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钦差
字体: 16 + -

第134章 一朝看尽久安花

    第二年十一月,山西都指挥进行了第二次进剿。

    结果,鬼狼山的义军大获全胜,控制了太行山南部7个州府,“全晋之地震恐,讹言流于京师”。

    嘉靖皇帝为之震惊,派夏言调集山东、河南、山西3省官兵,对鬼狼山全面围剿。战役从初冬开始,一直打到年末,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非常残酷。

    关键时刻,鬼狼山附近的河南某县的主簿为官军出谋划策,暗中指点从义军后路进攻路线,官军占据了制高点。义军指挥部受到威胁,决战中终因兵力悬殊,致使义军主力受挫。

    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秦耳东仍率众英勇奋战。

    夏言修筑堡垒望楼,将数百只羊角上缚上利刃和蜡烛,羊尾持鞭炮,于深夜乘义军困乏,点燃蜡烛鞭炮,突然袭击,鬼狼山寨被破。兵士近万人受降。

    秦耳东率余部突围西撤,官军穷追不舍,遭官军伏击,全军覆没。秦耳东被俘,押解京师,“处以凌迟”。

    鬼狼山秦耳东起义失败后,朝廷于嘉靖八年修建了疙瘩关,都置重兵,“控扼要害,长年戍守”。而久安府,也正是在这一年,被改州为府,命名久安,希望能够长治久安……

    赵六听到这里,慨叹道:“原来久安是这么来的。”

    费一流有些疑惑地问道:“你之前不知道啊?”

    赵六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又不是本地人。再说这都一百年前的事儿了,正德完了嘉靖,后面跟着隆庆,最后还有万历,万历完了一月天子泰昌,如今都天启了。”

    费一流没有留心这大串,道:“既然你不是久安人,那你怎么会来到久安呢?”

    赵六道:“合着我说这么一长串皇帝,你注意点不在这啊。我们要饭的,有讲究,那不能随便要。哪个地方有市场,我们就往哪里去。”

    费一流笑道:“这么说来,真应该开设一个学科分支,叫做要饭经济学了。”

    正在这时,只听得街上传来一阵锣鼓声,一个人喊道:“来了,来了!”

    茶馆里听书的人开始纷纷往外走。

    赵六拉住一个人问道:“大哥,怎么好好的不听说书了呢?刚才你急匆匆地挤着进来,现在怎么又急匆匆地挤着出去啊?”

    那人着急忙慌地说道:“今天抓住采花大盗的大英雄游街啊,我可要去一睹风采。”

    费一流突然想起来什么事儿,道:“差点忘了,今天周八哥游街。”

    赵六拉着费一流往外走:“快走吧,费哥,咱们也去看看热闹。”

    来到街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采花大盗被抓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久安城,街上人头攒动,前呼后拥,都挤着来看亲手绑住采花大盗的大英雄——周八哥周转。

    周八哥身穿大红袍,手捧大红花,头戴金花乌纱帽,脚跨金鞍红鬃马。

    披红挂彩,好不威风!

    赵六道:“费哥,按理说这个案子破了,这是你的功劳啊,现在可好,威风全让这小子享尽了。”

    费一流道:“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们官员抓贼是本分,人家周八哥非官非吏,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理应嘉奖。”

    赵六道:“可我听说这小子是因为好色,误打误撞,才抓到了男扮女装的采花贼。”

    费一流笑了笑,道:“人家好色也能抓到贼,你却不能,这就是人家的本事了。”

    赵六有些不忿,道:“什么本事?这他妈的就是运气嘛。”

    费一流叹了口气,道:“有钱的人运气都比你好,气不气人?现在理解什么叫做人生而不等了吧。”

    赵六愣了一下,道:“奶奶个腿,可不是不平等嘛。人家生下来就是下人伺候着,爹妈宠着,山珍海味喂着。你生下来,农民也就算了,安安分分过日子,几亩薄田辛勤劳作,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行了。可是还偏偏遇上天灾人祸,让你那个原本就破旧的破家变得家破人亡。不得不晚上睡在破庙的破席子上,白天穿上破布,拿着个破碗,拄着根破棍子,在这破山沟的破街的破角落里,要几个破钱。”

    费一流举起手挡着脸,道:“别破了,溅我一脸唾沫星子。”

    赵六满怀信心地说道:“命比纸薄,我从小就不服这一点,王侯将相,宁……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成为人上人!”

    费一流慨叹道:“年轻就是好啊,有志气不在年高啊,年高了也就没啥志气了。”

    “什么年糕不年糕的?我都饿了。”

    “我是说啊,你心比天高,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沉得住气啊。”

    再说周八哥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心里春风得意。看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孟郊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如今真是一朝看尽久安花。

    他心想,我也老大不小了,之前家里帮忙说了门亲事还泡汤了。

    皆此良机,何不高瞻远瞩地寻觅一下,一览久安城里的春色,好好地看一下久安的月貌花容。

    来看英雄的人们在下面挤着看英雄,英雄却在上面东张西望地看人群。

    周家人脸上也是光芒万丈,家里出了这么一个大英雄,也是光耀门楣了。就连周比这个远方的堂叔,也是喜不自胜。

    前来观看的人群之中,“灯火阑珊处”有两位衣着华丽的人。

    这二人中,一个只有十五六岁年纪,气派却极为雍容华贵。另一个三十左右,生的是一表人才。

    那三十岁年纪的人指着人群中央的周八哥道:“五爷,那个马上的便是舍弟,名转。”

    “你姓周,他叫转,”那十五岁左右的少年道,“这么说令弟叫周转。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这倒是个好名字。”

    “代舍弟谢过五爷了。”

    五爷道:“令弟在马上,好不威风啊。这排场,宛如一个状元郎啊。何不叫令弟也进京赶考,吟诗作赋,夺得一个状元名号,一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为我大明栋梁之才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