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
字体: 16 + -

第二十六章 杨维桓的选择

    对于顾秉谦的作为,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全都是极为不耻,虽然坐上了内阁首辅,却一直被人咒骂不休。后来冯铨如内阁,阉党内部发生权力倾轧,顾秉谦辞去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内阁首辅之位。

    在天启七年,顾秉谦回到了自己的加上昆山,结果崇祯皇帝钦定魏忠贤逆案,顾秉谦也受到了牵连。顾秉谦的惩罚不算重,判了戍边三年,后来也用钱赎买了回来。

    不过顾秉谦的下场并不好,崇祯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昆山百姓积怨顾秉谦益深,冲入其豪宅,洗劫资财,纵火焚烧。已经八十岁的顾秉谦仓皇逃入一条渔船中,才得幸免。后寄居他乡,于崇祯年间而死。

    杨维桓知道自己这位老师的为人,不过杨维桓也知道他在官场上经验丰富,同时做事没有底线,正好给自己出主意。

    “老师,老师,您千万要给我出个好主意啊!”一边嘀咕着,杨维桓一边拆开顾秉谦给他的信。

    顾秉谦在信上给杨维桓出了主意,让杨维桓换一个策略,不要直接参劾魏忠贤。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明朗,首先自己是被迫才依附魏忠贤的,一直在等待时机。千万不要自作聪明想要掩盖,因为从现在的事情来看,崇祯皇帝并好糊弄。

    有了这个定位之后,那就要想办法迎合崇祯皇帝,改变新皇帝对自己的看法。

    既然皇上到现在都没有动阉党,那么就证明皇上还有顾虑,缺少打开局面的关键点。那么只要你把这个点送上去,不但能够改变皇上对你的看法,同时还能表情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如此一番之后,这件事情不但不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反而会让你更进一步。”

    看着手中的信纸,杨维桓的手都在颤抖,忍不住轻叹一口气说道:“老师不愧是老师,见识之远博,真不是我被能级也!”

    再接着往下看,杨维桓想要得到的是自己老师顾秉谦给自己出的主意。前面的道理说的很清楚,想必后面的主意也不会是什么下策。

    果然顾秉谦的提议让杨维桓眼前一亮,既然崇祯皇帝不想定下魏忠贤的阉党案,那么你就对准其他的人开火。比如内阁大臣施鳯来、冯铨之流,一来这些人是阉党之人,可以用来试探崇祯皇帝的态度,二来可以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施鳯来、冯铨之流,虽然是阉党的主要人物,可是这种时候弃车保帅,也会得到大部分阉党的认同。

    对崇祯皇帝来说,不想大规模的对阉党,但是小规模的清洗总是要的吧?再退一步,即便是不对付阉党,一朝天子一朝臣总是要的吧?

    新皇帝登基,换几个内阁大臣,还不是应有之义?总之如此提法,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在最后面,顾秉谦还着重的提出了一条,那就是让杨维桓举荐自己做内阁首辅。好处顾秉谦也说了,可以最小的减少阉党的反弹,将施鳯来和冯铨的下台归结为阉党的内斗。最重要的,魏忠贤已经死了,阉党群龙无首,顾秉谦觉得自己站出来正合适。

    “老师,你好大的野心啊!”杨维桓站起身子,在屋子里不断的踱着步。

    杨维桓对顾秉谦还是几分佩服的,无论是对局势的分析,还是后面的应对策略,绝对是恰到好处,没有一点瑕疵。可是最后的一条,顾秉谦让杨维桓有些失望,自己的这个老师这么大岁数了,官瘾怎么还这么大?还想做阉党的头领?

    “老师,你老人家是不知道自己的名声,你儿子是魏忠贤的干孙子,您能摘得出去?”杨维桓苦笑着摇了摇头,将信纸放到桌子上:“参劾施鳯来和冯铨是一步好棋,可是举荐你,那就是一件臭的不能再臭的棋了。”

    “皇上又不是傻子?撤掉了施鳯来和冯铨,换上您老人家?那还不如不撤不换,最起码不会给阉党一个首领一样的人物。”杨维桓越想越觉得不妥,忍不住嘀咕道:“况且那样我还能摘得出去?您这就是前后矛盾,此时万万不可。”

    走到桌子前,杨维桓又拿起了阮大铖的信件,对自己这位好友,杨维桓还是有些了解的,绝对是一位隐藏很深的人物。

    纵观阮大铖一声的作为,杨维桓的确没有看错,阮大铖的确是一位隐藏很深的人。做人好无底线,为了升官发财,阮大铖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丝毫不顾国家利益,彻彻底底的一个败类。

    阮大铖乃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东林党人。

    因为阮大铖的老师是高攀龙,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

    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天启四年春甲子,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铖来京递补。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一伙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

    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大铖至北京时,赵南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来按资历递补应该轮到吏科的阮大铖。

    此时魏忠贤出现了,正愁打不开局面的魏忠贤向阮大铖抛出了橄榄枝。不知道是不是阮大铖一时糊涂,居然答应了魏忠贤,魏忠贤也说话算话,直接将阮大铖推上了吏科都给事中的位置。

    阮大铖的官没能做多久,东林的可怕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弃官逃回老家。从此大铖与东林决裂,正式成为了阉党的成员。

    魏忠贤当权时,他被召至京城,为太常少卿。他深知自己是东林出身,又当上了反东林楷模,估计是两面难讨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时间后,他又归乡里,打算观望形势。

    从此以后,阮大铖在没有涉足官场,而是在野为阉党出力,甚至联系复社,想要与其和解。

    在一番肮脏的交易之后,复社领袖张溥的老师周敦儒得以如内阁,阮大铖举荐的马士英也得以出世,身居高位。这些人将朝廷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一旁,想的全是个人利益和得失,从此可以看出,阉党和东林党其实都是一丘之貉。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吊,大明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

    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登基,马士英得以上台执政,经过马士英的举荐,阮大铖被弘光皇帝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编《蝗蝻录》,据《留都防乱公揭》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

    东林党人联合明军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阮大铖不顾清军已到江北,撤掉守军去打左良玉。两党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皇帝无力控制,本应合舟共济,共度难关之时,两党之人皆无为国之心。

    顺治三年六月,清军渡钱塘,阮大铖率先剃发降清,清廷授其内院职衔。他感激涕零,自请为前驱,破金华后随清兵入闽,在五通岭上突然头面肿胀,贝勒劝他留下养病。

    大铖惊曰:‘我何病?我年虽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我仇人多,此必东林、复社诸奸徒潜在此间,我愿诸公勿听!’已而又曰:‘福建巡抚已在我掌握中,诸公为此言得毋有异意耶?’”

    已经投降清朝了,阮大铖还想着党争,还认为是对手在陷害自己,可见党争已经深入了阮大铖的骨子里了。何其可笑?又是何其可悲?

    于是大铖带病随军南征,越仙霞岭,众将上马缓行登山,而“大铖独下马,徒步而前,左牵马,右指骑(者)曰:‘我精力百倍于后生!’盖示壮以信其无病也。言讫,鼓勇先登”,不久“马抛路口,身踞石坐”,僵仆石上死。时天气炎热,尸体溃烂,清军草草收殓,不知埋在何处。

    阮大铖的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之心迫切,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死时不知葬地,身后遗臭万年!

    另外一件事情让阮大铖出名的,就是迫害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成就了李香君的忠烈之名,却让阮大铖的名声更是跌落一层。

    杨维桓将阮大铖的信件展开,发现上面的想法居然和自己的老师差不多,可是最后的一点却不同。

    上面写的很清楚,举荐内阁大臣之时,千万不要选阉党之人,需要徐徐图之,不可着急。选人的重点有三个,一不能为东林党,二不能做长久,只能作为过渡人选,三这个人要是崇祯皇帝心里的人选。

    在风声过后,换上自己的人时,此人不能成为阻拦,阮大铖给杨维桓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国。

    “生子当如阮大铖啊!”杨维桓面带喜色,摇头晃脑的在屋子里走了几步,颇有意气风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