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
字体: 16 + -

22、招兵

22、招兵

梁凤成走出教室,刚刚翻新的广场上,站着整齐的训练队伍。他大步越过众人仰慕的视线,在一棵枯树下看到了聂海林。

梁凤成正想走过去,却被人拦住肩膀。方济棠往前走了一步,刚好与他平齐。他站在梁凤成旁边道:“我说的事,你考虑的怎么样?”

正午时候,天上的太阳毒辣辣的照在二人脸上。梁凤成眯着眼望着方济棠说:“现在北边战事汹涌,唯有南方形势缓和,可惜各派军阀仍旧相互僵持、各据一方,难成气候。这样看来,跟着蒋委员长打天下,才是各方势力的真正后路。”

方济棠赞许的笑道:“分析的极是。”

梁凤成接着说:“有一句古话说得好,虎落平阳被犬欺。一旦我三军倒戈易帜,却不知这华南猛虎的地位还能不能保住。”他把帽子遮的低了,挡住刺眼的阳光,道:“三军能在两广一直盘踞下去,虎视中原,靠的是当地的百姓的支持,不是党国的军饷。要知道,每年中央下拨的物资,还不够我军伤员的补贴。”

方济棠点头表示赞同,他忧虑的看了眼身边这位难得的将才。感叹道:“你说的对,我们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罢了。你看到的是一个杯子里的半杯水,我们看到的确是这杯子还能再装下多少。”他像是犹豫了一下,又伸出手道:“既然你不愿意追随蒋系,我也不勉强你。但是,我还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梁凤成把手上的白丝绒手套摘下来,握住方济棠的手,“ 那后会有期。”他轻轻放开这双温热的手,急切的走了。

方济棠凝视着他高大的背影,眼里竟有片刻的失神。

聂海林手里拿的是洛克的《论政府》,他看不惯翻译过来的文字,自己托人在旧书店里淘得一本英文原著,此时正看得皱起了眉。书的内容相当精彩,但他的心思却不在于此。

风吹下一片落叶,夹在书缝里,被一只修长的手指拂去。梁凤成看他半晌道:“怎么一见我就溜走了。”

聂海林立刻给他让出一片干净的空地,两人就着树荫坐下来。自从三姨太死后,梁凤成就再也没回过梁公馆,算起来,两人已经四五年没见几次面,彼此还真有些生分了。

但对于聂海林来说,梁凤成却并不陌生。他每天都会照例翻看各类报纸,凡是有了他的报道,他都会仔细读两三遍。四姨太就常常笑他“眼睛都快钻到报纸里去了。”

聂海林假装翻了翻了书本,淡淡的说:“我出来透透气。”

他见梁凤成掏出一根香烟点燃,双手随意的夹在唇间,似乎是在听他说话。便道:“我喜欢听你讲课,你讲的,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说着文墨道理的教员们好多了。”

梁凤成轻抖了香烟,笑道:“我的什么你不喜欢呢。”

他有意无意的说出来,仿佛有口无心似的。聂海林尴尬的愣住,一时间不知道接什么话。

隔了良久,聂海林问他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四妈,她很想你。”

梁凤成把烟吐在他脸上,摸着他白皙的脸颊说:“她们都说想我,怎么没听你说说。”

又脸红了,聂海林咬牙把头扭开。幸好他坐在阴影里,脸上的色泽变换不算太明显。

梁凤成在军队里混了几年,不仅身手好,而且嘴皮子越来越灵活。句句都是“要人命”的调侃调子。

他挑出怀表看了眼,深思道:“差点把正事忘了。我还要去一趟集训部,你陪我走走。”

两人手背在身后,沿着碧绿的林荫小道散步,闲谈的内容都是些家里的零碎事务。等到一座白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出现在二人面前时,梁凤成终于停下脚步。门口站着那人像是看准了时机朝他行来,那人穿着一身陆军制服,肩配勋章,他有一双狭长的深邃眼眸,是个回族人。

他是方济棠的助教李归。

李归和梁凤成打了照面,向他介绍说:“这里是集训部的军营,现在全年级的甲等生都在参加训练,他们之中有的曾在新军起义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他把名单表递给梁凤成道:“少帅先看看情况,有看得上的,我们一定鼎力配合。”

梁凤成朝集训营中身着迷彩服的学员们望去,除了少数个头大的,其他不是身材太短,就是身体过瘦。这也难怪,自从黄埔改革后,不少新学员的入学审查不再严格控制,因此就连集训营也就成了龙蛇混杂的局面。

所有的学员已在李归的指令下端好枪支,进行远程射击。其中有一个青年的成绩特别好,十发九中。

梁凤成留意多看了他几眼,这动作,自然被聂海林看在眼里。

这人长了一双丹凤眼,双眉斜飞入鬓。他往这边瞧,见教官和少帅都在,难免脸上要添些得意之色。他那双极有特色的丹凤眼让梁凤成一眼认出来,他就是上课时站起来同他辩驳的学员。

“我听说黄埔的甲等生都要参加残酷的集训,有些训练,甚至是违反正常人的生理习性的。能坚持下来的,绝不是普通人。”参观完射击训练,梁凤成跟着李归走进了搏击室。

李归点头道:“为党国培养人才,自然不能采用一般方式。中西兼收,包容并蓄,才是培养英才之道。”

梁凤成听了李归的话,笑而不答。他把手里的军刀抬起来:“真金不怕火炼,是不是英才,试一试便知。”

他正说完,身后一个年轻人迎上来道:“少帅的技艺,谁不想领略一番。不如,我来同您切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