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
字体: 16 + -

第18章 退休干部受审实录

    正当姨男老大爷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的时候,门庭里却走进来一女一男两个人。

    看来周代就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风俗了。当然这是开玩笑了,其实是当时为了公正,也有规定,提审人调查问话做笔录,必须要有两个人在场见证,和现在的交警上路罚款,必须是两个警察在场,亮证执法一样的!

    先看看这女的:上身是象牙白暗花雨丝锦冬衫,衣角绣着绣着一朵朵淡紫色的梨花,下身是同款的象牙白锦玉裙,群角上也是绣着一朵朵淡紫色的梨花,用丁香色的轻纱做成的腰带以蝴蝶结装束于腰间,是那样的得体端庄。

    再看看这男的: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是那样的端正不阿。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这种外表其实看起来好象毫无特色,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和威严让人不敢小看。

    一番交涉,说明来意后,主人泡好茶,他们展开公事公办的工作架式,不无义正词严地说:

    “我们是御史台(中纪委)工作(纪检监察)人员,今天找你了解一些事情,希望你实事求是地向我们提供情况,你听清楚没有?”

    姨男答:“听清楚了。”

    问:“你说一下你的工作任职情况?”

    姨男答:“我是本乡本土人,14岁时从军到太原,曾经参加对西北条戎的自卫反击战,因为作战英勇,立功三次,带兵300人,战事结束后,到宣王田猎营养狗三年,后来转业回家,当了一年农民,到铜官寨工作,直到退休。”

    男工作人员打断他的话,有点不耐烦地说:

    “你主要说一下你到地方工作任职情况?”

    姨男答:“我是25岁回到家里的,27岁被招到铜官寨。28岁到40岁任副理正,40岁到45岁任正理正,45岁到50岁任咨询到55岁退休。后来,由于宣王要准备去太原进行人员普查,要修建“王道”和驿站,需要搬迁农民,我有工作经验,于58岁时返娉回镇上,从事搬迁赔付等基层群众工作。”

    问:“你是什么时候负责杨公寨的搬迁工作的?”

    姨男答:“我是宣王35年7月份作为挂片干部负责杨公寨的搬迁。

    问:“张召公的祖坟迁移赔付情况你知道吗?”

    姨男答:“不清楚。”

    问:“张照忠宣王34年的青苗赔付你清楚吗?”(出示本人签字的赔付清单)并发问:“这是你的签字吗?”

    姨男答:“是我签的字。”

    问:“在张照忠的赔付上存在重复赔付的情况吗?”

    姨男答:“我当时安排了乡理事秦勇、任勇进、赖涛、肖坤,寨长李德双,三寨寨长王明全以及大概4个寨员代表去具体测量,以实际测量结果为准,至于有没有重复的情况,我也说不清楚,因为老百姓的事情,不好做工作,我也跟你们明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适当放宽面积的情况,不然,工作做不起走。整个拆迁面积采取公示方式,包括以前拆迁了走的,我都采取公示的方式。”

    问:“姬学良、姬明军的青苗赔付情况你清楚吗?”

    姨男答:“这个我说不清楚。因为有乡、寨理事、族长、家长代表他们在测量,至于有没有这种情况,只要他们说话举报,我们也不知道。”

    问:“有人反映李学良的赔付金额有点大?”

    姨男答:“姬学良的事我有印象,我问过工作人员他的情况,工作人员说:他承包的王家和李家的土地,大约有100亩,姬学良当时要价50万骨贝,致使拆迁工作难度大,经村、组反复和工作人员做工作,他仗着是王族同姓,都不答应。”

    从周武王灭商至周幽王统治崩溃,史称西周的将近300年间,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繁荣,西周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为奴隶制贵族的商业,起货币作用的主要还是贝和青铜,金属称量货币在西周已逐渐广泛流通,但贝币仍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货币形式,使用已相当普遍。

    这从中原考古发现和西周金文中赏赐的情况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西周货币有三种,一是自然的贝,有陶贝、石贝、玉贝、铜贝等。二是布币,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三是金属货币,有刀币、环钱和蚁鼻钱。西周时期的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姨男老人继续说道:

    “当时,我把姬学良喊到衙门办公室来,给他做工作,给他说,如果你不同意,其他人都不同意了,这王道就没法修,驿站也建设不了,他说不关他的事,为了推进建设工作进度,在实际面谈的时候,口头上表态时,测量面积上是有适度放宽,具体审核时,浮动了一些,至于具体多少,我记不清楚了,总价大概是十五、六万骨贝,他答应了。如果完全照政策来做,实事求是地说,搬迁、拆迁工作是做不起走的。”

    问:“还有人反映有人把公田的地指认为姬学良的地,超面积赔付?”

    姨男答:“这种情况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因为有寨干部、社员代表在场,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能按他们指定的田块进行测量。当时,实际测量是完全实事求是,但是在实际工作时,为了推进进度,做好工作,考虑群众利益问题,在实际赔付上存在适当放宽。”

    到这里,来人要了解的事情基本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却另外多问了几个问题,让老人家更加紧张,因为,屈打成招的事,他是听到过的。

    问:“王老六在东山盗挖青铜三年,活埋20名矿工的事你清楚吗?”

    老人如实说答:“我不清楚。”

    问:“宣王32年,王老六欺骗理正,捉弄群众,向群众发钱,要求选他当寨长的事你清楚吗?”

    姨男答:“不清楚,我已经离开铜官寨了。”

    问:“你还有其他要说的吗?”

    姨男答:“没有、没有,老人终于松口气了,但是他却突然有些激动了,继续表白说,我可以向宣王起誓,我没有伸过手,得过不义之财。但是,我没有原原本本地执行政策规定,宣王把我从农村调出来,为国捐兵役,为国保边疆,我很荣幸,我也不容易,我也很珍惜。”

    两个来人,不等他多说,直接说,“你不要说这么些多。老人只好不说话了。”

    问:“你今天所讲是否全部是事实?”

    姨男答:“全部是事实。”

    问:“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姨男答:“没有。”

    问:“今天我们找你谈话的过程中,有没有逼供、诱供等非法调查行为?”

    姨男答“没有。”

    女工作人员说:“请你在校对以上笔录后签字。”

    姨男签字画押,完毕。

    女工作人员这才端祥了这位大爷、曾经的同行的面貌:

    干瘪而多皱纹的脸皮,象冬天风中的柚子,深土黄色的皮肤上点缀着斑斑点点的乌红斑块,灰色的胡须稀稀拉拉地分布在脸庞上,嘴唇已经干裂没有血色了,鼻子上密密麻麻地点上了老人斑,浑身上下看不出曾经国家工作人员的印迹。

    两只老眼有时刷地透出几道凛然正气,尤如两道闪电,直逼人心底,只有此时,才能看出他曾经的意气风发和责任担当。枯柴般的手上青筋清晰可见,脑袋上的灰白的头发大有地区包围中央之势,中间都秃了……。

    啊!岁月不留人啊。这两个大周基层干部心照不宣地将退休干部大爷的今日映照在自己退休干部的明日光景上。

    辛辛苦苦为大周事业奉献一生,尽职尽责一生,晚景不能善养,还要为当初的履职行为担当责任。思前想后,越发凄凉了起来。

    而此时,黄叶沙沙,寒风凛冽,几只猫头鹰在不远处阴邪地瞅着他们三个人。居然没有道别,居然没有送别!就这样分别。那两个询问官也许看到了他们的明天就是老人的今天!

    这两个人,姓甚名谁,无从知道,但是他们是“监察”人员无疑,“监察”来源,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最早的监察官是何时出现的,也鲜有人知2800年前的逨鼎上,竟然记录着一位西周监察官的故事。

    2017年3月28日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博物馆时光》栏目播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系列专题片”第二集《逨鼎里的西周监察官故事》,还原周宣王对监察官“单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的场景,讲述史上最早监察官的故事。

    “你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能贪图享受而放纵自己;你是监察官,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欺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百姓;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单逨,我今日对你所说的话,你要时刻铭记在心,切勿辜负我对你的信任。”《逨鼎里的西周监察官故事》中,周宣王在任前训诫“监察官”,言辞恳切,闪烁着“压实主体责任”的光芒。

    为时刻铭记周天子训诫,单逨在逨鼎中铸刻下了天子册封的全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

    这件珍贵的青铜器在被黄土掩埋千年后,于2003年1月19日在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得以出土,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四十三年逨鼎。千年青铜瑰宝,展示了中国先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四十三年逨鼎记述的是中国特色监察制度之滥觞。监察独立于行政与司法,纠察百官,秩序井然;历经千年,渊源流传。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回再接着讲,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