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忽必烈
字体: 16 + -

第21章 朝中的态度

    “可以的,但不包括和忽必烈和解,合州一战,只有战斗到底。”冉玮望着已经策马前行的晓涵,看着她已经走了好远,才想起来要和她一起去临安。“晓涵,你慢一些。”晓涵并没有理会冉玮,只是任马儿驰骋而去。

    天更高远,云更从容,冉玮感怀着自己对晓涵思恋的枯萎,几乎就在那一瞬间,他的所有欣喜都变为疑惑,被一股淡淡的忧伤萦绕着,一阵隐隐的失落感向他袭来,令他沉浸在无尽的愁怨凄婉里。

    “本来想请你晚上喝酒呢,总也找不到你。”纳罕笑着追赶上冉玮说,“有人看见你出来了,没有想到大人你一个人独自来到晓涵这里。这个女子,靠不住的,她与蒙古人有来往。”

    “没什么,只是想和她一起出来走一走。”冉玮看一眼纳罕,“你怎么来了?师傅,你不是在山洞修行吗?”

    “想和你喝酒呢,刚见到你,你就闹着要走人?”纳罕笑了笑说,“是的,现在蒙古人正闹腾着呢。本来说好的晚上,我想和你一起,再宴请一些贵客,可合州的人说是你走了。要去临安的,是的,是这样说的哩。”

    “你准备去哪里?”冉玮勒住马辔,“师傅,此去临安,事关军国大事,你去不合适的。”

    “我要去宋地,你和晓涵要过淮河吗?”

    “不过了。”冉玮紧紧地盯着纳罕说,“师傅想和我一块出去走一走?”

    “算了,有好多事务要办,回吧。”纳罕说着兀自朝前走去,“记住我说的话,不要和这个女孩子走的太近。”

    冉玮和晓涵来到一个住处,两个人入住以后,冉玮收拾着房间的东西。

    “你先睡吧。”冉玮有些犹豫,借着月光看了看晓涵,夜色中的晓涵更是美貌惊人。

    一个人坐在大大的院落里,冉玮感到夜色水样的透彻清晰水样的清凉美丽,不肯将息,他仿佛在期待什么。突然,院内滴答作响。探头一看,原来下雨了,那滴答的雨声,似一曲悠扬的睡眠曲。

    回到屋子里,冉玮枕着头,却怎么也睡不着。那雨声,仿佛带了魔力,敲打着他的心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冉玮的心思象夜风绕过河岳,转过星辰,铺起一条向前伸展的心灵之路,串缀如星星一样微小而晶亮的喜悦,相伴着听流水的光阴渐渐远去。

    窗外雷电交替,划过长空,看到了乌云密布。爆雨即将来临,扰了清梦。雨倾洒,风无情的附合着,狠狠的敲打着窗棂,抽空了心,也振碎了那唯一仅绕的线。

    春雷阵阵,冉玮没有想到会下这么大的春雨。

    从床铺上起来,冉玮脸上残落的泪珠却清晰的不愿抹去。

    雨依旧轻狂,放肆的让人难以接受,但却又不得不接受,就好比尘间里的百花在爆雨的倾袭下变得惨不忍睹,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国,乱了,山河,碎了,现在,与蒙古人大战在即,一切依然混乱不堪。

    窗外,烟雨蒙蒙。冉玮想,这雨后,想必天际一定会晴得绚烂多姿,远处一定会有牧童轻柔的歌声传来,清凉的风依恋着醉人的呢喃,风会很轻很柔,骀荡,有些激越,夹带着细雨洒落,发出细微的声响。这样想着的时候冉玮觉得有些疲惫,累了,心不再涌跃跳动,倒在床铺上便沉沉地睡去了。

    冉玮睁开眼睛的时候,晓涵正笑微微地望着自己。

    “好了,总算醒过来了。”晓涵叹息一声,“没有想到你睡这么死。”

    “嗯。”冉玮不好意思地笑一下,“晓涵,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昏睡这么长时间?”

    “也没什么,就是太累了,休息休息就没事了,什么都正常。”晓涵笑了笑,“我知道你的,一直想精忠报国,挺英勇的。”

    “你知道我?”冉玮一下子来了精神,他从床铺上翻身跃下床,“晓涵,我给你说过的,论武功,我经过师傅的。要不然,我给你表演一个用手指钻砖头吧。”

    “你能用手指钻砖头?”晓涵好象突然来了兴趣,“那还不是会少林功夫了。”

    “嗯,练过的,少林铁布衫,刀枪不入。”冉玮嘿嘿地笑了笑,“只是我没有练成合州这边战事就起了。不过,铁沙掌还行。”

    “那你还是伤了胳膊?”晓涵格格地笑了起来,“不过,咱们此去临安,那个贾似道,一直在催促你,他没有给你透露什么消息吧。”

    “没有。”冉玮摇一下头,“其实,我们冉氏兄弟,在朝里,并没有受到皇上的重用。我们只是凭借一腔爱国爱民之心,在与蒙古人作战。说到贾似道,我快让他骂死了。前线有了好消息就要骂我,有了伤亡还要骂我,真是倒霉透顶了。真想离他远远的,可是,他对手下人说,我们冉氏兄弟是他的宝贝疙瘩,还说骂你就是爱你,有人想让他骂还得不到呢。合州这要换防,人员要整编,何去何从,我要去临安领令。”

    “看来,贾似道还是想重用你们冉氏兄弟的。”晓涵会意地笑了笑,“我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现在感觉怎么样,能下床吧。”

    “没事的,能。”冉玮说着倚坐起来,“咱们现在就走?”

    “不急,我对你说过的,有机会我把我师傅介绍给你。”晓涵叹息一声说,“其实,我很羡慕元好问和姝妹两个人的爱情,觉得爱情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遇见。真正的爱情是不在乎曾经拥有的,而是会珍惜现在的所有的,那分明是履行生命中和某种预约,是一种不可琢磨的相遇,铸就了人生更深的庄严与美丽,那是怎样的一份引人遐想而又隐含着在时光中漂流的恍惚之感。我觉得自己仿佛自真的成了这个晓涵,一切的思想和感情,我觉得自己已经真的是和这个晓涵合二为一了。是的,心有灵犀令我有些着迷,有时候我甚至相信这个晓涵就是我自己,就是八百年以后的那个晓涵。当然,这个晓涵的来世,你是不知道的。”

    “我,觉得元好问和姝妹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冉玮看了一眼晓涵说,“晓涵,想什么呢,两眼发直。不过,你有时说话怪怪的。晓涵,你说什么前生来世的,那是什么意思呀。”

    “没什么。”晓涵看了冉玮一眼哈哈大笑起来,“其实,有些话,你是不会懂的。对蒙古人,对成吉思汗,你了解的不多。我想说,成吉思汗应该算是最能打的皇帝,他带领自己的蒙古军队几乎整个东欧,这也和成吉思汗喜欢对外扩张有关,算是当时地球上最厉害的一支军队。他建立大蒙古国统一时的地点并不在中原境内,从谋略方面等文治武功方面来说,他和刘邦,光武帝刘秀,还有一些皇帝相比,成吉思汗霸业能成,是因为他所训练的蒙古骑兵战术非常新颖。他还叫铁木真里蒙古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铁木真就打算先结束这混乱的状态。为此,他专门训练了一支骑兵,这支骑兵除了他的命令,几乎没人可以领导的动。这铁木真是怎么训练这支部队的呢。他发明了一种令箭,只要这支令箭射到哪里士兵就攻击哪里。他先把这只箭头射到了自己的马上。结果一些士兵犹豫了。他就立马杀了那些士兵。后来,他又把这支令箭射到自己的爱妃身上。结果又有一些士兵犹豫了。他就又把那些犹豫的士兵给杀了。这样下来两三次,士兵们终于不再犹豫了,只要他这支令箭射到哪里,士兵会毫不犹豫的攻向哪里。成吉思汗充分发挥他强大骑兵的优势,一路向西的开疆拓土,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最后打到了地中海边上。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的版图。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强国,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皇帝有如此的成就,其子孙的带领下蒙古人从蒙古草原上崛起横扫欧亚,灭国四十,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哥当大汗后,南下进攻南宋,这蒙哥原来觉得年轻,没有立继承人,但又担心忽必烈夺他大汗之位。蒙哥即位为大汗之后忽必烈就受任总管漠南汉地的军国大事,一直在华北汉地,自然就接受了汉化。他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也就不自觉的实行汉化,忽必烈本人也喜欢汉族文化。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蒙哥要南下进攻大宋?”

    “不知道的。”冉玮有些迷茫,“晓涵,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呀。”

    “是的,忽必烈权力太大了,他征用汉人,在金莲川形成自己的幕府。这次蒙哥南下就是为了夺忽必烈的权。忽必烈坐拥漠南汉地,兵强马壮,实习雄厚,有人把大蒙古国在漠南汉地分封的蒙古诸王贵族称为东路诸王,把分封在中亚,东欧等地区的蒙古诸王贵族称为西路诸王,此时东路诸王支持忽必烈,西路诸王就支持阿里不哥,反对汉化政策。在西路诸王里,只有同样是拖雷之子,蒙哥兄弟的旭烈兀派向双方遣使者双方,表示支持忽必烈,谴责阿里不哥,都是兄弟,为什么他支持忽必烈,而且当时伊儿汗国也刚开始创建,正在消灭其他阿拉伯哈里发国家,比如黑衣大食等国家,还没有正式的建国。因为忽必烈给了他大大的好处,他表示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就把从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当地蒙古、阿拉伯军民都划归旭烈兀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就成为旭烈兀的领地,旭烈兀从而在这样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又一个汗国。可能是由于看到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得到大片的土地,钦察汗国眼红,以后,他们兄弟间一定会为权势发兵来攻,忽必烈会在汉地强大的支持下最终胜出的。忽必烈在接受蒙哥汗的勾考后,心情非常郁闷。当初,忽必烈因为辅佐蒙哥汗立了大功,深得信任和重用,全权管理大漠以南的军政事务。在金莲川建立了首府,召集和任用苏门的隐居人士姚枢,河内的学者许衡,以及辉和尔部落的人廉希宪,研究和施行帝王治国的方法,体恤民情,休养生息。那时,忽必烈士把农业事务委任姚枢办理,安慰和救济民众的事务委任廉希宪输,兴办学校的事务委任许衡输。在金莲川受到忽必烈重用的人都是当时名流,时代的精英,他们非常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恩,各自竭力施展才能,京城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忽必烈一心想着攻城略地,命令兀良合台统领各路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大理就是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国王段智兴割据偏安一方,与中原素无来往,不通音信。到了遇到蒙古大军三路夹攻的时候,吓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好不容易才召集到数千民兵,出城抵抗敌军,仓皇应战,被蒙古大军一扫而空,全军覆没。国王段智兴见了更加惊恐和着急,踌躇彷徨,毫无对策,最后不得不脱光了衣服,手里牵着温顺的山羊,乖乖地走出城来,向蒙古大军乞求投降。蒙古大军还分别攻占了鄯善和乌爨等部落,进入了吐蕃地区。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地区,唐朝时曾经和中国和亲,宋代以后也偶尔向朝廷进贡,那里民众的习俗都信仰佛教,尊敬和信仰喇嘛。喇嘛两个字是指高僧的意思,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佛教喇嘛的祖师名字叫做巴特玛撤巴巴,在唐玄宗在位的时期,从印度北方进入了吐蕃,提倡和传播喇嘛教,逐渐遍及整个吐蕃地区,后来喇嘛的势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蒙古军队进入吐蕃以后,犹如猛烈的旋风横扫大雪,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蒙古军队一边作战,一边发布通告,凡是向蒙古军队投降的人免予处死,原来信仰的宗教,全部照旧,不予改变。蒙古军队也善于政治宣传,攻打和宣传,双管齐下。吐蕃喇嘛扮底达,迎接了蒙古军队,兀良合台对他也以礼相待,非常尊重。扮底达把蒙古带领到了都城里,劝告部落首领唆火脱向蒙古军队投降。唆火脱,也记载为苏固图。唆火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投降了蒙古军队。当时,忽必自己也作为在后面增援的军队,也指挥军队进入了吐蕃,会见了扮底达,对扮底达格外优待。扮底达有一个家族侄子名叫拔思巴,也记载作帕思巴。刚好有十五岁,擅长诵读经文和咒语,聪颖智慧,忽必烈对他非常喜爱,命令他陪伴在身边。这时刚好遇到蒙哥汗传来命令召唤他回国,忽必烈命令兀良合台进军西南,自己携带着拔思巴向北凯旋归来。在金莲川,忽必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为将来统治天下做好了一切准备。从先祖身上,他学到了文功武治,以前,开始设立课税所,始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他就用心构思着自己将来立世的蓝图。他知道,那这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唐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但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立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变化。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忽必烈知道,他的先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还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横扫千军如卷席,横览宇内,开拓疆土之广大,千古所未尝见也。现在,他和蒙哥汗蒙业开拓,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他知道蒙哥入宋以后逢敌必战、战必胜,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宋地,宋人无不闻风丧胆,攻下合州,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漠南,忽必烈想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他让一些有才华的人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于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忽必烈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迁居来华,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提倡喇嘛教,让西藏人八思巴掌握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忽必烈知道蒙哥称汗是不易的,他不想和蒙哥发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忽必烈知道惯例是在大汗死后继位者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推举,大汗与臣属各自宣誓之后,才能算正式即位,合法地行使汗权。在汗位空缺时期,先可汗的幼子可以以大斡耳朵继承人身份监国,也可以由先可汗大妃监国,同时负责筹备召开选举大汗的库里台事宜。那时,他们的父亲拖雷权任监国,掌握了当时蒙古汗国主要的军事力量和中央政权,成为当时蒙古汗国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的汗廷重臣耶律楚材倾向于立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做大汗,他一方面要求拖雷坚决执行成吉思汗遗诏,另一方面又努力做当时的蒙古长王察合台的工作,希望他带头拥立窝阔台为大汗。他说,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察合台同意了这一重要建议。同时耶律楚材定册立仪礼,皇族尊长皆令就班列拜。在那次汗位继承问题上,耶律楚材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窝阔台誉为社稷臣,从此更受到蒙古大汗的信任和尊重。朝臣跪拜之礼的确定,对蒙古汗国汗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影响。定都和林成吉思汗的根本之地在三河源头,当时他们逐水草而居,还没有首都可言。和林于色楞格河南面,其西面有一条小河从南向北注入色楞格河。周围有平缓的山包,山上有茂密的树林,而城的东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既适于放牧,又是大草原上一处易守难攻之地。城内建有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并建造了一些类似金朝和宋朝的官宦府邸。还有回回人区和汉人区,以及佛寺清真寺和一座基督教堂。但在和林城内外,金顶大殿周围,还有若干个蒙古包,只是比普通的蒙古包大一些,里边的陈设更豪华而已。其他王爷、万户、千户们都各有各的封地,各有各的部众,当然也各有各的帐篷。改定官制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汗廷政务的日趋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窝阔台开始进行汗廷和地方官制的改革。他两次在库里台上颁行大札撒,针对应召参加库里台的诸王、贵戚与首领们颁布了若干条礼仪和纪律,其中包括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诸千户越万户前行者,随以木镞射之。设置驿传从成吉思汗到元朝诸帝,都将置邮传当作立国的大计。国土的不断扩大,从人迹稀少的蒙古草原,通往中国北方、东方,再通往西域各地,使臣来往、商品交流、赋役征发、军队调动乃至军令政令传达,都离不开驿路和驿站。窝阔台大汗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他的提议下,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他要求诸王要分别派出负责官员,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内,分开道路,分拨站户。另外还规定了驿站马夫和车辆的数量、站户的差发,以及使臣乘驿的标准。定立赋税制度在窝阔台即位之前,蒙古草原也有贡赋的征发,但对于征收的数量并无明确的规定,于是出现了行无定制、取无限量的情况。窝阔台则进一步将这类军队部署在已经征服的各个地区,负责对各地的占领和镇戍。从此探马赤军成为镇戍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蒙古地区与东北地区由诸王统军镇守,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以蒙古、探马赤军屯守,中原地区主要由汉军镇守,淮水以南主要是汉军与新附军。在军队的分布上,蒙古统治者基本上采用了以汉人治汉人,以南人治南人的政策。期间,耶律楚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掌权之时,他利用自己在蒙古汗廷的特殊地位,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政策施加影响,促使蒙古政权由游牧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蒙古政权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役制度成吉思汗时率主力西征,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资至巨万。蒙古贵族说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驳斥说,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窝阔台尽管对此还不大相信,却责成耶律楚材试为朕行之,耶律楚材设立了十路征收课税所,这是蒙古政权保护农业经济、实行封建赋税制度的开端。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耶律楚材认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重用儒生。成吉思汗在世时,虽然采取了一些重用道士、禁止杀掠的措施,但并没有重用儒者来治天下。只是在窝阔台责成耶律楚材负责征收赋税工作时,才给他提供了一个提拔重用儒生的机会。十路征收课税所的正副长官悉用士人,并且都是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才使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才在中央正式设立了中书省,将更多的权力交给耶律楚材,出现了蒙古宗王、将领掌军权,大断事官掌司法权,中书省掌行政、财政大权的三权分立的局面。直到这时,耶律楚材才由掌文书、管占卜的必阎赤变成了蒙古大汗名符其实的亲臣、重臣。军政分立,互相制约,削弱地方,中央集权,这是唐宋以来汉族封建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使军政与民政分开,由文臣牧民,万户总军,互相牵制。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之后,又一次重申了这一主张,建议窝阔台,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同时推举熟悉汉族封建传统的畏兀儿人镇海、女真人粘合重山均与之共事,同握鞑柄。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蒙古军事贵族的势力,而且推动了蒙古政权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耶律楚材提出,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擅行科差者罪之。主张征收赋税应由中央统一规定,反对地方违反上命,擅行科差。同时还提出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主张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后来窝阔台打算裂州县赐亲王功臣,耶律楚材根据汉族的历史教训,对窝阔台说,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只因当时窝阔台已答应分封,不便收回成命,于是耶律楚材建议由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借以防止分封势力威胁中央集权。耶律楚材的建议,无疑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耶律楚材再次建议选拔儒生做官,他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窝阔台同意了耶律楚材的主张说,可官其人。第二年,蒙古汗廷派出宣课使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在这次中选的儒士当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是一次最大规模的选拔儒生做官的举动,可惜并没有形成制度。窝阔台南征金朝时,他又建议窝阔台下达了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的诏令,并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金朝首都开封即将被攻破时,大将速不台派使臣到蒙古汗廷说,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奇巧之士,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这时窝阔台同意了他的建议,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汴梁城正是由于耶律楚材的建议才得以保全生命,其后攻取淮汉诸城,因为定例,从此蒙军屠城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在早期的征伐战争中,许多被征服地的百姓变成了蒙古贵族的驱口,沦为奴隶。时诸王大臣及诸将校所得驱口,往往寄留诸都,几居天下之半。耶律楚材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提出括户口,皆籍为编民。但对于如何编户,朝内大臣也有意见分歧,多数人主张像蒙古和西域各国那样以丁为户。耶律楚材独以为不可说,自古有中原者,未尝以丁为户。若果为之,可输一年之赋,随即逃散矣。耶律楚材主张,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西域各国实行的是一种由商人包税的扑买制度,后来一些西域和汉族商人要求把这种制度搬到中原,以银一百四十万两扑买天下课税。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从表面看,用耶律楚材征收赋税的办法,一年才能征收50多万两银子,加上其他收入,数目也不太大。而那些商人提出包税,一下子就上交国家140万两白银,确实有一定诱惑力。但耶律楚材深知,商人拿出140万两,就会向百姓加倍地征收赋税,会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因此他不同意采取这种办法。当时,所在官吏取借回鹘债银,其年则倍之,次年则并息又倍之,谓之羊羔利。积而不已,往往破家散族,以至妻子为质,然终不能偿。楚材奏令本利相侔而止,永为定制,民间所负者,官为代偿之,这是打击高利贷剥削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蒙古贵族不仅抢掠奴隶、财富,还勾结回回商人经商谋利,往往借贷官钱作为本钱,实质上是挪用公款,借公物以肥私,既危害国家利益,又危害百姓。耶律楚材建议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要求禁止官吏以公款官物经商取利。他还提出监主自盗官物者死,贡献礼物,为害非轻,深宜禁断,对于后一条主张窝阔台说,彼自愿馈赠者,宜听之。耶律楚材说,蠹害之端,必由于此。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当汴梁即将被攻破时,耶律楚材就建议窝阔台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奉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借以争取大批儒生。同时命收太常礼乐生,有诏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译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知圣人之道。蒙古汗廷正式建立了国子学,以冯志常为国子总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入学。在此前后,各地的庙学也逐步恢复,并得到了耶律楚材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尊孔兴学的同时,耶律楚材还注意搜集整理儒家经典。”

    “如果没有战争多好。”冉玮叹息一声,“晓涵,我觉得有些怪怪的,真的,你好像对以后的事情是知道一二的。”

    “有时清楚,有时迷茫,也不是知道,只是有一些感觉。”晓涵伸出手,拉起冉玮说,“走,去临安吧。如果你听我叨唠,可能你要睡着了。这些日子,你一定是太累了。”

    “是的,战事不断,更令人担心的是朝中的态度。”冉玮看一眼晓涵,“如果我坚持与蒙古人抗争到底,你会支持我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