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神皇
字体: 16 + -

第171章 未来在西方

    边缘,并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

    ——张维屏

    今日大漠与高山交错的新疆,在远古时期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远古时期,除了水,还是水,也就是说,那里是一片碧波连天、一望无际的大海。

    2.25亿年前,可爱的“吐鲁番鳕”曾在这片大海中诗意地畅游。7000万年前,这里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tethys)东海岸,憨态可掬的恐角兽曾在此悠然漫步。3000万年前,长9米、高5米的准噶尔巨犀,曾摇动着笨重的身躯从这里蹒跚走过。

    不久,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撞击欧亚大陆板块,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平坦的海底不断凸起,最终于更新世(pleistocene)[95]隆起了高高的天山、喜马拉雅山及帕米尔高原。北部的天山与南部的阿尔金山、昆仑山之间则形成了巨大的封闭性山间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呈菱形,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并稍稍向北倾斜。最低点和积水中心海拔768米,是位于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

    不断升高的山脉不仅让海洋远远退去,而且阻隔了北移的印度洋暖湿气流,使得山脉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变成了沙漠戈壁连绵的干燥地带,这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原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这里2月至7月是风季,每年八级以上的暴风有几十次,六七级以上的大风十分常见,最大风速达每秒28米。无数上百米高的沙丘与沙垄,宛若憩息在盆地中的条条巨龙,又如澄明天幕上缓缓游走的金色云朵,呈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分布着,来去自如,变幻不定,神秘而鬼魅,绚丽而恐怖,是西域大漠里的一道苍凉奇观。

    但大自然是公正的,它从不故意作弄一个特定区域。作为补偿,更新世冰期在山巅形成的巨大冰川,源源不断地为饥渴的大漠补充着**,形成了无数条自南而北、由西向东的河流。历史上的北河——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喀喇昆仑山[96]的叶尔羌河、发源于葱岭的喀什噶尔河、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97]等汇流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自西向东汇入孔雀河,然后从古楼兰城身边注入盆地的“酒窝”——罗布泊。历史上的南河,由发源于昆仑山的于阗河(今和田河,hotan river)、克里雅河(keriya river)[98]、喀拉米兰河(karamiran river)[99]等汇聚而成,沿汉代的丝路南道自西向东与车尔臣河(qarqan river)汇合,然后沿着楼兰的南部移民区注入浩渺无际的罗布泊。在这些浪花飞卷、流光溢彩的河流的浇灌与冲击之下,塔里木盆地诞生了上百个葱茏美丽的绿洲。可以说,大漠是地球的一个意外,绿洲又是大漠的一个意外,水天一色的罗布泊更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

    有鲜花就有蝴蝶。湖边、河边绿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影晃动。在罗布泊周围,特别是孔雀河下游尾闾,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neolithic)的细石核、经过削打的细石叶、桂叶形石刀、细石镞以及青玉斧、白玉斧,证明早在距今4000年至10000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随后,片片葱郁的绿洲被一群金发碧眼、装备精良的游牧民族发现并占据了,而南河与北河共同汇入的罗布泊沿岸,无疑是这些远道而来的移民迁徙的天堂。

    您肯定会问:他们是谁?

    频繁地迁徙,只是为了一次永久的定居。

    ——新疆民谚

    他们的名字有些怪,史称“吐火罗”。

    “吐火罗”是希腊—巴克特利亚为他们命名的。根据美国爱达荷大学吐火罗语专家童格喇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研究,吐火罗人可能自称akni,在吐火罗语里是“边境者”的意思。

    吐火罗语是古印欧语的一个分支,从左到右用印度婆罗米文书写。吐火罗语与东方印欧语——梵语、伊朗语[100]、亚美尼亚语等关系疏远,与西方印欧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关系密切,是印欧语系中较为原始的腭音语组,被视为“欧洲甲骨文”。伊朗语、梵语所属的东方印欧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后期成熟的丝音语组,这也是雅利安人(aryans)[101]比吐火罗人较晚东来的一大证据。

    古印欧语被视为除匈牙利语、芬兰语和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方言以外的所有欧洲语言的共同母语,其祖先就是游牧在里海东部大草原上的古印欧人。吐火罗人究竟何时与印欧语西方语支的人群分离,又如何千里迢迢来到塔里木盆地,在研究界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近东起源说。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b.henning)1978年提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山区的游牧民族古提人,他们于公元前2180年灭亡了阿卡德帝国,后来又推翻了巴比伦王朝,主宰富饶美丽的美索不达米亚达百年之久。公元前2082年前后,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从此在近东历史上消失。亨宁推测,古提人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了塔里木盆地。

    第二、西域本土起源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a.k.narain)1990年提出,印欧语各族本身就是在中国西部形成的,因为月氏人从远古时代就住在黄河以西和中国西域。

    第三、南西伯利亚起源说。爱尔兰学者马劳瑞(j.p.mallory)1989年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102],所以吐火罗人的祖先是阿凡纳谢沃人。

    上述观点主要基于比较语言学研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却是考古学证据。在亨宁的论文发表不久,即从1980年起,小河—古墓沟附近先后发现了8具女性木乃伊。

    标本被分别送到三个著名的碳-14研究室——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实验室。除一个标本有偏差之外,其余7个标本集中指向公元前2130年—前153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专家韩康信,把小河—古墓沟居民头骨与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草原、咸海沿岸铜器时代居民头骨做了比较,发现它们同属长中颅型原始欧洲人种古欧洲人类型,与欧洲人种北欧类型相近,与长狭颅型欧洲人种的印度—阿富汗类型和南帕米尔塞人头骨差异明显,与时代可能更晚的乌孙时期居民头盖骨——短颅欧洲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类型)差异更大,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上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欧洲人种集群。

    意大利萨萨里大学人类研究所的弗兰卡拉齐(franke ratsey),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尔扎(l.l.cavalli sforza)指导下,从小河—古墓沟出土的木乃伊上取出线粒体dna,分析出其父系y染色体为单倍群r1a1a-m17,证实他们与西北欧洲人有着遗传学关系。

    尽管学术界对印欧人的起源地尚存争议,但是更多的证据支持德国女学者金布塔斯(m.gimbutas)20世纪50年代提出,70—80年代完善的石冢墓(kurgan)理论。她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南俄草原金石并用时代(距今6000年前)至早期青铜时代(early bronze age,距今6000年至2000年前)的石冢墓文化,也称竖穴墓文化(pit tomb culture)和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约在公元前3600年—前2200年,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考古文化。公元前2000年初,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的一支,向东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形成了克尔木齐文化[103]。其中,克尔木齐文化的一支——吐火罗人南下孔雀河下游,形成了小河—古墓沟—铁板河文化。而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至阿尔泰山北麓的阿凡纳谢沃文化,是与克尔木齐文化并行的一种文化,并非吐火罗人的源头。

    下面,请让我试着还原一下古印欧人的迁徙图景:

    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古老文明中心的种种景象——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粮仓、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奢侈品,有如一块块有着不可抗拒吸引力的磁铁,诱惑着草原上、沙漠里环境日渐恶化的游牧者。原本居住在南俄草原——今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的古印欧人游牧部落——高加索人种中的金头发白皮肤的诺迪克人(nordics),依靠两项伟大的技术革命——轮式车的发明和马的驯化,离开故土,开始了向农耕与海洋文明区的历史性迁徙。

    南路纵队——印欧人的先驱赫梯人(hittite),翻越高加索山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在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建立了赫梯王国,缔造了古印欧人最早的文明——古安纳托利亚文明。很快,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发明了降低铜的熔点的铜锡合金冶炼术——青铜术。公元前1595年,赫梯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王朝。直到公元前13世纪末,才在后来的印欧人——迈锡尼人的攻击下败下阵来。

    西南纵队——被亚述人称为“古提人”,于大约公元前2300年出现在伊朗高原西部,一度推翻了巴比伦王朝。

    西路纵队——大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一支古印欧人沿黑海西岸南下,渡过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征服了希腊原住民皮拉斯基人,开启了希腊人的青铜时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创造了伟大的迈锡尼文明,希腊进入了黄金般的荷马时代(homeric age,也叫英雄时代)。

    极西路纵队——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沿着多瑙河西迁,然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建立了辉煌的拉丁文明。另一些部落留在意大利北部与法国的平原地带,他们就是后来的高卢人。

    北路纵队——公元前1800年左右,一支古印欧人万里长征,游荡到遥远的北欧,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他们将青铜文明扩展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丹麦北部、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原始的日耳曼语与日耳曼人开始形成。

    东南纵队——自称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山口,其中一个分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南下来到印度,建立了名为印度斯坦的灿烂国家;另一个分支于公元前11世纪从阿富汗高原西向进入伊朗,创造了辉煌的波斯文明。

    东路纵队——克尔木齐人,从里海—黑海北岸沿着草原之路东进,于公元前2000年初到达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

    之后,克尔木齐人的一支——吐火罗人,穿越高耸入云的天山,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闯进塔里木盆地。其中一部分来到罗布泊西岸的孔雀河下游一带,他们就是小河—古墓沟—铁板河人;一部分后来占据了今库车绿洲,他们就是操龟兹语(吐火罗语b)的龟兹人;一部分后来占有了焉耆盆地与吐鲁番盆地,他们就是操焉耆—高昌语(吐火罗语a)的焉耆人、车师人、乌垒人;还有一部分驻牧在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后来向东持续迁徙,最终在河西走廊站稳了脚跟,他们就是秦汉之际操吐火罗语月氏方言的月氏人。

    吐火罗人,是古印欧人射向世界东方的一支箭头。

    当中原的鲧与大禹父子忙着治水的时候,这里也是一片河汊纵横、芦苇密布的沼泽。这片沼泽从罗布泊一直延伸到小河与古墓沟,不仅成为青蛙的乐园,还是吐火罗人的家园。吐火罗人中的小河—古墓沟—铁板河人,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开发者,他们以渔猎和游牧为生,并已开始了小规模的农业耕作。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他们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太阳墓地出土的十几粒麦子就是铁证。

    不知为什么,古墓沟墓地出土物中并未发现代表古印欧文明的马与车,是古墓沟人的先祖离开故土太早,还是他们没有用马与车殉葬的习俗?

    至今没有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