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忽必烈
字体: 16 + -

第26章 老华与谢皇后

    晚宴开始了,晓涵觉得非常开心,喝酒时也显得很尽兴。老华劝晓涵少喝点,但她只是点了点头,端起酒杯还是不停地和老华碰杯。

    “喝点酒,有啥子大不了的。”晓涵歪着头看着老华,她的目光一贯的富有挑战性,小模样让人又气又爱。

    “我知道你心中感到焦灼,准确地说,是对未来的渴盼。”老华笑了笑,起身说,“等一下,我要去洗个澡,我的卧室里就有浴缸,自己摆弄的。”见晓涵有些发呆,老华犹豫一下走进浴室。哗啦哗啦的水声,时缓时急地从卫生间里飘出来。呆在水缸里的老华想象着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是谢皇后,她那飘拂的长发,那柔软的唇,那光洁的胴体,在氤氲的水雾中,她一定靓丽如一株含苞待放的桃花,这一切想象都让老华有些意乱情迷。想像着和谢皇后的相处,老华在心里叹息,机会失去了,自己怎么就没这勇气呢,他有些恨自己。闭上眼睛,他想象着谢皇后迷人的样子。那一次,在宫里,在柔和的灯光下,谢皇后头发披散着,水珠闪着亮光,一袭乳白色的浴袍,玲珑曲线和白皙肌肤隐约可见,她抚摸起来一定象鹅卵石一样圆润。浅嗔低笑的谢皇后在老华的眼前晃悠,让他着迷,他恨不能马上把谢皇后搂在怀里,一口吃掉她。

    那一次,老华在谢皇后身边站了好久,好久,踟躇不安。或许是良心发现,或许是确实缺乏勇气,想象着谢皇后的脱稚嫩和清纯,心存好感,他不想在谢皇后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去强迫谢皇后的。想到那一次差一点被他伤害,老华觉得有些后怕。

    洗浴出来,夜有些凉了,山洞外的雨水淅沥,一阵寒意袭来,老华拿衣衫披在晓涵的身体上。晓涵已经爬在桌子上睡了,老华呆呆地望着山洞外的萧萧雨水,他在想着谢皇后怎么会这么长时间没有音讯,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呢。

    老华沉浸在思索中,他蹲在山洞口,用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人字,他觉得人从蒙昧状态一路走来,站立取代了爬行,文明代替了愚昧,在更多的时候,人表现出人性,但也还未脱兽性。一撇一捺之间,上半身代表着人性,下半身代表着兽性,人性和兽性的转换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不过,一般地,兽性隐藏在人性之下,人性仍然闪耀着光辉。兽性处在人性的指导之下,便是两情相悦的美好,否则,便是万劫不复的罪恶。老华觉得自己能在那个时候没有伤害谢皇后,是对自己内心至爱的不断的守望。他想象着自己的爱,早已被植根在心际,他知道只要坚持,就会出现奇迹,意念中谢皇后迈着自由从容的步子,轻盈而温柔,她跋山而涉水而来,沉醉在彼此迷人的微笑里。

    谢皇后会唱一些俚曲。就是有些软一点,那歌声,象是一声轻柔的呼唤,是对老华内心一次温柔的触及。

    想像着谢皇后唱歌的样子,似枕边一束夜来香,温暖着自己有些凉意的心脾。望着细雨下的临安城,老华憧憬着和谢皇后执手相看,在开满繁花的树下,理一理谢皇后鬓角的发丝,聆听彼此的心语。两个人一块听一些喜欢的曲子,在睡前说一些可爱的故事,诉说着一天的欢喜和乐趣。感叹着日月无情,世事无常。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对以后的不可知总是那样不经意地渗入到他的心中,他不知道朝庭与蒙古人之战的未来走向,也不知道和谢皇后未来的走向。老华只是一任地想象着和谢皇后的感情能有一个好结果,觉得和她是一种相知的缘分,他找到自己的至爱,他很珍惜。这是为了一种理想,为了同样的愿望,他希望和谢皇后能够经常在一起,希望能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人生如梦,岁月无情,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老华曾经想象着到春天的时候和谢皇后一块看梨花,想象着和她一块去看雪,想象着和她一块去临安城外,在一望际的远方只有他和谢皇后两个人,他们有一片牧场,放一群羊,谢皇后为她生几个孩子,然后,他们就在那里终老一生了。

    谢皇后骑着一匹雪白的马,她穿的是一袭质地很轻很柔的白纱长裙,正策着马驰骋在月夜里。

    “小谢,你要去哪里?是不是来找我的?”

    谢皇后回头冲着老华嫣然一笑:“不,我要去一个地方。”

    老华睁开眼睛的时候,山洞外依旧是雨水淅沥,只是变幻了时空,变幻了季节,变幻了人与世界。他分明记得刚才谢皇后这里来看一下自己的,但他看到谢皇后策马远行的时候,却听到她说要去一个地方。

    原来是南柯一梦,老华自嘲地笑了笑,把手中酒一饮而尽。

    轻嗟一声,朦胧中,谢皇后又来了,她微微一笑,一股温馨甜蜜的气流会在老华的心间弥漫,他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滋味。

    “老华,你的儒雅,温柔,风趣,幽默,风流,倜傥都和我想象的是那么的吻合,我待字闺中时,就曾经是那样的迷恋你,到处收集你的诗和曲,自吟自咏中聊以自的慰。见你不高兴时,我的心底会不由得掠过一声轻轻的叹息,但希望你过得好,愿你快乐幸福的愿望会盖过情感上的一切。日子如常,只要我想念你需要你时就能感知你的召唤,听你倾诉,我很自足,觉得人的生命中如果有你那样一个知己也就足矣。但我有时会劝自己要离开你,这令我有时会莫名其妙。”谢皇后说,“我现在代替皇上行使权力,世人说我是垂帘听政,可是,我们是大宋子民,应当想着治理国家。我来当权,这一惊世骇俗之举,世人不服气的。现在,我重用贾似道,而实际上却是他高瞻远瞩。现在,忽必烈请一些儒教大宗师,自金灭亡后,一些汉人并未出任任何官职,不过,那些人,一介布衣又何需趋炎附势,我是敬仰他们的。有一些汉人向忽必烈灌输自己的汉人的思想,想所作所为,意在改善天下儒生低贱的政治地位,引导游牧民族的统帅能以儒治国,以汉法治汉地。然而,我希望有更多的汉人为了国家战死疆场。你没有象文天祥那些人一样树起反对蒙古人的旗帜,现在,你归于山林,我如果再与你眉来眼去,总会引来种种流言蜚语。我觉得你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在蒙古大军围合州之城时,我曾竭力谋求救国救民之策,你说,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奈何,旧朝老臣,以一己之力为着自己的理想奔走,为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苦苦担当,全然不顾世俗的道德评判,其内心的焦虑,外在的困顿可想而知,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世上有几人懂他的苦心。现在,你一个人隐居在山洞里,是不是也时常苦恼,朝代更迭,历史的尘烟又在你身后筑起高高的块垒,很少有人能看得清你的面目了。我郁闷时便会吟咏你的一些诗文自娱。当然,现在,时下流行一个叫元好问的人诗,他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这个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对殉情鸿雁的礼赞,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元好问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他的诗歌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真实地反映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包融了他对丧乱事实的历史审视,作出了历史的评价,从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七岁能诗,人称神童。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早年有志于经世治国,壮年时曾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但长期的怀才不遇和面对黑暗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出仕和归隐的内心矛盾开始加剧。遗山涉足于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当时人民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作品,真实具体,富有感染力。其词则被誉为金朝一代之冠,以苏辛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婉约豪放等诸种风格。现在,你和我一样,心情都不是很好,我知道在你内心深处也是想和我一起抗战的,如果你愿意出山,也算圆了你和我一份人间好缘份。”

    “谢皇后。”老华上好睁开眼睛,大叫到,“小谢。”

    “哪个是小谢。”晓涵来到老华的身边,见老华失魂落魄的样子,哑然失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