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四十五章 随时随地有党争

    皇宫大内,崇祯皇帝依旧在看奏折,周皇后陪在一边,大多数的时候,崇祯皇帝只是看奏折。看一遍之后,不发表意见,不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更改,只是翻看一遍,这样的事情已经持续很久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看奏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了解方式,了解大臣,了解朝堂上的局势。

    将一份奏折撇出去,崇祯皇帝转过头看向王承恩:“去把王在晋给朕找来,辽东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大雪之前,辽东主事的人选一定要确定下来,王之臣实在是不行。刚刚那份奏折又是推举袁崇焕,参劾王之臣的。对于袁崇焕,崇祯皇帝早就熄了心思,不准备让他去辽东了。历史上崇祯皇帝支持他,结果呢?辽事尾大不掉,不要说收复辽土了,打都打不过。

    “是,皇上!”王承恩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发脾气,应该是和那份奏折有关系,只不过王承恩没有去看,躬着身子退了出去,让人去找王在晋。

    周皇后见崇祯皇帝生气,笑着抚了抚崇祯皇帝的胸口:“皇上,遇事不要生气,国家这么大,哪有不烦心的事情?有事情,解决事情就是了。哪个大臣看不顺眼,磋磨一下就是了,犯不着和他们一般见识。”

    见周皇后还对自己眨眼睛,崇祯皇帝心中的闷气稍减,叹了口气道:“全都是烂摊子,朕不想办法,怎么可以啊!”

    在得到崇祯皇帝召见的圣旨之时,王在晋正在家写奏折,这些日子王在晋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好。崇祯皇帝的那句只争朝夕,让王在晋现在想起来还是心底发麻。一方面王在晋希望崇祯皇帝做出改变,又魄力。;另一方面王在晋又希望崇祯皇帝老成持重,知道循序渐进。

    原本王在晋很开心,崇祯皇帝对这个国家有着充分的认识,可是王在晋没想到崇祯皇帝对改革想的太简单了。

    进宫的路上,王在晋都在想,自己因该怎么办,怎么劝说崇祯皇帝循序渐进。揉了揉自己发胀的额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心神,王在晋努力保持自己的精神,接下来要说出崇祯皇帝,不能出纰漏。

    “臣王在晋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在晋跪倒在上给崇祯皇帝磕头,神情极为坚决,显然是准备无论怎么样,也要劝说崇祯皇帝转变想法。

    随意的摆了摆手,崇祯皇帝说道:“爱卿起来吧!”拿起桌子上的奏折递给王承恩:“这里有一份奏折,爱卿拿着看一看,然后说一说想法。”

    王在晋一愣,下意识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奏折,翻看了一遍,心中无奈的叹气,说到底还是党争。

    袁崇焕和王之臣,矛盾早就在了,梁子结下不是一天半天了。有这样的奏折,并不奇怪,尤其是崇祯皇帝还将袁崇焕掉到了京城来。辽东的事情很多人盯着,那里的油水可是很丰厚的,很多人想要袁崇焕去那个位置。

    虽然袁崇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东林党,但是他和东林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东林党想要返回朝堂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自然要选在辽东,因为那里的事情多。

    一旦用袁崇焕换了王之臣,那参劾王之臣的折子一定会摆满崇祯皇帝的桌子,后面牵连的就是朝中大臣,内阁大学士。

    朝堂之上就会攻讦成风,而且大多数大臣的屁股下面都不干净,更何况朝堂上有一个罪名,那就是阁臣勾结封疆。这个罪名虽然没有列入法律,但是这个罪名却是每个阁臣都承担不起的。

    背上了阁臣勾结封疆的罪名,尤其是辽东这样的封疆,致仕回家都是好下场。

    王在晋深知党争是怎么回事,也明白党争的套路,一看到这份奏折,王在晋就明白,东林党又开始了。再一次开始了对朝堂的反攻,这份奏折不过是吹响了号角,真正的斗争在会面。

    抬头看了一眼年少的崇祯皇帝,王在晋心里叹了口气,这位少年天子也不容易。

    其实王在晋也明白,自己的辽东意见之所以被否定,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钱的问题。辽东油水充足,对很多商人和士人都是如此,发国难财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

    一旦王在晋的意见被通过,辽东边用减少,贪污的贪污不到,走私的走私不了,哪里来钱?王在晋甚至怀疑过孙承宗,这位东林党中的大佬人物,是不是也牵扯到这里面了?因为王在晋的意见被否决,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就是孙承宗,而上奏折给当时内阁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的就是袁崇焕。

    整个事情都是东林党在操作,叶向高是当时东林党的领袖,孙承宗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袁崇焕是孙承宗的弟子。

    对于东林党这些人,王在晋看的是太明白了,后来为了争权,很多人投入了魏忠贤的怀抱,成为了阉党。可是王在晋没有,他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底线,因为他也看清了阉党的本质。

    王在晋是一个几位清醒的人,清醒的认识国情,清醒的认识党争,他想改变,只是有心无力而已。

    现在王在晋又有些看不懂了,怎么就拿出这么一份奏折?皇上不知道自己和东林党的关系?还是不知道自己袁崇焕的关系?难不成这是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试探?

    “皇上,王之臣和袁崇焕素来不睦,要启用袁崇焕,那就要彻底的撤掉王之臣。”先看看风头,王在晋也老辣了很多,不会什么事情都先表明态度。

    “素来不睦?”崇祯皇帝一愣,怎么就素来不睦了?看了一眼王在晋,看来他知道,还真是对辽东的事情颇为了解:“说来听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在晋没想到崇祯皇帝八卦到这件事情上来了,只要硬着头皮说道:“那还是天启五年的事情,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而王之臣乃是辽东经略,经抚不和,其实已经是朝廷朝长存的问题,这也是朝廷为了不使一人独大的平衡之策。”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有些不耐烦的说道:“与朕说话,不用说的那么隐秘,还经抚不和,不就是党争的结果吗?”

    尴尬的看了一眼崇祯皇帝,王在晋当然明白,那就是党争的结果。袁崇焕代表的是东林党,而王之臣实际上则是齐浙楚党这边人,后来则是成了阉党的人。双方在辽东都不退步,才使经抚不和的局面出现。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经抚不和是辽东更难形成合力,双方互看不惯,精力都放在和对方斗上了。

    “事情的起因还是满桂,袁崇焕对满桂不满,向朝廷上书,希望调走满桂。”王在晋整理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王之臣则不同意,双方闹出了很大的矛盾。朝廷为了平衡辽东的局势,就把满桂调到了京城。并且把辽东分为了关内和关外,将关外给袁崇焕管,关内给王之臣管。”

    崇祯皇帝冷哼了一声,颇为不满的说道:“也不知道哪个蠢货想出的这种主意,这种办法也能实行?”

    傻子都知道,关内和关外一体,现在分而治之,岂不是矛盾更大了?到时候关外打仗,关内看热闹,甚至补给都不给上去,坐看关外打败仗,这种事情绝对不新鲜,而且极有可能发生。

    崇祯皇帝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袁崇焕和谁都相处不到一起?

    刚到辽东,与王在晋意见不统一,参劾了王在晋,又和王之臣闹矛盾,还撵走了满桂,后来有杀了毛文龙。怎么到哪里都是看别人不顺眼?非要把别人全都撵走?

    “后来袁崇焕似乎觉得不妥,又上书给朝廷,希望朝廷将关内和关外和到一起。”王在晋不理会崇祯皇帝骂人,将事情说完,其实王在晋也觉得那个计划是蠢货想出来的。

    只不过王在晋想到了更深刻的一点,那就是那次的事情袁崇焕被坑了,明显是有人顺水推舟,将袁崇焕放到了一个极为不利的位置。甚至直接想借着辽东的手,彻底的搞到袁崇焕,只是袁崇焕聪明,没有上那个当。

    “到了天启七年,袁崇焕辞官之后,王之臣在代替袁崇焕做了辽东巡抚。”王在晋看着崇祯皇帝,等待着崇祯皇帝做决断。

    全是些破事,想追究都没办法追究,不过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不用袁崇焕的心思。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崇祯皇帝问王承恩:“满桂还在京城吗?”

    王承恩摇了摇头,躬着身子说道:“回皇上,诚如王大人所说,袁大人后来上书请朝廷重现启用满桂,采用王之臣的建议,朝廷又把满桂送了回去,镇守山海关。前些日子司礼监接到了奏折,王之臣王大人想要把满将军调去驻守宁远,朝廷已经同意了。”

    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崇祯皇帝看着王承恩,沉声说道:“司礼监拟旨,掉满桂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