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大唐
字体: 16 + -

第56章 都是风月惹的祸

    通往魏王府的清冷大街上,李承乾乘坐的马车正缓缓行来,车上的师徒两忽的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马蹄嗒嗒,北风萧萧,马鸣嘶噪,入我故乡。昼夜兼程的奔袭,从那西北而来的异客们,终于踏进了大唐的国土。一匹白狼,仰天长啸,似在呼唤那熟悉的主人。

    盛世长安夜,华宴酒正香。

    随着李泰一声令下,丝竹声顿时响起,接着一群轻纱蒙面身卓艳丽的舞娘,从月亮门外鱼贯而出,来到了案几前的中间空地,对着众人见礼之后,开始了轻纱曼舞,犹如天边的云彩,缓缓飘荡而来,又犹如阵阵狂风,疾速的呼啸而过,舞姿之多变,舞乐之美妙,尽露无疑。一曲终了,万籁俱寂,满座宾客无不拍手叫好。众舞娘闻声,对着众位宾客躬身盈盈一拜,在李泰的赞赏目光下,陆续退出了院子。随后,一群又一群的侍女端着各样美味佳肴鱼贯而来,摆满了案几,席间觥筹交错,言语欢畅,其乐融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泰今日赚足了声名。

    “吾等既为文人,如此良辰美景,岂能无诗?不如以风月为题,在座诸位各作诗一首以为此宴助兴,不知可否?”

    一位青年文士忽的站了起来,面向李泰拱手道。

    随着他这一句话,整个宴会就此步入了高潮。

    “风清明月淡,华宴灯火浓。闲话诉衷肠,一语尽成殇。”

    众人还未来的及点评,便又有一人站起,大呼,我来。

    “明月儿弯弯,且把人间照。风过露华浓,迷醉不知途。”

    我来,我来……

    ……

    ……

    听得几首诗之后,唐不弃便觉得索无味。

    无关佳人,只谈风月。

    此风月非彼风月,而是真的只是风和月,并不是风花雪月中的烟花风月。

    这就无趣了!

    这风月太过高雅,唐不弃年纪尚小,还不得体会,只能黯然的埋头,继续投入他那吃饭大业中。

    有人却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唐不弃,点名指姓的邀请他作诗,那人正是坐在他身旁一直沉默着的虞世南,他实在是看不下去唐不弃那饿死鬼投胎的模样。

    “唐不弃,你且来作首诗吧!”

    虞世南话音刚落,所有人都静了下来,纷纷将目光聚集在了唐不弃的身上。对啊!他们怎么忘了作出《骄傲》的唐侯呢!

    主座案几后的李泰,此刻也来了精神,显得比谁都高兴,幸灾乐祸的笑着,谁叫你欺负我,现在报应来了吧!

    不远处端着酒杯的岑文本也朝着唐不弃看了过去,对那只顾埋头大吃丝毫不理诗文的小孩童充满了好奇。

    正趴在案几上大杀四方的安远候唐不弃,忽的耳边没了声响,一时警惕,便抬起了头,看到了那些绿油油的目光正热切的望着自己,直娘贼,没看过人吃饭吗?你,还有你,干嘛都盯着小爷看。

    虞世南看了唐不弃那副表情,摇了摇头,出声提点到。

    “不弃,你以风月为题,做一首是吧!”

    唐不弃楞了,一时没了动作。啥,要我来作诗?老子一直这么低调的吃饭,又没招惹你们,干嘛来寻我的开心。这么一大群的文人骚客在场,轮得到我这么一个小屁孩来表现?不正常,太不正常了,一定是哪个小人,一想到小人,唐不弃立马撇过头去,将目光落在了主座上的李泰身上,李泰当即面露无辜,偷偷的用将眼神瞟向了唐不弃身侧的虞世南,已证清白。唐不弃明白了过来,可又无可奈何,那老头是他不想得罪的人中之一。还能这么办,只有抄了,好歹从前在现代是个大学生,几句古诗还是能拿的出来的。不过脑海一想,诗词是有不少,但是一拿出手就显得太过招摇了,因为那些都是能千古流传的佳作,不然怎能传到现代,又怎会写进教科书里!存量本就不多,又要符合题意,脑海里进过筛选唯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能用的上,就是有些不应景罢了。可是,这是在唐朝,乐府诗为主流的时代,他那宋词太过惊世骇俗,一旦咏诵出口,开创先河,自成一派,不是他这年岁可以做出的。唐不弃突然郁闷了,自己好像被人坑了!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

    院子里,静,很安静!人心却不平静。

    终于,唐不弃抬起了头,挺起了,背起了手,傲视众人,缓缓开口。

    “小子姓唐名不弃,时年七岁,乃是陛下亲封的安远县男,今日应众人之邀,赋诗一首,可风月为题太过高雅,不适合小子这黄毛小儿,小子便以近日进学有感,作首诗,还望在座诸位先生点评!”

    唐不弃话毕,昂首阔步,走案几后走出,负手而立于院间,朗朗咏诵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刻的唐不弃在众人眼中不再拘泥于他那幼小的年岁,瘦弱的身体,他那股子从容大度,隐隐有一派大家之风范。

    一时,众人为之折服,痴了!就连平日喜爱闹腾的李泰,也沉醉其中,不知方物。岑文本手中的酒杯一抖,落了满身酒水,却也不顾了。虞世南更是拂着花白的胡子,笑得如同个痴儿,有唐不弃此言,何愁儒家不兴!

    装完逼格的唐不弃,看着众人的反应,心里很是痛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今日没带大黑笔,要不然那执笔而立,气指天地的模样一定更加完美!大黑笔,如今成为了唐候府的传家之宝,被唐不弃供奉在了高阁之上,非遇重大事情,从不随身携带。哎!今日是他唐不弃失算了。

    “好,真是一首好诗,定能流传千古,为万世所颂。”

    一声激动的赞赏声,让陷入痴迷的院内众人不约而同的清醒了过了,随后一同望向了声音来源。

    月亮门里,一个儒衫男子举手而立,刚刚的声音就是他所发出的,他的身旁还紧紧的站着一个身穿龙纹服饰的少年,杏黄色,九四龙纹,除了当朝太子李承乾,谁还能身穿如此服饰,而那刚刚出声的中年人自然就是太子的老师孔颖达是也。

    “老朽倒是没想到仲达先生会带太子前来。”

    第一个发话的不是此间主人李泰,而是虞世南。

    “虞师可还安好?学生今日听闻魏王府设宴庆贺竖中指之举,想来凑个热闹,故不请自来,还望魏王恕罪,至于太子殿下,亦是听闻喜事,才会随吾一同前来,纯属巧合,纯属巧合。”

    孔颖达对虞世南行礼作揖道,对其他人则是微微颔首已视问礼。

    这就是读书人的辈分,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孤今日特来祝贺皇弟行开创之举,为我大唐树立新风之功。”

    李承乾走上前来,对着李泰一人恭贺道。

    “皇兄能大驾光临,是臣弟之福。请快快入座!”

    李泰的肉脸在灯火下一阵抖动,不知是惊喜,还是惊吓!

    满座宾客这才对着李承乾拱手行礼,以视尊敬。

    宴会因为李承乾和孔颖达的到来,再度攀上了高峰,而唐不弃无疑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

    明争暗斗,方才开始。

    “青雀,孤对你那竖中指一事可是好奇的很,孤想在座诸位亦是如此,不如你今日慢慢细说,让我等好好学习一番,可好?”

    李承乾刚坐定便率先发难。

    “皇,兄凡事有个先来后到之说,我等还未点评安远候刚刚所做之诗,岂能因你坏了规律,而先论其他呢?皇兄可是当朝太子,理当起表率之行。”

    李泰说完,嘟起了脸颊。

    “好,那就让孤来好好的点评点评。”

    李承乾大声的说道,语气很是不善。

    唐不弃溜了,直接在众人眼皮子底下抱起了肚子,大呼一声。

    “这该死的肚子。”

    声为绝,人已去。

    原本好好的宴会因为唐不弃的诗,太子李承乾和孔颖达的到来,惨淡的收尾了。

    李泰不高兴,即是李承乾孔颖达的快乐。

    当夜,许多人都在灯火下细细的读着魏王府宴会中传出的唐不弃的诗作,深以为然,赞赏有加者有,波涛汹涌者亦有。

    太极殿的灯火彻夜未熄,李二端坐殿上,房玄龄等一众大臣赫然赫然在列,讨论的正是唐不弃那首《劝学诗》。

    “众爱卿以为此诗如何?”

    “实乃吾辈读书之所向。”

    “可为我大唐来文学盛风,脱世家之桎梏。”

    ……

    ……

    “此诗,可为国之利器!”

    最后,一直沉思不语的房玄龄,毅然的说道。

    一语出,满堂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