同?

    “皇上,臣虽不才,愿意代皇上牧守辽东,定然保辽东一方平安。”王在晋站起身子,撩起衣服跪倒在地上:“既然是臣的主张,臣去辽东最为合适,没有其他的人选了,请皇上准臣前往辽东。”

    崇祯皇帝连忙从龙椅上走下来,伸手将王在晋搀扶了起来:“王在晋,朕和你说实话,你的位置朕已经想好了,启用你为兵部尚书,入内阁,去辽东不过是一个督师之位,朕不想屈才。”

    王在晋顿时眼圈有些发红,自己做官多年,起起伏伏,何曾有过这种感觉?这就叫知遇之恩,这就叫士为知己者死!

    挣脱崇祯皇帝的搀扶,王在晋再一次跪倒在地上,以头触地:“皇上,臣为官,却不为做官,辽东乃大明之患,臣在辽东能为皇上效力,而且那里更适合臣。皇上,让臣去辽东吧!如果办不好辽东大的事情,臣就把自己埋在辽东。”

    看着跪在地上,身子不断颤抖的王在晋,崇祯皇帝良久没有说话。

    来到大明之后,崇祯皇帝一直在一种焦躁的情绪当中,整日想着怎么收拾这副烂摊子。十七年之后的煤山,那棵歪脖子树,是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此时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心里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只要有为大明的大臣,自己何愁不能中兴大明?何愁不能改变那个悲惨的结局。崇祯皇帝再一次伸手搀扶起王在晋,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好,好,朕没看错你!”

    “皇上,臣有生之年能得皇上知遇之恩,供陛下以驱驰,臣此生无憾!”王在晋躬着身子,沉声说道。

    崇祯皇帝快步的走回到龙椅上,转过头看着王承恩:“传旨,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尚书乾清宫议事,朕今天就把辽东的事情定下来。”说完转过头去看王在晋:“回去好好的准备,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但凡真能够做到的,朕一定尽力的满足你。”

    “皇上,臣没有其他要求,只求皇上对臣的信任以及臣在辽东没有掣肘。”王在晋见崇祯皇帝雷厉风行,心头一片火热。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着王在晋:“朕虽初登大宝,但是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既然如此,那臣告退!”王在晋得了崇祯皇帝的答复,躬着身子退了出去,步伐稳定而坚定。

    崇祯皇帝看着传旨回来的王承恩,沉声问道:“你去把方正化给朕叫来,朕有事情找他。”

    先是内阁,现在又是东厂,王承恩心中明白,崇祯皇帝这是要有大动作了。在王承恩看来,崇祯皇帝沉寂了这么久,已经属于不正常了。新皇登基,要是没有一点动作,那还算新皇登基?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何况皇帝?

    “奴婢马上就让人去送信!”王承恩点了点头,再一次快步的走了出去。

    内阁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内阁大臣也是一头雾水,心道崇祯皇帝这是要做什么?自从崇祯皇帝登基,早朝都很少上,更别说叫人议事了。不过谁也不敢怠慢,连忙准备,毕竟第一次叫人议事,肯定不是小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全都聚集到了乾清宫。

    “冯大人,可知道皇上这一次叫咱们,所谓何事?”工部尚书来到冯铨的身边,压低了声音问道。

    看了一眼吴淳夫,冯铨摇了摇头,没有在说话,他现在可以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新皇登基,内阁首辅的位置本就够惹眼的,前些日子杨维桓还搞出了那么多的事情。自从邱泽从杨府回来,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在那件事情上,哪有精力顾其他的?

    吴淳夫有些失望,无奈的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老牌的阉党人员,吴淳夫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

    崇祯皇帝来到大殿上,大臣们行礼,崇祯皇帝让其免礼平身之后,开始大量大殿上的人员。

    为首的便是几位内阁大学士,第一位自然就是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冯铨,他是内阁首辅大学士。第二位就是太子太师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施鳯来,第三位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立极,第四位是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吴淳夫。

    四殿学士之外,还有两阁学士,分别是户部尚书东阁学士丁绍轼和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周道登。

    六位内阁大学士,五部尚书,除了兵部,六部当中五部的主事人全都在这里了。剩下的侍郎,包括户部侍郎王家帧,刑部侍郎赵玉纯,吏部侍郎李恒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兵部左侍郎李邦华,这个人崇祯皇帝罢免了崔呈秀之后提拔上来的,暂时主持兵部的事物。

    对于李邦华这个人,崇祯皇帝还是知道一些的,因为他是跟随着崇祯皇帝殉国的为数不多的大臣之一。做事情也极为有分寸,久历官场,比较有手段。在明末官员大多低能的情况下,李邦华还算一个可用的官吏。

    万历三十二年成进士,授泾县知县,有政声。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

    万历四十五年出为山东参议,天启元年恢复原官,整顿易州兵备,迁光禄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与登抚袁可立共议战守,互成三方之制,魏忠贤当权之后,李邦华被贬职回乡。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李邦华请帝固守京师,派遣太子到南京监国,未得到崇祯皇帝的允许。十八日,京城外城被攻陷,李邦华逃至文信国(文天祥)祠,十九日,内城亦陷,李邦华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

    李邦华在文天祥的塑像之前上吊了,结束了自己的一声,为大明殉国的大臣之一。

    对于这种大臣,崇祯皇帝总是抱有好感,最起码人品上没的说,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只要有一方面的能力,有够忠心,那就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人才。

    “诸位爱卿,今日朕找你们来议一议辽东督师的人选!”崇祯皇帝拿起手中的奏折,递给王承恩:“朕这里有份奏折,念给你们听一听。”

    众人一听到辽东的事情,很多人就松了口气,与自己没关系,但是有的人就心提了起来。

    辽东之事?很多大臣心里明白,辽东多事,很多时候已经成了党争的借口了。一旦互相攻讦,找麻烦,首先就要在辽东下手,反正那里的理由好找的很。随便一件事情,全都能拿开做参劾的理由。

    王承恩的声音在乾清宫的大殿里面响起,回荡着每一位大臣的耳边。

    “诸位爱卿,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这件事情就是要拿出来议一议的。王之臣是否合适做辽东督师,还是让袁崇焕去辽东,可以各抒己见。”等到王承恩念完了,崇祯皇帝目光在大臣们的脸上扫过,沉声问道。

    “皇上,臣觉得袁崇焕可以胜任!”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李邦华:“袁崇焕久在辽东,对辽东的事情颇为了解,对收复辽土,平灭后金大有助益。臣赞同袁崇焕为辽东督师,请皇上三思。”

    听了王承恩的话,颇有几个大臣皱眉头,吏部侍郎李恒茂第一个就站出来反对:“皇上,臣觉得不妥,王之臣在辽东颇有建树,并无过错,怎么可能轻易撤换?岂不凉了任事官员的心?现在辽东情势稳定,撤换边帅,便会改变策略,于边防不利。”

    “李大人此言差矣,官员任事,无功便是有过,庸官不如不用。”李邦华看着李恒茂,直接反驳道:“王之臣在辽东有什么建树?是打了胜仗还是收复了辽土?在看袁崇焕,在辽东之地多年,有宁远大捷,有宁锦大捷,那就是立功之举。臣还是觉得袁崇焕合适,想要收复辽土,袁崇焕可以。”

    皱着眉头看着李邦华,崇祯皇帝有些迟疑,这个李邦华难不成也是东林党人?他的老师是邹元标,他说这些话,是自己的主张,还是有别人在后面指挥?

    今天第一更来了,棋风满血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