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钦差
字体: 16 + -

第186章 特别篇 我不是一流(12)(第二更)

    张三保一本正经地说道:“明末清初的时候,有这么一本书,名字叫做《梼杌闲评》,上面写了这么一个趣事。话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黄淮河流域发大水。”

    钱欣看着李四邺,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笑道:“这个李四邺熟悉,他的名字不就和治水有关吗?”

    杨嫣知听了这话,向李四邺这边微微侧了侧身子,小声对他说道:“你的名字和治水有关吗?我怎么不知道呀?你该不会是九八抗洪的时候出生的吧?”

    李四邺小声回应道:“张三保说的是黄淮河流域发大水,九八抗洪那是长江。况且,我是一九九九年生人啊。”

    连出生年份都记错了,杨嫣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对不起。”

    李四邺用眼神瞄了瞄钱欣的方向,小声对杨嫣知说道:“她说的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杨嫣知点了点头,她并没有充分理解西门豹治邺和李四邺的名字有什么关联,但却不好意思再问。

    再说张三保这头和说书先生似的,讲道:“话说当年的治水官员,神乎其神地得到了一位渔夫相助。而这个渔夫是由蛇精变成的,在他的帮助下,水患得以平息。”

    钱欣说道:“这还没有提到魏忠贤呀。”

    “快了,”张三保继续说道,“却不料后来,治水官员不小心烧掉了这蛇精的穴,蛇精就在此时壮烈牺牲了。”

    李四邺笑道:“那这样说来,这位蛇精并没有那么神通啊。”

    张三保又说道:“于是,蛇精投胎转世,化为一男一女,女的叫做客印月,男的就叫做魏忠贤。”

    费一流心想既然已经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代,那么似乎是可以畅所欲言了,于是说道:“魏忠贤,我实在是太讨厌这三个字了,叫个王八都比这个强。”

    杨嫣知的话很是深奥,不知道她是怎么样得出了下面的这个结论:“这个故事,把晚明时期的社会病态同万历年间联系起来,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有些《万历十五年》的味道了。”

    钱欣的关注点却不在于此,她张大了眼睛,问道:“客印月,是不是天启皇帝的乳母?”

    张三保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道:“对,就是那个奶娘。”

    钱欣感到极为新奇,说道:“以前在书上看,都只说是客氏,却不想她的名字还挺好听的。”

    张三保道:“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貌美如花、精忠报国,名字作为父母愿望的一种寄托,当然都挺好听的。比如说魏忠贤,忠诚贤明,他爹妈起的这名多好听,谁知道这孙子后来就成了那么一个玩意儿。”

    “其实忠贤这两个字,是天启皇帝赐给他的。”杨嫣知低声说道,她本来不想这样指出来,却没有忍住。

    张三保笑着说道:“我听说天启皇帝不是只知道砍木头吗?居然还能起出这么好的名字。”

    一向很少说话的费一流道:“天启皇上十分聪慧,只是受到魏忠贤这样的小人蒙蔽,浮云蔽日而已。”

    李四邺接下来的话成功跑题,改变了谈话内容的走向。

    他说道:“相比之下,我还是更为喜欢清朝的皇帝。明朝与清朝都拥有着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而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并没有几位十分有作为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却个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政。”

    杨嫣知却很是不同意李四邺的话,她一脸英气地说道:“然而两个朝代的时间差不多,而且明朝之时,不仅不比西方落后,反而比西方先进。”

    李四邺笑得有些邪气:“何以见得?”

    杨嫣知见李四邺有些不信,于是义正言辞地解释道:“明朝的中国,工业品产量和占比都居世界第一,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天工开物》有看过吧?”

    大家摇摇头:“谁没事看那玩意儿?历史课本上倒是听过。”

    杨嫣知又说:“《天工开物》里,机械部件非常复杂,而且当时中国的冶炼业非常发达,铁、铜、铅、锌等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经济的停滞或衰退,或许应当从清朝算起。”

    李四邺眉头微蹙,道:“这样下结论未免太有些决断了吧,明朝前期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的确值得骄傲,不过明中后期闭关锁国之后,中国就已然是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呀。”

    杨嫣知又指了出来另外一点,把茶余饭后这点谈资弄得像个学术沙龙:“明朝也实行海禁,但是闭关锁国这个词,是属于清朝的。明朝即使到了万历年间,也还有《坤舆万国全图》这样认识世界的代表,利玛窦、汤若望等,这都是明朝时期来华的。”

    张三保道:“汤若望我知道,他不是和写《农政全书》的徐光启关系挺好的嘛,还编纂了历法。”

    李四邺似乎很不满意杨嫣知的观点,他说道:“那思想文化上呢,都说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一方面明朝跑不掉吧。要知道,近代史上李鸿章带着人搞洋务、学技术,康有为公车上书、改制度,那些都是不灵的,唯有新文化运动改变了思想,这才是最为本质的东西。你刚才说的那个汤若望,身为洋人,既不是满人又不是汉人,按理来说他的论点是相对公正的吧,最后不是也成了两朝帝师吗?”

    张三保嘟囔着:“洋人才不公正呢,他们从来是哪边有利益就往哪边倒,晚清时期他们还支持清政府这个腐朽的代理人呢。

    杨嫣知也饶有兴趣地说道:“就说思想文化,四大名著里已经有三部是明朝的了。而且即便是到了晚明,也有王阳明、李贽、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思想大家,而到了清兵入关之后,却是更为束缚思想了。清风不识字,无故乱翻书。一句话的事儿,就面临着抄家的风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