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天之年
字体: 16 + -

第9章 秦国有儒士上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峦间日辉依稀不见,湖中泛起雾霭,舫上也挂起了花灯。

    李大神棍在舫上放眼望去,雾霭朦胧间隐隐看见不远处灯火阑珊,想来与佳人泛舟者也不是只有他李大神棍。

    不远处灯火聚集,就算李大神棍第一次来此处也知道定是什么津口小筑之类的,这也意味着这厮与二女之间的泛游将要结束。

    思量间,正想着如何与二女告别,日后联系云云。

    不料云舞好似看出李大神棍所想不由一笑道:“先生,前方唤为明月台,乃是这菡萏城一处胜景所谓‘菡萏明月两相宜’说的就是这明月台。先生与我二人一同泛舟不会真的只为了寻个知己,而不为胜景而来吧!”

    云舞这话自是调侃李大神棍,不过这厮倒想起王三娘的那句——去了就知道。原来应的是这明月台。

    听着云舞有些生分而又礼貌的称呼,李大神棍也不去在意,想来是她自己的涵养作怪,或是对李大神棍的才华钦佩吧。

    看着近在咫尺的佳人微微笑道:“云姬莫要打趣了,能与汝等佳人同游,胜过一游仙境,这明月台去或不去我倒真不在意。”

    这话若有似无的吹捧着二女,江青月听了倒是没什么不好意思,好似觉得本该如此,云舞脸上微红,平日里听了万般好话也不曾这般,怎地听他一句好话便这般脸嫩,不由暗骂自己一声:“没用!”

    “先生现在不去可不行,上了我们的‘贼船’可不能让你这般轻松下去。”声轻语慢,听在耳里有些痒痒的,抬头看着说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云舞。

    听惯了她淡淡的语气,突兀间接连打趣,李大神棍一下还有些不适应,不过这厮是何等人,佳人有心打趣那说明什么?他可清楚的很。

    呵呵笑着配合道:“二位女侠饶命,但有吩咐小可定当从命。”说着还做着害怕的模样向着二女躬身作辑,引得二女掩面而笑。

    说来也怪,自从遇到她们,李大神棍发现自己充分发挥了自己文青的一面,难道真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待到笑了一会儿,又回到淑女形象,云舞开口说道:“李道生,不与你说笑了,没外人时你就唤我云舞吧!说道吩咐我还真有件事想让你帮忙,不知你可愿意。”得,李大神棍果然没猜错,这下大家算真的熟络起来了。

    这帮是不帮各位看官心下必然已知。虽然李大神棍不是没想过窈窕淑女之事,不过这厮觉得自己绝对是以欣赏美的眼光,靠近美的事物使自己升华而与二女一同泛舟的,还不到像猪哥一样盲从的地步。

    脸上含笑问道:“不知云舞有什么事?如果能做到李某人定是义不容辞!”

    二女见李大神棍应下,江青月连忙答道:“这事你肯定义不容辞,不是他事正是抚琴而已!”

    原来二女并不是菡萏人氏,而是受邀而来参加三年一度的秦地儒文会。而邀请人正是邀她们来抚琴而已,而又巧不巧的让他们遇到李大神棍,一曲《高山流水》自是让二女动了要这厮当代劳的心思。

    知前事,晓后意。又不是难事,李大神棍自无不可要帮上一帮。

    行到明月台处,下的舫来,只见一排五六人挡在前头,配剑束发,腰带上打着双结,身着青衫,一副儒士模样,待细细看去,只见得个个脸盘精致,眉目如画,还没顺着脸往下看,李大神棍心里一惊暗道:“原来都是女子!”

    只是这一个个的身上巾帼之气颇重,让人不敢轻视。李大神棍不由想起孟子的养气说,孟子说过君子要养浩然之气,只不过这继承衣钵的却是女子不知道他老人家作何感想。

    先不说养气这茬,却说江青月送上请柬,几人看了看没有问题让路相请放行而过。

    待进来后看着一旁人头攒动,人群里有人艳羡道:“那小子是何人呀?年纪轻轻就能入得去,还有两个这么美艳的女子,想来他是个随从吧!”最后一句自是有股子酸味。

    傍边另一人接着他的话说道:“嫉妒就嫉妒吧!也不用抹黑他人吧,看他身后背着一张琴定是一位琴师,这么年轻的琴师不简单啊!我要是你就回家埋头做学问,想来三年后说不定也可以像他一样。”先前说话的那人被此人一说一时语塞不敢与之再言。

    听着两人的议论,李大神棍暗自庆幸想来要不是有云舞自己也只能与他们一样做个看客了。

    明月台圆润如玉盘,大小有百丈,台上没有灯火却也灿灿生辉,人站在上面虽不是纤毫毕现但比起月光来却是要胜上几分。

    问过才知道,这明月台乃是天赐之物,由月亮石(在晚上会自主发出光亮的石头)形成,也似是天愿成其美,万物向光明,水中的游鱼被月亮石的光辉所吸引,千百年来不断围绕着它游曳其产生的涡流竟将明月台冲刷的远远看去就像一轮圆月嵌在湖中,这也是明月台的由来。

    如此美妙的地方自是有着许多神仙佳话,在此不在冗述,留待日后细说……

    明月台上并没有什么建筑,只是台的中央有一处小亭,亭中一妇人身着华服,头戴礼冠、面容庄重、气质沉稳使人有不怒自威的感觉,身前一张朱漆案几,亭下左右坐着数十人,不需说,亭中坐着的妇人定是尊贵无比。

    李大神棍一行三人小步亦趋来到亭前与妇人见礼,一番寒暄,李大神棍得知妇人乃是秦国国士,儒家在秦国学院的掌教,姓徐人称徐夫子,亭下坐着的也不是别人,都是秦国各地儒家的先生。(儒家的掌教称夫子其余有身份的称为先生)

    等与众人见礼后,李大神棍他们被带到亭子后面的一侧,凭着亭子的栏杆离徐夫子只有几步间隔而已。

    待得几人落定,李大神棍却有些尴尬,原因无他,此处只有两张小几,显然早有人安排好了,只是半路杀出他这个程咬金而已。带路的儒家子弟也有些尴尬,忙要告罪之时,云舞却在那儒家子弟耳边轻语几句,她便行礼转身而去,待到回来时手中多了一张案几,案几上多了一管玉箫和一张较小的瑟,至于是不是瑟,李大神棍不敢肯定,他只是看到弦多而有柱来判别此物的。

    案几放好后,云舞抚了抚乐器拨弄了一番道:“李道生,你就弹《高山流水》吧!我二人就给你和音,可好?”说完看了看江青月,二人颔首浅浅一笑其中寓意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无曲谱却要为人和音,不是很清楚曲子或者熟悉之人在一起是很难做到的,而李大神棍与二女识不过半日,曲更是这世没有的孤曲,不过佳人有意,他也不会扫了二女的兴致。

    待他坐定,平心静气,未有言语,一个起手式已经表明了一切,手指拨动,先弹宫商再转徵羽,琴声悠扬而起,二女也是凝神定气开始为这旷世孤音和声。

    刚开始时声音还有些杂乱待到三人找到默契,一时间琴瑟和谐,丝竹悦耳,琴声悠远深长,瑟音凝练低沉,若有似无的箫声婉转而又凄美,引得台上一群儒士有些迷醉。

    徐夫子离李大神棍三人最近,循声望去,待看到弹琴的是男子时不由一惊,心下暗道:怪不得她二人会带一个男子来此处。

    儒家讲究君子顺四时、通五音、知六艺。徐夫子这样的大儒自是知道主音的是琴声,只不过以她之博闻也不知李大神棍弹的是什么曲目,一时间对他身份有些猜疑,定睛打量,只见此子英气逼人,面目俊逸有异于常人,心下打定主意待会儿定要问个一二。

    本来儒家聚众于此是为了儒学在秦地的发展和考较众人,谁知来了李大神棍这一出,儒家子弟可都是闲人雅士听得此曲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谈论儒学,只是有一句没一句的低声说些儒家名言,生怕扰了这弹琴扶瑟之人。

    徐夫子看到此情种种,心下想出声敲打众人可这琴声实在让人难舍,索性闭眼倾听让台下的人得个好处,众人见掌教徐夫子这般,那能不解其意,个个心里念着徐夫子的好,言其大度云云。

    曲至高潮处三人已经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李大神棍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伯牙因此曲觅得知音名传千古,而他却有玉人吹箫,佳人扶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再看台上众人,个个一脸惊叹的表情,徐夫子只觉得她头上有巍巍高山耳边有鸾凤和鸣,绕梁不去,心中惊奇已经不能言语,片刻琴声婉转而下慢慢平缓,徐夫子只觉得心中有流水淌过,脑中似有江洋浮现,她会心一笑。众人的表情也从惊叹变的一脸轻松。

    曲终,琴声久久不散,李大神棍回过头来看着二女,三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良久台上回过神的众人响起击掌之声,只是这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在下无礼,闻得妙音,不请自来,还请见谅。”话音刚落一人已飘然立于台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