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体: 16 + -

第99章 要变天了

    当张易之兄弟和武则天从长安回到洛阳的时候,洛阳已经变得十分寒冷。张易之兄弟以为自己的羽翼已经丰满,但是等待他们的,是张柬之等朝臣们的杀心。

    武则天也感觉到了朝臣们的异样,不过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在长安三年,她几乎掏空了自己的身体。

    武则天下旨张氏兄弟不得走出宫门,实际上是保护他们。

    张易之也感觉到了异样,他那天悄悄拉着张昌宗到了长生殿的一角,说:“兄弟,你整日陪武皇玩乐,对朝野之事知之不多。但我最近听说了,大臣们对我们兄弟两个可是恨不得食肉寝皮。”

    张昌宗说:“哥哥,那我们怎么办?不过朝臣现在,有一半是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有办法吧。”

    张易之说:“我们必须干掉有些人了。那个宋璟,当面叫我‘夫人’,张柬之叫我们为‘男娼’。他们在宫中奈何不了我们,现在就把跟我们的人都逮去杀了。七弟昌期的大门上,现在每晚都有人写‘看你横行到几时,’擦了又写。听说,洛阳街头常有骂我们兄弟的帖子,用语十分险恶,还编些歌唱着骂我们兄弟不得好死……”

    “哥,你说怎么办吧,我也忍受够了。”张昌宗没有什么主见,问张易之道。

    “六弟,要不我们真把那老太婆收拾了,扶持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只要计划周密,各方面都做周到了,也未必不成功。”

    张昌宗说:“关键是没人会服我们立的皇子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易之道:“我已经联系内史令杨再思,还在禁军里安排了一些人,以防不测。我仔细想了,此事应分几步走:我们可以先把武皇控制起来,不让她见朝臣。等我们在宫中埋伏好人,将朝臣们一个个召进宫来杀掉,还有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反对我们的人,我们统统杀掉。”

    “五哥,太平公主不杀,给我留着!这小娘子比武皇带劲,我喜欢。”张昌宗笑道。

    “好,到时候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都留给你。”张易之道。

    “我听五哥的,你需要我做什么,我马上照办。”张昌宗道。

    “你只需要哄好武皇,这样即可。”张易之上前耳语。

    张易之正和张昌宗耳语,太平公主凑巧要进宫见武则天,试探武皇的底线。

    太平公主刚好碰到张昌宗和张易之在长生殿外鬼鬼祟祟,立即叫他们过来。

    “给公主请安。”张昌宗回避不及,只有硬着头皮向太平公主弯腰,作了个揖行礼。

    “张昌宗,我问你,你们兄弟在嚼什么舌根?”太平公主一反往日对张昌宗亲昵的态度,严肃问道。

    “我们兄弟,没说什么……”张昌宗有点紧张,道。

    “本公主看你们心中有鬼,怎么,不敢说是吗?”太平公主杏眼圆睁,道。

    “我六弟心中不是有鬼,而是有公主。他刚才还跟我说,他当年伺候公主,可比伺候皇上要快活……要不,我们兄弟一起来伺候公主,保证你每晚……。”张易之知道张昌宗睡过太平公主母女,笑着打圆场道。

    “滚!谁希罕你们伺候?”太平公主听出了张易之的话里不怀好意,道:“你们还敢在这里烂舌头!我要去见母后!”

    “武皇病了,她有圣旨,任何人都不见!”张易之很强硬地拦住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见张易之那天很反常,没有多说什么,她径直走到武则天的寝宫。

    下过一场大雪后,武则天就冻感冒了,加上很久没有宠幸男人,太平公主见到武则天时,她已经苍老了很多。

    寒暄了几句后,太平公主出宫。

    以往,太平公主不论坐车、乘轿,还是骑马,总是慢慢悠悠,不慌不忙,一路潇洒流连,东瞧西望。

    那天,太平公主上了马车以后,感觉事情不对劲,吩咐车夫快马加鞭,她决心去见一个人。

    太平公主的马车,回到公主府后,很快又在御史中丞宋璟的府第门口停下。

    “不知公主驾到,有失远迎……”宋璟听说太平公主急急忙忙来访,忙命大开中门,亲自出门迎接。

    太平公主带了儿子薛崇简进了中堂,坐定后说道:“宋大人,只因事情紧急,尚请鉴谅。”

    宋璟一改往日的孤傲,说:“公主殿下驾临敝府,未能远迎,宋某甚是失礼,尚请公主恕罪。不知今日有何见教?”

    “这事,外人不大方便知道。”太平公主道:“去你的内屋。”

    宋璟见太平公主欲言又止,立刻屏退左右,带着他们母女去了自己的卧室。

    “宋大人,我今日登门,特送上一帖,请大人一观。”进了内屋,太平公主说罢,从袖子里取出一张纸,交给宋璟。

    宋璟看了,上面写着“清君侧”三个字,大吃一惊,也不知太平公主是何用意,说:“这些帖子也不知何人所为。想那张氏兄弟作恶多端,天人共愤,人人得而诛之。现在满街上贴这种传单,蛊惑人心,制造事端,也是犯法的事。待下官查问明白,按律将治罪。”

    太平公主摇摇头,忍不住说道:“宋大人,人人都知道你一生谨慎,按部就班,可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去转告张相,虽说太子已复位,但并不受信任。母皇年事已高,张氏兄弟整日陪伴左右,蒙蔽圣聪,这几年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勾当,引起天下共愤,故现在洛阳到处都有‘杀二张,清君侧’的帖子出现。你和张相不知?”

    宋璟装不下去了,说:“公主明见。这些字条其实是我们散布的。不过,我们现在也没有好的办法,诛杀二张,他们躲在皇宫里不出来,我们也没办法,只是为了争取民心。”

    太平公主说:“现在张氏兄弟把持皇宫,不让朝臣和母后见面。依我所见,与其让这些群龙无首的乌合之众在皇宫里胡闹,惹是生非,扰乱社稷,不如由朝臣们请出太子,带羽林军入宫,当着皇上的面,列出二张罪行,就此诛杀祸害,岂不简单,也免得惊动百姓,扰乱民心。”

    宋璟听心想这太平公主确非平庸之辈,竟与我们不谋而合。不过,对太平公主的话,尚不能轻易相信,便做出惊慌的样子,又从袖子里取出手绢擦了额头的汗珠,说:“此事实在突然,待卑职细细思量。”

    太平公主急了,说:“等你思量好了,你们的人头早没了。今天本公主进宫,就见到张氏兄弟鬼鬼祟祟的,他们第一个要杀的,估计就是你和张柬之。”

    “下官不是胆小,这办事总得依理依法。”宋璟说:“臣这就去和宰相张柬之等商议。”

    “理法?”太平公主听了,几乎笑出声来,说道:“宋大人,清君侧是你死我活,哪里容得你去跟他们讲理讲法?你们就说街头传闻二张欲造反不就行了?”

    宋璟听了,似乎有些开窍,道:“公主所言极是,如果有其事,谋反乃第一大罪,按律当斩……”

    太平公主想试探一下宋璟,说:“宋大人,今日事情紧急,本公主感觉不对劲,容不得什么法,什么律了。你觉得我的话对,你就听;觉得不对,你可以去奉宸府二张那里告我一状,待他们谋反成功后可以讨个封赏……”

    宋璟听罢,又气又急,申辩道:“公主殿下,你把宋璟看成什么人了?前不久张昌宗还带了礼物登门,我让他吃了闭门羹。我会跟张氏兄弟那种小人坑瀣一气吗?”

    “好了,宋大人,我相信你是忠于李唐的。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大唐的黎民百姓,也为了你宋大人的全家性命,本公主也算尽到一份心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太平公主说罢,大步走出客厅,就要离去。

    宋璟忙上前躬身挽留,说道:“请公主留步,听下官说完:宋璟为大唐的基业,为大唐的社稷安全,当万死不辞,只是此事,我们得从长计议,比如梁王武三思,还有相王那边,都需要人协调。”

    “他们我来说服。你和张相只管带太子进宫就行了。”太平公主听了回过头来,指着身后的儿子说:“你们有什么事,由犬子薛崇简与你们通消息,我马上去梁王府。”

    说完,太平公主快步出了大门,上车走了。

    “公主殿下慢走。”宋璟急忙吩咐备轿,连饭也没吃,就赶往宰相张柬之府上去了。

    太平公主来到了武三思的梁王府,因为武家掌握着禁卫军,要杀张氏兄弟,非得请武三思帮忙。

    武三思此时已经和太子李显结为亲家,他觉得太子李显是个平庸无能的人,如果女皇驾崩后他继位,自己和他结亲,依然可以高官厚禄。

    这几天,外面谣言纷纷,说张氏兄弟谋反。武三思正忧虑间,忽闻太平公主来访,好像久旱逢甘露,忙走出大门外接住。

    太平公主说事急,就让下人在门外等候片刻,只带儿子武崇行进府。

    因是老交情,兔了许多客套。太平公主直接进入武三思的内房,茶都不及喝,刚坐下便把二张的动静对武三思作了分析,要他去与太子李显、丞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文武大臣处取得联络,抢在二张前动手。

    太平公主说:“根据我的了解,张昌宗乃无能之辈,不足为虑。只有那个张易之,诡计多端。他们日夜守候在母皇身边,现在见母后病重,害怕失去靠山,狗急要跳墙。如果仅仅二张,也不足虑,可虑的是,现在他们也有一些势力,禁军中也有一些人也和他们结成死党……”

    太平公主一席话,说得武三思不住点头,忙说:“我武三思愿听公主驱使,即刻与张柬之沟通。”

    “好,事不宜迟,你就抓紧去办。我马上去相王府。我这边如果有什么事,我会派武崇行与你通消息。”说完,太平公主指着身后的英俊少年道:“你记住,与武表叔的联系就交给你了。”

    “孩儿遵命,母亲放心。”武崇行站得毕挺地说。

    就在太平公主紧锣密鼓联系各方势力时,武则天躺在龙床上,越发病重,迷迷糊糊中想起了她的那些男人们,从太宗、高宗,想到冯小宝、沈御医……就在张昌宗兄弟这里卡住了,留下了人生的无尽遗憾。她的一生,多么辉煌,但是终究难逃一死,这就是生命的无奈,人的局限也就是如此。天下苍生,只有死亡是平等的。

    张易之为了防不测,结纳了不少羽林军将帅和部分大臣,其他外人不得入内。

    一连三天,朝堂无主,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上奏道:“太子、相王仁孝,可侍汤药,不必让异姓出入宫中。”

    病中的武则天对此置之不理,朝臣们的奏书一去不复返,武周的朝中显现出一派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宰相张柬之等人也难见女皇,他们决定接受太平公主的建议:“清君侧。”

    此时,袁嘉升已经接管了皇宫的禁军。见时机已经成熟了,袁嘉升便同意群臣诛杀张氏兄弟。

    张柬之说:“可令桓彦范、敬晖两人担任左右羽林将军,代替被武皇免职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左羽林将军李兴宗。”

    “他们可靠吗?”袁嘉升问道。

    “绝对可靠。”张柬之说:“太子在北门起居。桓彦范、敬晖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密陈政变计划,由太子率军进宫。”

    “这样确实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袁嘉升说。

    张柬之又说:“早年我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今日我便也推荐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他为人机警,能办大事。”

    袁嘉升说:“可以,就让杨元琰带羽林军去斩杀张易之的哥哥张昌期,张同休吧,斩草除根。然后,我们将张家兄弟的脑袋挂到洛阳的天津桥,告诉百姓变天了。”

    “这样甚好!”张柬之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