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冯锦以清亮坚定的目光回望了陆丽一眼,只觉得这一次自个儿肩上的担子虽重,却并不是孤军奋战。
她瞧过站在大殿中间的拓跋子推,神色柔了下来,又看向邢峦身后的那些大臣“眼下情形特殊,太子年幼,大行皇帝的皇后又年少。哀家愿意应了诸位,替太子恭迎传国玉玺。只是不知道余下的爱卿们,可否也点个头,让哀家这名更正,言更顺。”
其实冯锦大可以就这么借着大多数人的请求,越过邢峦等人直接进书房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邢峦毕竟是拓跋弘亲封的人,她不想就这么否定了儿子,更不想让余下的人觉得自己是个只会吃老本儿、不愿围新人的太后。
执掌政事,多一个亲信之人,总比多一个仇人要强。
冯锦的目光自问话之后就一直未曾离开过那些人,而她的坚持和尊重已经令众人开始面面相觑。
沉默了半晌之后,终于有人主动站了出来,向冯锦俯身行礼“臣太子少傅李冲,恭请太后娘娘迎传国玉玺,辅佐太子殿下登基。”
冯锦的眸中流过一丝赞许,还未及开口,紧接着就瞧见下头的人陆陆续续地站了出来。
“臣中书侍郎李彪,恭请太后娘娘迎传国玉玺,辅佐太子殿下登基。”
“臣太常少卿丘穆陵,恭请太后娘娘。”
“臣光禄少卿普淳,恭请太后娘娘。”
不多时,除了邢峦和他的几个亲信之外,众人都已经站了出来,并自觉地分开了两路,夹道请冯锦前往御书房。
冯锦的心蓦然就亮堂了起来,搭上卿砚的手臂,一步一步从台上走下来,走向众人让开的那道路上。
行至邢峦面前,她的脚步顿了顿,微微一颔首“邢大人,哀家刚才说过,倘若太子顺利登基,哀家绝不为难于你。”
邢峦抬起头看着她,终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把头扭向了别处。
冯锦目光流转,叫了卿砚接着往前走。不一会儿又习惯了似的,回头瞧了瞧,只见拓跋子推紧跟着,轻轻一笑。
走到御书房门口时,她却停了下来,转身站定。
“卿砚姐姐,去叫乳娘把宏儿抱过来吧。”
冯锦抱着拓跋宏走进书房,将他放在自己身边护着,伸出双手从陆丽的掌心里接过那方传国玉玺。
那温润熟悉的触感立马将她带回了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她恍然觉得,人这一世,也许就是总在百转千回之间徘徊的。
“陆相,多谢了。”冯锦的手有些颤抖,认真地望着陆丽苍老的双眸,“哀家那时年轻气盛,每每与陆相纠葛,还要感念陆相不计前嫌,如此信任哀家。”
“臣才要多谢太后娘娘,接连两次守住了先皇的江山。”陆丽忽然想起了当年冯锦被册封为后之前,自己在府中与拓跋浚置气打碎的那些古董花瓶,忽然笑了笑,“您是汉人没错,可那颗心也真的是向着大魏的。文成皇帝当年没选错人,是臣早早老糊涂了。”
冯锦笑道“往后哀家辅政,也还要请陆相多多帮忙的。”
三十一岁的她,棱角已不似当年锋利,却比那个时候多了几分温柔的风韵,说出口的话也更加令人动容,让人难以狠下心来与她作对。
牵着拓跋宏的小手踏上太华宫前那个高台的时候,冯锦只觉得恍如隔世。
那一年她使尽了全身全心的力气,带着儿子披荆斩棘,登上皇位,以为这一生都已经安稳。却怎么也没想到,十一年后的今天,她要再次牵起孙儿的手,去重走那段记忆中早已烙得深刻的路。
拓跋宏走路还不稳,尚不会说话,站在台上一个劲儿地咿咿呀呀伸手要抱。
“皇上,今儿是大日子,您不好这么当着众人的面儿要抱的。”哲海悄悄抬手擦了擦额上的汗,低下头,也不管拓跋宏能不能听得懂,只是想着能够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仪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可拓跋宏却不买他的帐,目光越过他,探着小脑袋去找冯锦。
这几日冯锦每天看着他,有空的时候也陪着乳娘一起哄他睡觉。他虽还不会说话,但心中早已认住了这个祖母,渐渐有些依赖她了。
刚与礼官交接过玉玺的冯锦偏过头瞧见拓跋宏急切的目光,忽然觉得心一揪。
她这一辈子的命运,真如一折子戏似的,猜也猜不透,看也看不明。
同样的场景,竟然在她的儿子、孙子身上统统重演了一遍,她却只能依着再走一次,无从躲藏,无从改变。
冯锦不顾哲海的阻拦,弯下腰抱起了拓跋宏“不怕,皇上打今儿起就有了皇祖母的庇护,皇祖母会一直在你身后,我们祖孙,谁都欺负不得。都说生死有命,我们偏不信命。”
台下观礼的是朝中文武重臣以及各人家眷,她的目光穿过重重人群,找到了哥哥嫂嫂,还有拓跋子推。
硕明和纯熙被拓跋子推和冯熙抱在怀里,两个孩子来来回回地转头转脑,似乎是四下里在搜寻着许久未见的母亲的身影。
只可惜,她自己的孩子,往后只能叫她姑姑,只能叫她皇婶。
冯锦别开目光不再去看他们,却也默默在心里念着,硕明,你要争气,你要好好儿替娘陪着爹爹。
爆竹声掩去了她对儿女和拓跋子推的思念,怀里的小人儿成了她从此往后唯一可以光明正大寄托期望的人。
冯锦听着四下里一片欢笑和庆贺的声音,轻轻拍着怀里的拓跋宏,替他擦去小脑袋上的汗水。
这满城满宫的热闹,又拉开了她新一段的征程,为她披上了甲胄,逼着她为儿孙和天下而成长。
天安十一年五月,大魏太子拓跋宏即位,改元太和,时年四岁。
尊皇太后冯氏为太皇太后,皇后薛氏为皇太后。
太和元年六月,薛氏不堪年少新寡,对大行皇帝思念深重,自尽未果。由太皇太后做主,送出皇宫休养,后于平城悬空寺长住,为国祈福。
。
她瞧过站在大殿中间的拓跋子推,神色柔了下来,又看向邢峦身后的那些大臣“眼下情形特殊,太子年幼,大行皇帝的皇后又年少。哀家愿意应了诸位,替太子恭迎传国玉玺。只是不知道余下的爱卿们,可否也点个头,让哀家这名更正,言更顺。”
其实冯锦大可以就这么借着大多数人的请求,越过邢峦等人直接进书房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邢峦毕竟是拓跋弘亲封的人,她不想就这么否定了儿子,更不想让余下的人觉得自己是个只会吃老本儿、不愿围新人的太后。
执掌政事,多一个亲信之人,总比多一个仇人要强。
冯锦的目光自问话之后就一直未曾离开过那些人,而她的坚持和尊重已经令众人开始面面相觑。
沉默了半晌之后,终于有人主动站了出来,向冯锦俯身行礼“臣太子少傅李冲,恭请太后娘娘迎传国玉玺,辅佐太子殿下登基。”
冯锦的眸中流过一丝赞许,还未及开口,紧接着就瞧见下头的人陆陆续续地站了出来。
“臣中书侍郎李彪,恭请太后娘娘迎传国玉玺,辅佐太子殿下登基。”
“臣太常少卿丘穆陵,恭请太后娘娘。”
“臣光禄少卿普淳,恭请太后娘娘。”
不多时,除了邢峦和他的几个亲信之外,众人都已经站了出来,并自觉地分开了两路,夹道请冯锦前往御书房。
冯锦的心蓦然就亮堂了起来,搭上卿砚的手臂,一步一步从台上走下来,走向众人让开的那道路上。
行至邢峦面前,她的脚步顿了顿,微微一颔首“邢大人,哀家刚才说过,倘若太子顺利登基,哀家绝不为难于你。”
邢峦抬起头看着她,终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把头扭向了别处。
冯锦目光流转,叫了卿砚接着往前走。不一会儿又习惯了似的,回头瞧了瞧,只见拓跋子推紧跟着,轻轻一笑。
走到御书房门口时,她却停了下来,转身站定。
“卿砚姐姐,去叫乳娘把宏儿抱过来吧。”
冯锦抱着拓跋宏走进书房,将他放在自己身边护着,伸出双手从陆丽的掌心里接过那方传国玉玺。
那温润熟悉的触感立马将她带回了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她恍然觉得,人这一世,也许就是总在百转千回之间徘徊的。
“陆相,多谢了。”冯锦的手有些颤抖,认真地望着陆丽苍老的双眸,“哀家那时年轻气盛,每每与陆相纠葛,还要感念陆相不计前嫌,如此信任哀家。”
“臣才要多谢太后娘娘,接连两次守住了先皇的江山。”陆丽忽然想起了当年冯锦被册封为后之前,自己在府中与拓跋浚置气打碎的那些古董花瓶,忽然笑了笑,“您是汉人没错,可那颗心也真的是向着大魏的。文成皇帝当年没选错人,是臣早早老糊涂了。”
冯锦笑道“往后哀家辅政,也还要请陆相多多帮忙的。”
三十一岁的她,棱角已不似当年锋利,却比那个时候多了几分温柔的风韵,说出口的话也更加令人动容,让人难以狠下心来与她作对。
牵着拓跋宏的小手踏上太华宫前那个高台的时候,冯锦只觉得恍如隔世。
那一年她使尽了全身全心的力气,带着儿子披荆斩棘,登上皇位,以为这一生都已经安稳。却怎么也没想到,十一年后的今天,她要再次牵起孙儿的手,去重走那段记忆中早已烙得深刻的路。
拓跋宏走路还不稳,尚不会说话,站在台上一个劲儿地咿咿呀呀伸手要抱。
“皇上,今儿是大日子,您不好这么当着众人的面儿要抱的。”哲海悄悄抬手擦了擦额上的汗,低下头,也不管拓跋宏能不能听得懂,只是想着能够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仪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可拓跋宏却不买他的帐,目光越过他,探着小脑袋去找冯锦。
这几日冯锦每天看着他,有空的时候也陪着乳娘一起哄他睡觉。他虽还不会说话,但心中早已认住了这个祖母,渐渐有些依赖她了。
刚与礼官交接过玉玺的冯锦偏过头瞧见拓跋宏急切的目光,忽然觉得心一揪。
她这一辈子的命运,真如一折子戏似的,猜也猜不透,看也看不明。
同样的场景,竟然在她的儿子、孙子身上统统重演了一遍,她却只能依着再走一次,无从躲藏,无从改变。
冯锦不顾哲海的阻拦,弯下腰抱起了拓跋宏“不怕,皇上打今儿起就有了皇祖母的庇护,皇祖母会一直在你身后,我们祖孙,谁都欺负不得。都说生死有命,我们偏不信命。”
台下观礼的是朝中文武重臣以及各人家眷,她的目光穿过重重人群,找到了哥哥嫂嫂,还有拓跋子推。
硕明和纯熙被拓跋子推和冯熙抱在怀里,两个孩子来来回回地转头转脑,似乎是四下里在搜寻着许久未见的母亲的身影。
只可惜,她自己的孩子,往后只能叫她姑姑,只能叫她皇婶。
冯锦别开目光不再去看他们,却也默默在心里念着,硕明,你要争气,你要好好儿替娘陪着爹爹。
爆竹声掩去了她对儿女和拓跋子推的思念,怀里的小人儿成了她从此往后唯一可以光明正大寄托期望的人。
冯锦听着四下里一片欢笑和庆贺的声音,轻轻拍着怀里的拓跋宏,替他擦去小脑袋上的汗水。
这满城满宫的热闹,又拉开了她新一段的征程,为她披上了甲胄,逼着她为儿孙和天下而成长。
天安十一年五月,大魏太子拓跋宏即位,改元太和,时年四岁。
尊皇太后冯氏为太皇太后,皇后薛氏为皇太后。
太和元年六月,薛氏不堪年少新寡,对大行皇帝思念深重,自尽未果。由太皇太后做主,送出皇宫休养,后于平城悬空寺长住,为国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