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华传
字体: 16 + -

第1章 烽火战国 天下苍生

    公元前238年,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七国之间从未断过的战火,自嬴政亲理朝政以后,越演越烈,秦王嬴政欲一统六国,合八方,铸万世基业。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军事实力强于六国中任何一国,拥有百万虎狼之师,令六国之士谈之色变,秦王嬴政文韬武略,非六国之王可比。

    秦以法而治,法之严酷为七国之首,也正因此秦国之强大非其他六国可比。

    强秦如虎狼一般,视六国为口中之食,欲吞之而后快。

    诸子百家欲探寻一条救世之路,战争不过是得到城池土地,兵器武力何以开创太平之世,百家之争亦是治国之争。

    争论天下,百家齐鸣,崇尚法治有秦,然七国当中亦有推崇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术门派之治世理念。

    赵国境内,一处深山中迷雾飘漫,细细听来,倒是可以听见鸟兽鸣叫,虽有些杂乱,听起来倒也不觉得心烦。

    动以静兮而云归深。

    鸟兽鸣兮归幽深处。

    山中四五六间草庐,余烟袅袅,独处于深山,颇为隐世之意,此些草庐胜似仙人居住之地,倒也不寻常。

    不知是哪位治世先师归隐于此地。

    草庐内有着两人在品茶,样子悠闲极了,倒也像是远离红尘世俗,在远处可闻见淡淡茶香。

    “儒华,杯中是何物也?”一人指向白气升腾的茶杯,这人是六七十岁的模样,精神矍铄。

    “夫子,杯中所盛之物乃茶水。”儒华思索,也不得其中之意,也只能说出眼睛所见之物。

    儒华知道夫子是当世屈指可数的先师名仕,门下三千弟子遍布七国,虽隐世在此,但他的名声远扬在七国中。

    不乏一些高官贵族来此拜访,乃至赵国赵王都曾亲自来此请教夫子如何治理国家。

    夫子话中必有深意,儒华猜测不到罢了。

    夫子微笑摇摇头,举起茶杯,轻轻晃动。

    “此乃治国之道,杯中水便是百姓,我晃动茶杯,水则动荡,为何?”

    “外力促使水动,乃至溢出茶杯,这是警示统治者不能用蛮横的手段治理国家,法家先师韩非子创立法家,单纯以严酷法律治国,得一时强盛,然非长盛。”

    “德政、礼治、人治乃我儒家提倡之治国之道,百姓追随,一国方能稳定,方能强盛。”

    儒华俯首称是,夫子所言包含大道所在,以茶杯茶水喻天下治世之道,夫子不愧是当今儒家第一人。

    夫子在儒家的拥有超然的地位,与创立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并称“孔孙先师”。

    夫子誉满七国,倍受世人爱戴。

    然七国动乱,四处烽火狼烟,国不得安,儒家思想在当下格局,终究还是没有完全被各国统治者采纳。

    故夫子携众多弟子归隐山中,只为等待一个时机。

    “今秦国虎视眈眈,秦王嬴政胸有大志,为人凶狠至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六国土地恐已是朝不保夕。”儒华跟夫子隐世于此,对于外面的消息还是略知一二。

    “六国弱而秦国强,天下七国格局消失,已成必然之势。”儒华面前有七个茶杯,一大六小,他正在为夫子解释他对眼下七国格局的认知。

    夫子甚是喜悦,门下三千弟子中就属儒华最为出色,他对七国格局走向亦是如儒华所说一般。

    “秦国横扫六国易,守万里疆土难。”夫子大智如愚,深知秦国以后之困境。

    “这是一个时机,儒华你跟随我已有十年,如今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正是你出山之时。”

    “秦国崇尚法家,法者终不是正道。”

    “此番出山,前往秦国,儒家才是治世大道。”

    烽火狼烟七国乱,诸子百家各显神通,若想让儒家成为世间唯一认可的治世大道,儒华深知夫子用意,但谈何容易。

    七国土地何其广大,儒家欲成正统,岂非易事。

    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儒华不知道自己能否担当重任,纵然知道只有儒家才能护八方平安,守万世基业,儒华深知自己的路难走,前方必然是许多磨难等着他。

    “夫子,赵王再次前来拜访。”

    “请进来。”

    “诺”

    “夫子见谅,前些日寡人因国事离去,今日特来拜访。”人未到,粗犷的声音先至,随后方可看见一人漫步而来,样貌平凡,若非方才进来的门徒事先禀告,儒华也看不出这人会是赵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夫子隐世之地属于赵国国土,便为人臣,夫子起身站立,儒华紧跟而行,来人为赵王,就算夫子是当世隐世先师,礼数也不得乱套。

    “赵王心系天下百姓,小老儿只是将死之人而已,不敢劳烦您亲自拜访。”夫子作揖鞠躬。

    “夫子乃当世名师,何出此言。”

    “听闻夫子有一得意门徒,莫非就是他?”

    “儒华还不快快行礼。”

    “诺”儒华俯身三拜,方起立鞠躬。

    “赵王千岁。”

    赵王颇为喜爱儒华,上前端坐,也示意夫子与儒华一同坐下,方道:“汝是哪里人氏?”

    “臣秦国咸阳人士。”

    赵王面色微变,秦国气焰之盛远非赵国可比,在大秦铁骑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赵王贵为一国之主,对于秦国却也是闻之色变。

    “臣年幼时跟随夫子,到今日已有十载。”

    “幸得夫子赏识,能拌随左右,臣已起誓隐于山中至死不出。”

    今有强秦欲吞八方,扫六合,一统天下,赵国与强秦比邻,首当其冲,秦王嬴政对赵国之城池早已经是虎视眈眈。

    赵王最痛恨莫过于秦人,儒华不敢欺君,又要自保,唯有借用夫子之名,方能逃过一死。

    “可是如他而言?如实说来。”赵王语言颇有兴师问罪之意。

    夫子谨言慎行,深知赵王杀伐果断,并未有所隐瞒:“当年周游列国,路过秦国见一小孩靠乞讨为生,便将他留在身边,一晃十年,当年的小乞丐已成人,儒华就是当年那个小乞丐。”

    赵王微笑,听闻儒华深得夫子真传,夫子年事已高,不宜拜官,儒华正值年少,得此人赵国危可解。

    “如此甚好,汝年少有慧,可挡重任。”

    “寡人欲拜汝为博闻师,何如?”

    博闻师为君子学术顾问,权力不大,但地位崇高,身份尊贵。

    儒华拜跪赵王,而日:“大王恩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然夫子年迈,臣躬亲抚养,愿大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赵王双眼垂帘微闭,神色自若:“也罢,寡人允了。”

    夫子手心皆是汗,赵王生性多疑,也不知他是否真的宽恕儒华抗命不遵之过。

    “不知大王驾临所谓何事?”夫子伺机而语。

    “夫子可知当今格局?西方强秦坐拥百万雄师,实力之强远非我赵国可比,今早秦王遣人送来一信,欲与寡人结盟,寡人实在头疼不知如何为好。”

    “拒之,恐秦国以此为由,攻打赵国,若顺之,势必与韩、魏、楚、燕、齐五国为敌,寡人甚是头疼。”

    夫子笑日:“秦王亲政,根基未稳,欲祸水东流,让赵国与五国为敌,趁机削除异己。”

    “大王可拒秦王结盟之约,同时与五国结盟交好抵御秦国,秦国强大,若各自独立,对任何一国都会是大为不利,五国必然乐意与赵国结盟,是以拒强秦。”

    “再者有李牧将军在,秦王不敢攻赵。”

    赵王深思,此法可行,却也只能解燃眉之急,但也彻底得罪秦国,待到秦王处理好国务,赵国依旧是秦国口中鱼肉。

    “若是想解决赵国危机,还需自强。”夫子一眼看出赵王所虑。

    儒华跪坐一旁细心聆听,七国战火不断,最后受难的不是哪一个国,而是每一个百姓,战火息,天下方可安宁。

    七国乱,百姓苦,天下无安。

    “烽火七国,何以治天下。”儒华自问,他从小立志,以平定八方战乱为自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