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叫董卓
字体: 16 + -

第四十五章 汉之举荐

    “将军,属下等拜见将军!”

    见牛辅终领大军前来,身为先锋的李傕、张辽还有那刚刚入伍不久的军候徐晃,以及绛邑县长戴俊等自也就纷纷出迎,而后相继施礼,拜倒在了牛辅的马前。

    见此,居高临下的牛辅也就一下注意到了军候一列中多出来的新人。

    心中按捺不住好奇,便就启用了系统的数据面板,悄然打量起了这位突然多出的新人。

    “这,徐晃徐公明!”

    从数据面板中清楚的看到此人的姓名,又看到那“武力值91,智慧值74,统帅值89,政治值46,魅力值85,生命健康”的优秀数据,牛辅自也就确认了此人的身份。

    “显然,这就是原本历史上曹魏的五子良将,被曹孟德赞“有周亚夫之风”的河东徐晃。真不成想,我竟会在这个场合下,与其初见!”

    看日后威震中原的名将稀里糊涂的就成了自己帐下的军候,牛辅的心中自是又惊又喜。

    可这情绪自是不能展露出来,故在人前,牛辅仍旧是面色平淡的点了点头,摆手让他们从地上站了起来。

    接着方才翻身下马,看着面前的李傕张辽道“稚然、文远,以一当十下,你二人还能坚守一日,可谓劳苦功高。”

    说着,又看着一旁的绛邑县长戴俊,对其尽忠职守的行径,也毫不吝啬的夸赞了番。

    再之后,牛辅方才对着李傕及张辽道“随我进帐,先详细说说此战前后之经过。”

    言罢,迈步向前,在经过徐晃身旁时,方才装作一脸诧异道“军中何是多了一新面孔,我怎地从未见过。”

    “这,启禀将军,此乃是河东杨县人,徐晃徐公明。”把徐晃视作下属的李傕忙站了出来,主动解释道“公明本是绛邑贼曹,昨日一战中阵斩了白波大贼胡才。

    属下见勇武过人,便将公明招入了军中。”

    “原来如此。身为小小的绛邑贼曹,竟阵斩了白波大贼胡才,果然是勇武不凡。”笑着对赞了声,接着却未曾理会抱拳道谢的徐晃,反是看着身后的李傕道“稚然,这等河东俊杰,你打算举为何职?”

    “属下以写好奏表,愿举公明为军中军候。”

    见牛辅对徐晃的感观也不错,李傕也就忙不迭开了口。到底是人才难得,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

    然好巧不巧的是,这个道理偏生牛辅也清楚,故看了看李傕,他便不由笑道“军候之职暂无空缺。这样吧,若公明不嫌,在我亲军中任一假军候如何?”

    假军候,即军候的副手,年俸为三百石。这个职位比起李傕先前所许诺的比六百石,自是低了不少。

    但官职的高低自是不能单看俸禄。譬如议郎、州刺史,俸禄皆为六百石,可他们的实际权力,两千石的大员也远远不如。

    而牛辅如今所说的亲兵假军候自也是如此。

    亲军乃是主将最信任的部队,同样也是守在主将身前的最后一道防线。负责保护主帅的生命,就犹如象棋中的“仕”。

    身份如此特殊,在军中相应的地位和待遇自也是最高的。

    一旦从主将的身旁外放,官职上连升二级那都算是平调。

    所以,牛辅身旁的亲兵假军候,其地位和待遇是丝毫不亚于李傕郭汜帐下的假军司马的。

    对此,颇有些见识的徐晃倒也明白,故在牛辅言罢后,略微思量了下的徐晃自就单膝跪地,恭敬道“多谢将军赏识,晃自无不可!”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比起都尉李傕,身为董卓婿子且还是朝廷左中郎将兼河东太守的牛辅,显然更要位高权重。

    再说,李傕与牛辅本就是属上下级。他应牛辅的招揽与应李傕的招揽无异,也不牵扯什么背叛不背叛。

    而至于李傕,他见此一幕也未觉得牛辅这是在横刀夺爱,反而还有几分乐见其成。

    不管徐晃是在他帐下任职还是在牛辅的亲军中任职,他方才对徐晃的举荐可都是实打实的。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容否认的事实。

    日后就算不属他统领,徐晃也要领这份人情。

    如此一来,徐晃能得到牛辅的看重反倒是好事。毕竟,如今世道讲究的可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今有这份举荐之恩,它日徐晃富贵,这份举手之劳自就可为李傕换来十倍回报。

    当然,这过程中也不免存在风险。譬如徐晃在任上犯下大错,那么作为举荐者的李傕,自也不免要受牵连。

    也正因此,举荐在这个时代方才显得弥足珍贵。

    却是没有一定的把握,上位者是绝不会冒风险举荐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寒门子弟,进而使自己名誉乃至前程受损。

    但也正因此,汉末便不免出现了种诡异情形。

    即一旦朝廷下遣某位铁面无私的刺史行使监察之权,在地方上搞严打,便会有大片官吏主动辞官。这点在班固所作的《前汉书》和范晔所作的《后汉书》中,可谓屡见不鲜。

    而之所以如此,便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官吏害怕自己所做的那些违法乱纪之事败露,进而使自家举主遭受牵连。

    只因举主一旦因被举之人的缘故遭受牵连,那被举者的前程便算是彻底完蛋了。一旦有了这样的污点,是绝不会再有人举荐他的。

    如其如此,自就不如主动辞官,避两年风头。

    却是在这个时代也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官场潜规则,即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吏只要能“识大体”,在上锋搞严打的时候主动辞官不做,上锋便不会追究其在任上做过的一切违法乱纪之事。

    这也是为了保全其人身后的举主,省的事件无休止扩大。

    所以这看似严禁的“察举制”,却是在建立之初便存在了太多太多的人情漏洞。所谓的举孝廉举秀才,推行久了,自就成了“父别居、不知书”的笑话。

    后来曹魏推翻察举制,行九品中正制。除了要用九品中正制拉拢世家大族维护统治外,察举制已形同虚设,无法推行也是重要原因。

    不过这些也都属后话了,如今的牛辅在这方面自是做不了什么。

    故在如今,扫视了眼对岸白波贼的他,也就只是若有所思的带着身后李傕张辽等人,入了中军大帐,详细询问起了他们与白波贼对垒的经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