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风云
字体: 16 + -

第3章 李莲英献计害亲王 光绪帝回家听遗训

    慈禧心事重重,一路不言不语。回宫刚坐下,同元道士就凑过来轻声道:

    “老佛爷,贫道观察醇亲王,果然有帝王之相,必须尽快行动,除砍去那棵白果树外,并设法处死,那大蛇便是千年白果树中的精灵之气,来保护龙云气的。老佛爷要破坏这王府中的龙云气才遭袭击。可见这龙云气巳初成气候,仅仅砍树的作用不大,必须从根源上除去祸患。”

    慈禧犹豫道:“无故处死醇王爷非同小可,满朝大臣也会指责,就是皇上也不会同意的。”

    李莲英道:“老佛爷要让醇亲王死这容易得很,略施小计就成了。”

    慈禧道:“小李子有何妙计说说看”。

    李莲英靠近慈禧诡秘道:“这并不是什么妙计,这是醇亲王有福无命,老佛爷可以利用他被蛇咬伤这个机会,派御医前往给他治疗,稍做一点手脚,神不知鬼不觉不就没命了”。

    慈禧点头默许。

    当夜,李莲英派人去请肖御医到颐和园。

    李莲英道:“醇亲王被蛇咬伤,你现在去给他看看---”话音未落,肖御医接口道:“好!”

    李莲英道:“好个屁!话还没说完呢,你给他开几种不同的药,让他死!”

    肖御医一怔,沉默了。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醇王府。

    醇亲王听说皇太后派肖御医给他来看病,一种不详之兆涌上心头,但也无可奈何。肖御医上前给醇亲王看了看伤口、把了把脉,开了药方,在小太监的监督下吃完了药,让后离去。

    醇亲王本来用了自己府中御医的药物,伤情见有所好转,就没有惊动光绪帝。不料,第二天早上用了宫中肖御医的药物反而伤情加剧,继而上吐下泻,腹部隐隐作疼,手脚麻木,呼吸困难。

    躺在病床上的醇亲王这时联想到慈安皇太后、同治帝不明之病的死,恍然大悟,深知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对福晋道:

    “六哥的学识与才干在我们皇亲中是首屈一指的,曾以性命相助支持你姐垂帘听政,也顶着‘鬼子六’的骂名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大搞洋务运动,为大清的工业、教育、外交作出了贡献,政绩有目共睹,功不可没,可你姐对他不放心,硬是找借口几次革他的职,我如今的结局比六哥更惨,你赶快安排人去到恭王府我要见见六哥。”

    福晋满眼泪水道:“要不要叫一下皇儿?”醇亲王道:“谁晓得你姐会不会让他回府呀!”福晋道:“我姐虽然任性疑心,但一向宣扬仁义,敬奉孝道,她应该会同意皇儿回家来看看阿玛的。”醇亲王道:“那你就试试吧!”福晋急忙安排亲信去恭亲王府并禀报皇儿。

    恭亲王听说醇亲王病危,急忙乘轿来到醇王府,当听说为救太后被蛇咬伤是太后请的御医诊治时,吃惊道:“七弟,你们怎能相信她呢,她的为人你们又不是不清楚啊!”

    醇亲王福晋叹道:“宫中的规矩王爷你也知道,有御医诊断过的病,其他的医者就要避嫌疑,谁也不敢再看病人的。”

    恭亲王道:“说不定醇亲王的病就是那心狠手毒的女人给从中做的手脚,最好找医生私下再诊断一下。”

    醇亲王摆摆手道:“皇上在她手中,我能活到今天她已经开恩了,我现在什么也不求,只求我死后,你要好好辅佐皇上。”

    恭亲王道:“我已赋闲多年,不问政事,辅佐我怕不能胜任!”

    醇亲王道:“六哥如果不能胜任,这满朝文武百官何人能胜任呀!”恭亲王道:“我年岁已高,对高官厚禄已看破,不再求功名求利禄了。”

    醇亲王道:“弟知道哥一生坎坷曲折,可如今皇上虽是大清国之主,却无人身自由,太后对皇上大权不放,六哥要想方设法帮皇上摆脱这女人的控制。”

    恭亲王道:“朝中明争暗斗、相互倾扎的经历,磨平了我的凌角,挫伤了我的锐气,遇到大事我已经提不出什么应对的策略了,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存。谁知人生路哪些是福哪些是祸呢?那妇人不放权给皇上说不定是福呢?七弟,一切顺其自然吧。”

    唉”醇亲王哀叹道:“如果皇上不作为,我大清宗室江山至家园,被这一妇人毁之矣!大清气数真将尽矣!”

    恭亲王不满道:“是啊,现在我朝大清国国无宁日,民愤载道,反清四处云起,可她还妄自菲大,痴迷不醒。”

    醇亲王道:“这妇人确实又狠又辣,当年她杀死肃顺、端华,我就发现了,因而我一直小心翼翼做人,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她害了。”

    正说着,光绪帝来到了王府,看到王府已乱作一团,正在为醇亲王准备后事,心如刀绞,这是他四岁离开醇亲王府后第一次回家,他像流浪在外的孤儿,快步走向醇亲王,拉着手哽咽道:

    “阿玛,我们父子的命怎么这么苦啊!我在宫中如囚徒,度日如年,你如今又突遭横祸,这都是为什么呀?”

    醇亲王握着光绪帝的手有气无力道:“这都怪我们生在帝王家,身不由己,上代的恩怨,下代的报应,你‘亲爸爸’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制服成为自己驯服的工具,以便自己当事实的太上皇啊,阿玛要走了,别的没有牵挂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皇上!”

    光绪帝泪流满面问道:

    “儿听太监奏报,说阿玛的病是一毒蛇咬伤并无大碍,怎么突然病情加重了呢?阿玛,你觉得那御医给你治蛇伤可有异常?”

    醇亲王摇摇手道:“阿玛都明白,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阿玛有这样的结局就是万幸了,阿玛希望你一切要小心行事,你一定要记住,遇军国大事多与翁师傅、六叔商议。”说到这里,醇亲王用手指了指在坐的恭亲王道:

    “我和你六叔都曾是你‘亲爸爸’最倚仗最宠信的男人,然而,我们都始终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唉!这大清的天下可怎么办?死的死、老的老、小的小,有能力的不当权,当权的没能力,没本事的管有本事的,男的怕女的,大清的官怕洋人的官,祖宗留下的几百年基业我看是就要完了!”

    恭亲王想着自己多次革职的酸辛在一旁也无可奈何的听着父子俩的对白。

    醇亲王道:“你‘亲爸爸’视权如命,心狠手辣,六亲不认,我与你六叔助她垂帘听政,忠心可照日月,结果还是被她陷害,你要热心朝政,关心国事,效法贤君圣主‘天下之大,绝非一人所能独治,必得贤人共治之’的治国之道。”

    光绪帝泪水涟涟道:“孩儿记住了。”醇亲王继续道:“如今国内乱党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危害大清江山,朝鲜形势也日趋严峻,日本****咄咄逼人,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中日交战,你要主战抗侵,重用主战将领,这是你创造帝业、树立帝王威信,摆脱你‘亲爸爸’控制的绝好时机。”

    光绪帝认真地听着,醇亲王接着道:

    “驻朝鲜总理代表袁世凯我曾见过他,他虽然年轻,但精明强干,足之多谋。在朝鲜设计擒大院君、参与平叛,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多次镇压驱逐在朝日军,保护华人利益,屡建功勋。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大清国组建大军入驻朝鲜,对朝鲜事务进行全面管理,以铁腕的军事手段断绝日、俄等国对朝鲜的侵略意图。”

    醇亲王喘口气又道:“老佛爷也很欣赏他,但李鸿章对内对外对洋人以‘和’求太平,一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恕不知一味的求‘和’、主‘和’就是懦弱的表现,正如袁世凯说的‘外国人是吃软不吃硬的’,袁世凯是现为大清国有数人物,如爱之则深信不疑,重用之,如不爱之则免职杀之。用得好我大清之福,用不好后患无穷,是我大清之大患!”

    光绪帝听完道:“朝中谁能重用?”

    醇亲王道:“老臣有李鸿藻,年轻的有张之洞。”

    光绪帝止泪道:“孩儿一定遵照阿玛的教诲,审时度势,你放心吧!”。

    接着问道:“翁师傅如何?能重用吗?”

    醇亲王摇头道:“你师傅出身名门,仕途顺利,但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你要多加小心,他与李鸿章是死对头。”

    光绪帝一听,摇摇头道:“翁师傅在生活上关心我如亲子,我四岁离开醇亲王府由太监服侍,太监见我是个幼童常常敲诈,当没有达到目的就怠慢我。翁师傅见后,有时当面训斥不尊太监,有时上奏两皇太后责罚。我从小体弱,每当雨天,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翁师总是把我搂在怀里。”

    醇亲王道:“这只能说明你师傅心底好,有同情心。但政治上翁师傅还不够成熟。”

    光绪帝道:“在学业上,翁师傅对我尽心尽力,循循善诱,我每遇不懂之事必问他,他也不厌其烦地教导。并根据我的年龄增长适时调整授课内容,结合重大政治、外交事件、西方列强的侵略问题将皇宫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经常给光绪帝讲民间的疾苦,培养我做一位明君。”

    醇亲王道:“你师傅做学问,写写字,还行!坐而论道,洋洋万言,但临阵对敌,胸无一策,实在不是爱国而是害国。”

    光绪帝摇摇头道:“我对翁师傅非常敬佩。现在我俩明为君臣,实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醇亲王道:“你师傅出身帝王师,接受的是非常传统的君臣教育,没有接触西方,对于西方的事物他一窍不通。总之,你不要过多地信任你师傅,你以后就会知道的。感情是一回事。”

    当夜,一颗巨大的流星从西北方向的天际飞来,掠过屋檐,声如雷震,托着一条长达数十丈的光尾,照耀得屋宇如白日,最后坠落在东南方。第二天,全京城的人议论说“紫微星坠落”,人间将有大灾大难发生。

    几天后,醇亲王离开人世。醇亲王发葬第二天,内务大臣英年就遵照慈禧之命到醇亲王府砍伐白果树。醇亲王福晋因此树惹祸使夫丢命,悲伤欲绝,英年现在又要来砍伐,又气又急,赶快派人禀报皇儿。光绪帝闻讯,勃然大怒道:

    “醇亲王刚刚入土,尸骨未寒,你们就如此欺凌醇王府,实在欺人太甚,谁敢动王府上的一草一木,朕就先砍谁的脑袋。”

    光绪帝一面派人骑快马去制止,一面乘轿亲自去醇王府,可刚到府前,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这棵千年白果树迎声而倒,九条大蛇,数不清的小蛇四处逃窜----

    又过几日,京城上空墨云翻腾,狂风怒吼,倾盆大雨接连下了七天七夜。此后,慈禧大病数月,药物不离口。醇亲王福晋神情恍惚,时疯时癫。同元道士左眼失明,下肢瘫痪,足不出道观。

    醇亲王不幸去世,福晋又受剌激精神失常,光绪帝悲痛万分,本来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

    师傅翁同龢劝道:

    “醇亲王英年早世,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大清国的一大损失,皇上要节哀,军国大事还等皇上来处理,不要这样摧残自己和沉浸于悲伤之中,要化悲痛为力量啊。”

    翁同龢又名文恭,字叔平,江苏常熟人(1830-1904)。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晚清清流派领袖。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几代累任高官。其父翁心存、兄翁同书皆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他的文学、书法在朝中颇负盛名。当时,很受慈禧、慈安两皇太后的器重,先后安排给同治帝教读书9年,给光绪帝教读书21年。

    光绪帝道:“醇亲王思想敏锐,品行廉洁,有治国安邦之才,在亲情上我失去了一个好爹爹,而大清朝也失去了一个扭转乾坤的大臣。他的有些思想比‘亲爸爸’要开明进步得多。”

    翁同龢道:“是啊,皇上年幼时,‘老佛爷’以女主当国,虽为人精明,性格果断,却还是因学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不能像男性皇帝一样操纵政局,独断乾纲,她不得不依靠醇亲王、恭亲王参政议政。醇亲王支持李中堂建铁路,创办海军,开漠河金矿,就证明他有先见之明,生前对大清朝是有功的,现在醇亲王已离开我们,人死不能复生,只要皇上坚强起来,国家才有希望。”

    光绪帝打断翁同龢的话道:“醇亲王临终前提到一个人。”

    翁同龢问道:“哪个人?提他干什么?”

    光绪帝道:“是在朝鲜的年轻人,名叫袁世凯,说他聪明能干,深谋多智,请师傅您打听一下,联想召见他!”

    翁同龢道:“不可,皇上有祖训非二品以上官员圣上是不能召见的,还是老臣打听以后再说吧。”

    光绪帝道:“那就按师傅想的去办,醇王爷说朝鲜目前形势严峻,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师傅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翁同龢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是个岛国,国内资源匮缺,市场狭小,加上国内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急于从外扩张中寻求出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光绪帝又问道:“中日又是怎么交恶的?”

    翁同龢道:“大清与日本两国政府之间的争端是由朝鲜变乱引起的。”

    光绪帝问道:“朝鲜变乱与我大清又有何关系?”

    翁同龢道:“朝鲜王朝君主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又称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1395年定都于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如今首尔。?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朝鲜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是中国的属国,对朝鲜的内政外交都是要进行干涉的。”

    光绪帝再问道:“朝鲜政府同意我们的做法吗?”

    翁同龢叹口气道:“问题的症结就到这儿啊,如果我们大清真的能够做到奋发图强,加强军事准备,抵御外敌入侵,那么我们大清的做法还算说得去。然而自己内政不修,边境缺少防务,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夜郎自大,这就给图谋不轨的日本政府以口实,他们鼓吹一部分朝鲜人独立自强、脱离大清,由此与仍想依赖大清的人产生了矛盾。”

    光绪帝认真地听着,翁同龢继续道:

    “前几年,美国派海军中将拉斐尔为全权大臣到朝鲜要求与朝鲜缔结条约并通商,美国考虑到大清国干涉朝鲜内政,就先到我大清拜见李中堂,这李中堂呢没有明白美国人的用意,误以为美国和朝鲜缔结条约,先来通知我大清国表明美国承认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于是答应了美国通商的要求,并请拉斐尔和朝鲜国王派大臣金允植在天津议订草案,李中堂满以为大清可以成为此次缔结条约的主导者,于是在条约草案的第一条就写上了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不料美国大臣见到这份草案后严词拒绝,李中堂也无可奈何,待美国大臣到朝鲜时,派水师提督丁汝昌到朝鲜,强迫朝鲜在条约内声明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

    光绪帝愤道:“李鸿章真糊涂,这么大的事怎么就不问问其他人的意见呢?真是擅作主张!”

    翁同龢道:“朝鲜迫于形势的压力,在条约之外另给美国大臣一个照会,声明自己是大清的藩属国,美朝签订的这个条约对朝鲜极为不利,条约订立后,朝鲜人心里都非常痛恨我们大清国,真是群起激愤,都认为我们大清国不足以信赖和依靠,想脱离大清束缚而争取独立的人越来越多。但当时控制朝鲜政权的国王及王后昏庸懦弱,专横无道。朝鲜大王的父亲大院君极为不满,便暗地里对民众进行扇动,此时,恰好碰朝鲜京城因为合并军营,造成士兵缺少粮饷,于是士兵发生暴乱,直奔长官府邸,大肆屠戳,此暴乱中日本花房公使差点被杀,日本商人和民众的财产也受到很大损失。此时呢,李中堂因母去世已回老家,代替李中

    堂处理事务的张树声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吴长庆率兵到朝鲜平定变乱。平定后,日本政府多次以保护日侨为名要求派兵到朝鲜,都被大清拒绝。这样,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

    光绪帝问道:“如果中日真开战,我大清能打胜吗?”

    翁同龢道:“近年来,我大清花费了那么多银子学西洋,购舰廷,建海军,应该胜算日本。”

    光绪帝道:“袁世凯在朝鲜,对于那里的情况可能很清楚,师傅一并问问。”

    翁同龢行礼道:“臣一定办好这件事,请圣上放心。”

    正是帝王牢记父遗言,一代枭雄始出来。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