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钦差
字体: 16 + -

第187章 特别篇 我不是一流(13)(第一更)

    李四邺眼睛一亮,说道:“虽说西游、三国、水浒都是明人所著,但是这不才三大名著嘛。最后一本清朝的《红楼梦》,那可无疑是古典小说的顶峰啊。”

    钱欣也悄声对张三保说道:“《红楼梦》成书时间可是比另外三本晚多了,如果说金瓶梅写的不那么色情,可能也就没红楼梦什么事儿了。”

    张三保嘀咕道:“清朝也就是时代在明朝之后,占了个便宜。如果换上个别的朝代,就算没有《红楼梦》,也会有绿楼梦这样的古典小说巅峰。说起绿楼梦来,我倒是听过《青楼梦》,这好像也是清朝的吧。”

    李四邺没有听到他们的嘀咕,继续说道:“要说起来,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这些人生在明末清初,一半光阴都是在清朝度过的呀。”

    杨嫣知说:“那又如何?顾炎武这些人一生都在与清廷斗争啊,他们是不认可清王朝的。”

    “喂,可以,看着办,就这样吧,”李四邺接了个电话,放下手机后,又接着原来的话题说道,“此话不妥,明王朝已然腐朽,万历年间的文官不过两万,朝廷派官只能到达到各州县,再往基层走,乡邻三老是依赖儒家四书五经,约束人们行为和思想。”

    杨嫣知有些急了,她的话开始充满了各种书面词汇:“现代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为保证,而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基于外儒内法下的农村结构,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李四邺大概是有些喝多了,脸颊通红,道:“正是因为人民以士大夫为楷模,才会有了范进中举之后发疯的奇说,这难道还不奇怪?”

    张三保嘟囔着:“范进中举后发疯只是暂时的,后来人家经胡屠夫那一巴掌,立马就缓过来了。倒是如今许多高考考不上的,跳楼的才多呢。”

    李四邺又对杨嫣知说道:“你方才所说的那个桀骜不驯的李贽,他批评卫道士的思想恰是在此种土壤里发芽。正是因为这样腐朽的体制,洪承畴、东林党魁钱谦益都投降清朝了,这毕竟是历史潮流,谁又能逆潮流而动呢?”

    费一流心头一惊:东林党魁居然投降了。

    杨嫣知说:“历史潮流本应当是文明战胜野蛮,民主战胜专制。难道说清兵入关之后,跑马圈地、扼杀资本主义萌芽、限制火炮、文化专制、闭关锁国,这些都是历史潮流吗?”

    李四邺没说潮流的事儿,他说道:“然而这却是历史的必然,是维护统治的必然。”

    杨嫣知说:“我却认为,清兵入关极有可能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不肯南迁;南明王朝内斗严重;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甚至包括当年李成梁坐视努尔哈赤独大,这个朝代灭亡得是在叫人唏嘘。”

    张三保见他们两人说得急了,忙打圆场道:“咱们不是谈明朝吗?为何非得和清朝想比呢?你看我一个满族人都没觉得怎样,如今民族团结嘛,说明不说清,费哥,你不是对明朝历史感兴趣嘛,今天怎么一言不发了?”

    费一流去哪知道清朝的事儿,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那都是明崇祯九年了。于是他说道:“那就还说万历十五年吧,不过,那个时候我也没经历过呀,都不过道听途说。”

    李四邺笑着说道:“谁也没经历过那个时候呀,大家都是闲聊嘛。”

    钱欣见费一流吞吞吐吐地,于是说道:“还是我来说吧,黄仁宇曾经历二战,赴美学习,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使他致力于在历史中找寻中国命运的最佳解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既非编年史,又不是断代史。其将历史定位在公元1587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作为一本融学术著作与通俗读物于一体的历史,这本书如同身世传奇的作者一样,本身就是个传奇。”

    李四邺道:“我还是认为,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垂老之年,而西方恰是大航海的年代,表面的歌舞升平几乎已是最后的狂欢。”

    “其实我也同意明朝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杨嫣知的语气缓和了许多,她的思维有些跳跃,“就说万历与首辅张居正之间的是是非非,一来是万历之治的奠基;另一方面张居正死后的清算也是万历十五年后开始怠政的导火索,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三保听到了“张居正”三个字,心说这是我们老张家的名人啊,这我有的是话聊,他说道:“我看过唐国强版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单是司礼监太监冯保的经历就叫人唏嘘不已,更别提万历师徒的反目。嘿,说起这个冯保来,他的名字和我倒有点像。你们说可能不可能我这个名字就是从张居正和冯保那里取的。”

    钱欣应和道:“以前只注意你与三保太监郑和是一个名字,还真没发觉这一点。这倒是有可能,就像《武林外传》里面的白展堂一样,名字由白玉堂和展昭合成。”

    张三保道:“不过,张和保倒是有了,这还多一个三呢。哦,我知道了……”

    钱欣不等张三保说话,说道:“这是从天启皇帝朱由校里面出来的。”

    张三保道:“皇帝,这倒是不错,想我们老张家这么多人,历史上却是连个姓张的皇帝都没有。不过,朱由校,这名字里面有三吗?”

    钱欣道:“他排行老三。”

    张三保道:“不不不,这太牵强了。还不如马和马三保呢。”

    李四邺大概是觉得这个话题有些无聊,于是又接着提到的张居正说道:“张居正之后的首辅申时行,更是骨子里全是中庸了,几乎了无政绩。”

    杨嫣知说:“但是明朝的官恰恰是最为不中庸的。清官海瑞被黄仁宇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清廉无私,冒死诤谏,明朝的俸禄历史最少,却有着一批悲情的文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