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
字体: 16 + -

第19章 两个老大爷打嘴仗

    镐京向南百里地。一天,两个老大爷吵起来了,原因是为了土地上的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存和废,历来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命题,打土豪,分田地,自古就是一个让一部份懒汉热血沸腾的口号,也同时是让一部分勤快人胆颤心惊的标语。

    “耕者有其田”是核心准则,但不是“耕者耕其田”。“耕者有其田”是农民财产性生存权的物化必须保证,而耕者不一定有其田是公民收益性发展权的必然体现,这两点,不仅不矛盾,而且被古今中外诸多政权案例实践明证。

    但是,要引起重视的是“事实无田者”,即国家和社会发展导致的“失地农民”。

    毕竟,在周朝,农民没有社保,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存在事实上的“田”,而只是一条命产生的劳动力虚拟出来的“田”,借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土地问题是产生社会变革的根本问题,如果这种变革是主动的,就称之为“改革”,如果这种变革是被动的,就称之为“革命”。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发生在周代的真实案例。

    在一块新开垦的土地上,树生爷左手扶着铁犁,右手挥着一根柳条棍,口中“嗨,走”、“嗨,走”地吆喝驱赶着一头健壮的大水牛。

    他正在耕犁新开垦的一块地,这块地大约有一亩。这块地原来是张家的,张家有人在官府做事,后来家道中落,地也荒废了。

    但是这块地离虽然李前生家近,离甫芝祖的井田却近,基本就是连在一起的,只是中间有一根耕作小路,挖开就是一整块,从方便耕作的角度来说应该划给甫芝祖,从方便田间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划给树生爷。

    由于这是一块荒地,是露天坝里的饭,谁抢到谁吃。

    虽然荒废在那里,但却没有人敢去耕种,主要是农民没有自由耕种土地的权力,只能从官府或者土地所有者那里去租地来种,向官府和土地所有者交贡。

    在漫长的农耕年代,没有铁犁牛耕时,只能由人一用木制锄头或者石头制作的锄头去一锄一锄的挖,秋季收割完后,等冬风吹干了秸杆,烧一把火,烟雾缭绕,就不管了,等到第二年开春,再刀耕火种一季,因此,土地都是只种一季。

    那时,耕种一亩土地要整整一天,有些中途远的,还要带上干粮,或者由家里人专门做饭,送到田间地头,或者,就在野外,烧一堆火,打一只野猪或者野兔,喝些山泉水,就当饭了。

    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耕一亩地只要半天了。

    周代还是奴隶社会,从事农业耕种的奴隶是没有耕种自由的,奴隶主的法律规定,农业奴隶不得离开土地,人身没有自由。井田制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当铁制农具出现后,原来耕种一天的土地,现在只要半天就耕种完了,剩下的半天,奴隶没有事干,就聚在一起说闲话,说来说去,东家长,西家短,慢慢的,也议论起奴隶主的三长两短起来,奴隶主知道这个现象后,当然不会让努力坐在那里休息,那让他们做什么好呢?这些人只会耕田,其他手艺也不会,那么只有让他们用铁犁牛耕再去开拓新的土地喽!

    为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农民新开辟出来的土地,收成的一半归农民自己。要知道,租种的土地要交六成给农业奴隶主!

    所以全国上下,出现了大量新开拓的土地。客观上刺激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是周王分封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再分封大夫,大夫再往下逐级分封,这些土地都是登记造册的,虽然不纳税,但是还是要纳贡的,而私人新开拓的田地不会造册,这些新开拓土地的出现,本身就大大冲击了井田制本身,而从另一个角度想,井田制是在周天子强权统治下用来维护等级制度的。

    大量新田的出现,使种植业得到很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繁荣,使真正拥有广阔土地的诸侯力量大大增强,原因有两个:一是产出增加,纳贡一分不加。二是财力逐渐雄厚;为了维护新开拓的土地以及继续开拓土地,必然鼓励生育,这样一来人丁大兴,地方军力也大增。

    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种现象是古代分封制所产生的,也是中国目前许多姓氏的源头。

    此消彼长,诸侯力量增强,周王力量逐渐减弱。倚靠周天子权威建立的井田制也只有颓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就是这样吧!

    在宣王中后期时,土地矛盾已经相当尖锐了。农民为了荒地的开垦权经常吵架斗殴,大有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甚至起义。

    甫芝祖和李前生都是镐京附近金陵寨的农民。

    这几天他们为了自己家的土地问题焦头烂额,吵得不可开交。

    原因是李前生在在甫芝祖的井田边开垦了一块私田,按照谁近归谁的原则,应该是甫芝祖拥有开荒权和收成权,然而,李前生不地道,趁人家甫芝祖家两个儿子去北方当兵,随宣王西征,驻守太原城,家里没有劳动力的空档,带上三个儿子,两头牛,两副铁犁,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开垦了甫芝祖井田旁边的一亩地!

    然而,重新分配土地时,这块土地又被集体以“抓阄”的方式分给了甫芝祖,这下两个老大爷就成了对头。

    这种因为土地问题而引发的民间纠纷层出不穷。

    那甫芝祖,也不是好欺负的人!

    族长刚宣布“散会”。

    甫芝祖象一头狮般“霍”地站了起来,双手叉腰咆哮般吼道:

    “走,李前生,上青岗嘴去,我们就来干一火看看。”

    李前生大爷也毫不示弱地一下站起来,指着甫芝祖的红酒糟鼻子唬道:

    “杨甫芝,我李前生几时怕过哪个,你称上二两棉花纺一纺。”

    不等前生大爷说完。甫芝祖又接上了号:

    “今天我划不着,他先骂我不说,又打了我三个耳光,我今年五十八了,还挨别人龌龊打,走走走,咱们就去比比谁凶火。”

    众人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都说是前生大爷不对,是他先骂长辈,不顾杨甫芝跟他是上辈亲戚,还把杨甫芝喊表叔呢。

    “我就划得着吗?我今年六十五了,孙子都快结婚了,我还挨你那受气耳巴子。”

    “你孙子啥了不起,我就没得孙子?我有四打四个。”

    “我还不用其他人,就我们两个老汉羼,把你捏成肉圆子。”

    “把你那个公鸡样子,我花一只手把你搓成粉粉。”

    “扯!你呀,你有几百羊子吆不上山?”

    “我,百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甫芝连声说。

    原来,会刚开始,两个老头谈论土地的重新划分问题扯到了一句骂人的话上,这样战争开始了。

    好久才被劝住,开完会,又闹起来了。

    晚辈二狗子挖苦地说:“他们开幕后,之又举行闭幕式了。”

    争吵越来越激烈,两老头差点又打了起来,双方儿子连劝带气,各各回家,边走边吵。

    前生大爷拼着老命大声叫道:“两个老汉干,拼这老命不上算,我死了,你活百岁。”

    甫芝祖也不甘示弱,拼着老命大声回应:“两个老汉干,拼这老命不上算,我死了,你活一百二,嗯,你活八十五……”。

    土地问题让两个基层农民吵架,深层次反映了土地制度的矛盾。革命到来是迟早的事。

    因为一旦成功,连同土地一同失去的,还可能是脑袋。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周王室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心国和诸侯国发展要素有机融合的有效手段,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守住“耕者有其田”的立国底线。

    这是后话。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回子再接着讲,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