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冲天录
字体: 16 + -

第2章 幽谷母子 2 寻隐者不遇

    2 寻隐者不遇

    紫衣少女乃是大侠郭靖和女侠黄蓉的二女儿,人称“小东邪”的郭襄,她口中呼唤的老顽童,就是第三次华山论剑评出的新五绝之首的“中顽童”周伯通。(本书前面的故事详见金庸巨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此不多赘述)。

    郭襄自从在华山和杨过分手后,数年来始终没有对方的消息,心中好生思念,便找了个由头,以一驴一剑为伴,只身漫游,只盼着能再见杨过一面。哪知踏遍了大半中原,硬是没有半点消息,当真好生失落。这日来到晋陕交界的黄河岸边,想起在风陵渡初识杨过的情景,心中既感甜蜜更觉惆怅,于是渡过黄河,当晚便宿在风陵渡的安渡老店。她满心只盼上苍垂怜,让她能再见道那朝思暮想的人儿,就算不能如愿,似那雪夜一般,听听人们叙说神雕侠的事迹,却也能慰藉芳心了。然而这一晚虽依旧是一夜无眠,但却只闻黄河水呜咽,再无一人话神雕。后来想起老顽童周伯通就在距此数百里外隐居,知道他和杨、龙二人渊源极深,或许能有些消息,于是不等天亮,便起身上了路。这般不顾辛苦地行了两三日,越接近目的地,越是心慌不安。路上虽品尽诸般苦涩,却并没能让她萌生半分退意,迎风冒雨来到百花谷。

    此时茅屋中全无动静,不像有人的样子,但郭襄却隐隐觉得里面有人,距离茅屋越近,这种感觉越强烈,等到了门前的时候,她已经断定屋里藏着人。敲了敲门,说道:“请问屋里有人吗?”这次她没有再呼唤老顽童,因为她感觉屋里的人不是沉不住气的老顽童,也不会是自己认识的任何人。她相信这种感觉,因为就是这种无法说清的感觉,在这几年里曾让自己在险恶的江湖里多次化险为夷。

    过了片刻,屋里有人说道:“这里没有你要找的人,你还是快些走吧。”虽然嗓音沙哑,但也能勉强分辨出是一个女子的声音,至于年龄却实在难以确定。

    郭襄如何听不出对方言词中的排斥之意?只是急于知道老顽童的下落,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这里以前的主人去了哪里,希望您能够赐告。”她虽然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杨过,但到底知道杨龙二人避居世外,必定安好,但老顽童突然离开了隐居多年的山谷,其中必有因由,实在让人牵挂。

    屋里人道:“两年前我来的时候谷里就没有人。”郭襄“哦”了一声,知道老顽童离开这里至少已经两年了。又听屋里人接着道:“东面大槐树下有一座坟,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人的。”

    郭襄心头一颤,道了声谢,快步向东寻了过去。

    她很容易的就找到了那座孤坟,但站在坟前却不知道该悼念谁,因为坟前空无一物,并没有墓碑一类的的东西。

    那日华山论剑之后,一灯大师忽生思念故国之情,由几个弟子陪同着回了大理,以其百岁之龄,恐怕今生难有重履中原之日了,所以墓主是一灯大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瑛姑倒是一直陪着老顽童,却不知二人回了百花谷没有,所以墓主是他们的可能性也只占了五成,折到个人身上也只是两成半罢了。再者,既然老顽童和屋里那个哑嗓人能找到百花谷,别人也应该找得到,说不定这里从前就有人居住,这坟墓在老顽童来此之前就有的。她实在不愿意相信这几位前辈就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么胡思乱想一番,无非是给自己宽心罢了,叹了口气,自语道:“唉,不管这里长眠的是谁,死者为大,我祭拜一下也合乎情理。”只是这里难觅香烛纸钱之类,只能是叩拜一番,默默祈祷死者往生极乐。

    祭拜完了,心中始终难以释怀,又想到瑛姑虽半世孤苦,但到了暮年却能和心爱的人朝夕相见,也算是苦尽甘来,就算如今死了,也比自己这般无望相思不知要强几百倍。她这么想,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地下埋着瑛姑的可能性要比老顽童大得多,想着以瑛姑的痴情,如果老顽童死了,她就算不结庐守墓,至少也会立碑纪念,哪能这般草草了事?这倒是像极了老顽童的行事风格。瑛姑虽然比老顽童的年纪小很多,却也年逾古稀,更因为数十年来居住在阴冷潮湿的地方,早就落下风湿顽疾,体格难以和老顽童相比。郭襄虽不讨厌瑛姑,但毕竟还是对老顽童的感情深一些,难免会厚此薄彼。也因为老顽童天真烂漫的性情,让人很难将他和死亡一事联系起来。

    她心中忽生感触,自语道:“不知道人死了以后会怎样,是不是如人们讲说的那样?传说冥界有条叫做忘川的河,河上有座奈何桥,桥上有一位孟婆婆,只要喝下一碗她亲手熬的汤,就将前尘往事都忘得干干净净,然后才能投胎转世。唉,喝了孟婆汤倒是少了这许多烦恼,可我还是不要去喝,想着不该去想的人固然烦恼,可忘记不愿忘记的人岂非更是悲哀?”她又哪里知道,许多年前,她朝思暮想的那个人就曾经说起过这个话题,只不过说话的对象却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女子。

    这几年,郭襄和父母前辈闲聊时,总会假作无意的把话题引到杨过身上,将其多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像珍珠一般串联在一起,珍藏在心底最私密处,稍一得暇便拂拭一番,不使其沾染尘埃。因为杨过曾经根据江淹《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两句创出了黯然销魂掌,她便爱屋及乌,将那篇辞赋抄录下来,每日里可以忘记吃饭,却不会忘记诵读这篇文字,最后自是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

    她游历中原,将自己所知杨过到过的或可能到的地方通通走了一遍,虽是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载着失望而回,但每当站在杨过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想象着当时的情景,猜想着心上人当时的心情,顿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份甜蜜实在难以言喻。虽每次梦醒后明白如此下去实在是有害无益,但却难以自拔。百花谷可以说是她最后的希望,却还是落了空。今后自己该怎么办?是彻底放弃,还是接着寻找?去哪里找?找到又该如何?这些平时一直逃避的问题此刻一起涌上心头,让她心烦意乱,茫然若失。

    冬季昼短夜长,并不会因为百花谷奇异的气候而有所改变。黄昏按时而至,暮色悄悄将山谷笼罩。看着那些归巢的倦鸟,郭襄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恨不得立时躺卧下去,就此长眠不起。

    拖着沉重的双腿,她再次回到茅屋前面,正想开口请求屋里的人留宿一晚,却听那个沙哑的声音冷冷说道:“怎么你还没走?”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口气。

    郭襄外号小东邪,自不是寻常柔弱的小女孩儿性情,若在平时,定会反唇相讥,说得对方哑口无言为止。只是此刻她身心俱疲,实在没有心情逞口舌之利,遂温言道:“前辈隐居于此,我这世俗之人冒昧打扰已是不该,实在不该再添麻烦。只不过天色已晚,谷外雨雪未止,除了这里,实在寻不到宿头。还请您行个方便,借宿一晚,明早即刻登程,去时定有酬谢。”那人沉吟片刻,说到:“你若执意留宿,我也不好阻拦。只是荒谷之中居食粗陋,你如忍得,住下也是无妨,我却不图你什么酬谢。不过我喜欢清静,过了今晚,明日不论天气如何,你都必须离去。”

    郭襄心灰意冷,本就不愿在此逗留,于是应道:“嗯,我明早就走也就是了。”屋里那人道:“我且信你,但你若违约,休怪我翻脸无情。”郭襄忍气道:“您尽管放心好了。”那人道:“西边那所茅屋内有床榻等家什,只是许久没人住,你打扫一下就能暂住,饮食却需自行料理。”郭襄道了声谢,自行走到西边的茅屋门前。

    西边茅屋门上没有锁头,只用一段藤条草草系住。她解开藤条,推门走进了这间充满着霉味的小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