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家族
字体: 16 + -

一九零 亲家

    燕儿死后,到了入冬前王秀才娘也下世了。

    王张氏走夜路把腿摔断得了破伤风,到了第七天夜里就走了。刘玉琼得到婆婆患病的消息,在三天前就带着闷娃赶了回来。她和一般庄稼户的媳妇一样,伺候在婆婆炕前给她端屎倒尿。闷娃还是头一次见到奶奶,当刘玉琼把他抱到奶奶身边时,闷娃歪着头好奇地问道:“娘,这老婆婆是谁?”王张氏摸着闷娃的头,眼泪沽沽地流了出来。闷娃都会走路了,她做奶奶的还是第一眼见到。闷娃长得跟他爹小时候一个模样,圆圆的额头往外突着,一双大眼睛亮而有神。看着淘气可爱的孙娃,王张氏不由地想到了儿子,这娘俩回来了儿子却没回来。王张氏歪着嘴喃喃地问着刘玉琼:“拴子呢,他人在哪哒?”

    王秀才的离家出走,刘玉琼一直瞒着公公婆婆。老两口已是土埋脖子的人了,她不愿他俩再为儿子担惊受怕的,她只好扯着慌安慰着婆婆:“娘,拴子去外地公干了,过些时候就回来了!”

    王张氏目光呆痴地看着窑顶说:“当他回来,怕是见不到娘了……”

    王张氏预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临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儿子最后一面,知道见不上儿子她也就死了心。还有一桩事像磨盘石样在她胸口压了多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临闭眼前她想看到这桩心事能有个圆满的结局,这样她在九泉之下也就没什么牵挂得了。当初拴子的婚事刘秀才一直都没答应,他为这事生了他老两口的气,在村里见了面也不答理她和拴子爹。儿媳为这事也跟她爹闹翻了脸,再也没回过娘家。她老了就要走了,临闭眼前想劝劝亲家让他认回这个女儿,这样闷娃也就有姥娘家了。王张氏握着刘玉琼的手说:“媳妇,还没回娘家吧?”刘玉琼含着泪点了点头。王张氏吃力地叫着蹲在窑门口的老汉:“他爹,你去把亲家公叫来,就说我想看看他,给他拉拉话!”

    王春卓蹒跚着来到了刘秀才院门口,他在院门口踱来踱去却没敢走进来。刘秀才正在院子里劈柴,一转身冷不丁看到了王春桌,他心里一惊走过来问道:“有事?”

    老汉生性木讷平时言语也不多,看着亲家公严肃的样子,他紧张的不知该怎样开口,心中一急竟然扑通一声给刘秀才跪了下来。刘秀才吓了一跳,生气地说:“你这是干啥,快起来!”

    老汉哆嗦着站起来,断断续续地说:“……拴子娘不行了……想见上你一面……”

    刘秀才略为迟疑了一下说:“你先走,我换件衣服随后就到!”

    刘秀才前几天听村人说王秀才娘病了,没想到这么快人就不行了。他得去见她一面,尽管王秀才和女儿把生米做成熟饭丢尽了他的脸面,论辈份和人伦他怎能答应他俩的婚事。他虽说没答应,他俩还是把事给办了。这些年他心中的气也渐渐消散了,早已从心中原谅了这俩悖逆之人。女儿是他的亲骨肉,他不能不认!外甥还小,不能没有姥娘疼着。再说王春卓老汉年纪大了,要不是心中憋屈能急得给他跪下来。刘秀才猜到王秀才娘是因啥事叫他过去的,她一个将死之人不愿把心结再带到棺材里,这才打发老汉过来叫他。刘秀才回到屋里换了件青布长衫,急匆匆地向王秀才家赶去。

    刘玉琼抱着闷娃早等在了院门口,王张氏在老汉的搀扶下也来到了院门口,一家人像迎接贵宾样等着刘秀才的到来。刘秀才远远看到这家人都站在院门口等着他,他不由得自责起来。这么多年了,他不该死犟着不理这老两口。娃娃做错了事,管老两口啥事!可他就是抹不下这张脸,不愿承认他俩是他的亲家。刘秀才走到院门口一把扶住王秀才娘,埋怨道:“你这身子骨还出来干啥?”

    王张氏哆嗦着身子说:“这么多年了,你还没到过我屋里喝过一口水!”

    “今儿个,我要在你屋里吃饭!”刘秀才说着转过头看了一眼怀抱闷娃的刘玉琼,按理说女儿做下了不是,理应她先开口给他认个错。刘秀才刚想开口说什么,刘玉琼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叫了一声:“爹——”这一句爹叫得父女俩心中所有的怨恨都消释了,刘秀才埋怨着女儿:“这多么年你也不回去,真生爹的气了?你娘天天在屋里念叨你哩!”

    爹已经完全原谅了她,刘玉琼红着脸说:“我过会儿就带闷娃回去!”

    刘秀才摸着闷娃的毛盖说:“这是闷娃吧,都长这么大了!”

    刘玉琼赶紧逗引着闷娃:“快叫姥爷!”

    “姥爷!”闷娃伸着脖子尖声细气地叫了一句。刘秀才从袖筒里摸出块冰糖塞到了外孙手里,这是他第一眼见到自己的亲外孙,看到他如此可爱,他忍不住伸出手在外孙肉嘟嘟的脸上捏了捏。王张氏看到刘秀才如此疼爱闷娃,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她紧拉着刘秀才的手回到了窑里。刘秀才知道王张氏身子虚,劝着她坐到炕上。王张氏觉得这样做对初进家门的亲家公来说有失礼节,她硬撑着坐在炕沿上替儿子道着歉:“千不对万不对,都是拴子的不对!他不该背着你把事给办了……”

    “这些年我也不该死犟着……”刘秀才长叹一声说:“我早已不怪他们了,可就是抹不下这张脸!以后拴子回来,我俩该咋样还咋样!”

    这天王张氏的精神似乎出奇的好,拉着家常和刘秀才说了许多话,吃饭时也喝了满满两大碗的稀粥。亲家公已正式承认了这门亲事,压在她胸口多年的心结已经消融了,拴子要是回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带着媳妇去见岳丈了。吃过晚饭,王张氏心满意足地坐在炕上要老汉找剪刀。她想赶在闭眼前把那顶帽子给孙娃做成,布料早已裁好就差缝上几针了。看着婆婆精神的样子,刘玉琼心想婆婆的病也许会慢慢好起来,她劝着婆婆明儿个再给闷娃做帽子吧!王张氏扭着不肯答应,她说就快要下雪了,闷娃早戴一天是一天!人要是上了年纪,想法也就跟常人不一样了,刘玉琼只好顺着婆婆的性子把吃饭的小桌子连同盛着碎布针线的箩筐一块儿搬到了炕上。王张氏年纪大了眼睛却不老花,到了天快明时她终于强撑着把那顶紫缎布料的瓜皮帽子做成了。刘玉琼拿着帽子在闷娃头上试了一下正好合适,王张氏看到后亮着眼睛笑了笑。就在刘玉琼惊叹婆婆的针线之精巧时,王张氏突然身子一歪倒在了炕上。刘玉琼心知不妙,爬到炕上大声叫着婆婆。王张氏脸上挂着笑紧握了下儿媳的手,缓缓闭上了眼睛。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在黎明时分静静地走了,走得如此安详,如此从容……她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多年的心愿,又赶在闭眼前给孙娃做了顶帽子,天下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

    王张氏走了,睡得棺材是匆忙中赶制出来的桐木板,板木薄得像页纸样轻飘飘的没一点份量。村人看到这情景纷纷说着王秀才的不是,狗日的还在外头当官哩,也没给自个儿捞下一点银钱!亲娘死了用不上柏木棺怎么着也得用幅松木的吧,可他竟用廉价的桐木寿材打发老人,他这官做得有啥意思嘛!

    村人都说王秀才没啥本事,刘秀才却不这么看。他和王秀才自小一达里长大,能不清楚他是啥人嘛!他和他在山坡上放牛就是在路上捡个南瓜,他也要放到地塄边等着人家来取,顺手牵羊中饱私囊的事他从来都不会干。几个月前刘秀才已从三豹口中得知王秀才已被免了职,如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其实王秀才有今日这般结局是他早就料到了的,他当初劝过他,他不听。王秀才性子过于耿直不会溜须拍马,更不会阿谀奉承地巴结上司,这种人岂是做官的料,能从官场全身而退已实属不易了。从王张氏用的棺材上刘秀才就看出来,女儿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埋葬了婆婆,刘玉琼抱着闷娃要离开时,刘秀才劝着女儿:“在城里过不下去了就回来,家里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和闷娃一口,千难万难别让娃受了屈!”

    刘玉琼站在寒风中搓着冻得像红萝卜样的手说:“爹,我已经找到事做了,挣得钱够我和闷娃吃饭了!”

    刘玉琼回到城里,就到县中学教起了书。这份差事是公署里一个姓张的同僚给她找的。自从敢为离开后,这个姓张的同僚就取代他做了新任的教育科长。看在与王秀才同事多年的份上,他给刘玉琼找下了这份差事。不成想刘玉琼干上这份差事没几年就和敢为一样遭到了三豹的通缉,这些都是后话!

    到了这年冬天,王春卓老汉也下世了。他是在一个黄昏时分坐在窑墙脚根下晒暖暖时,悄无声息地咽下最后一口气的。进财夜里到他家串门时,才发现了倒毙在地上的老汉。刘玉琼刚刚埋完婆婆,沉浸在悲痛中还没缓过神来,当她在城里听说公公也殁了时,哭得眼睛都快瞎了。她从同僚手里借了几块银元,回村匆匆安葬了公公。埋葬王张氏时,王秀才没能赶回来。埋葬王春卓老汉,王秀才依然没能赶回来。刘玉琼一个妇道人家亲手安葬了公婆,儿媳做到这个份上,村人也挑不出啥闲话。他们说王秀才爹娘养了个有本事的儿子却没能指靠上,倒头来倒是儿媳给他俩送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