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体: 16 + -

第98章 武则天的心思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天下,也不可能有两姓王。

    太平公主极力撮合武三思和太子李显结成亲家,武则天是支持的。她一直希望武家和李家能和好如初,不然,一旦她死了,两家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掌权争斗。

    一旦女皇驾崩,武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争斗会演变到什么地步,没有人能预料。

    武则天越来越衰老,她只想安度晚年,和控鹤府那帮美少年们度过余生。偶尔有时间,去佛堂吃斋念佛。

    当《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完成之日,武则天赐银青光禄大夫张昌宗为邺国公。

    但是朝臣们,对张易之兄弟编撰的东西嗤之以鼻,对张昌宗的国公爵位为之侧目。

    自从皇太孙李重润、继魏王武延基和永泰郡主死后,张氏兄弟彻底得罪了太子,便大力笼络文士,编撰《三教珠英》丛书。

    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等人,都投靠了张氏兄弟门下,朝臣中,负有才名的殿中侍御史郑偣、冉祖雍、光禄丞宋之逊等青年官员,也攀附张易之兄弟。

    张昌宗和上官婉儿一起协助女皇武则天处理事务,势力也越发庞大。夏宫侍郎韦承庆、凤阁侍郎崔神庆、侍御史房融,也都成了张氏兄弟的党羽。

    张氏兄弟的政治集团日益膨胀,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掌握军权。

    禁军在武家手里,朝臣也支持李家,张昌宗思考良久,建议女皇去长安,这样,远离朝臣和太子,他们兄弟就可以在长安掌控局势。

    “陛下,您已经好些年没回长安去了,咱们是不是一起去住一段时间?带一些我们想带的人过去,这样,您的耳根也清净一些。”那天,张昌宗建议武则天说。

    “这倒是个好主意。”武则天想起了长安,昔日大唐的皇都,但武周皇朝以洛阳为都京,长安为西都,偶然临幸一下,也还是不错的,可以去长安住一年半载。

    “现在准备,明年春天去,后年就可以回洛阳。”张昌宗兴奋地说

    武则天说:“你们去准备吧,我也想长安了。”

    长安对于女皇武则天来说,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每一轮明月,都满载大唐的千古情殇。

    年近八十岁的武则天,年已古稀,却精于保养之道,打扮极为巧妙,外人不觉其衰老,像是不到六十的女人。

    她的精力也很旺盛,继薛怀义、沈南谬之后,又召幸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就这样,还尚嫌不足,又广选美少年,人内供奉,创设控鹤府,设立了监、丞、主簿等官,择学士才人,作为陪选。

    如今的大唐,天下还算太平,除视朝听政外,武则天就喜欢与这班供奉官饮酒、博戏为乐。

    去长安,她就可以尽情享受晚年,那里有华清池的温泉。

    武则天已经明显感觉洛阳的朝臣对她的不满,一种来日不多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武则天决定去长安住一段时间,她想在晚年保持自己的一点女人本性。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是武则天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名字就叫《如意娘》,那时,她的内心洋溢着情意缠绵,柔情若水,和唐太宗父子调情,游刃有余。

    武则天对洛阳厌倦了,对这里的权力斗争有了一种滑稽的感觉。

    这里完全压抑了武则天的女人本性。

    武则天心想,自己还会有什么女人本性?

    从进宫那天起,武则天便不再是女人,她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挣扎。

    她见到的,她听到的,都是背叛、死亡和杀戮。

    大唐盛世背后,都是背叛、死亡和杀戮。

    唐太宗李世民,世人称颂的明君,但是他仁义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启了大唐权斗的血雨腥风:逼父让位、自立为帝,是为不孝,杀兄诛弟、以夺嫡位,是为不仁,夺子之妻、立为后妃,是为不伦!

    身在大唐的皇宫,哪有什么人伦和亲情,她最终学着太宗一步步向前走,废黜天子,把大唐天下改国号为武周,成为一代女皇。

    但是,为了这女皇的宝座,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即位为皇帝,距离她第一次进宫当才人,已经过去五十二年,距离她从感业寺二度回宫,也已经有三十八年。

    人生,有几个五十二年?三十八年?

    武则天想起了山西吕梁市文水的那个村子。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五十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

    那块土地上,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到处都是她们武家的痕迹,记忆中那是她的故土。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她影响了武则天的信仰。武则天想起父母,他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很模糊了。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随着父亲居住过很多地方,那段少女的时光,是快乐的,天真无邪。

    可惜,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贞观九年就逝世了,那一年武则天才十二岁,家境中落,她一下子仿佛长大了。接着,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武则天便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一直到十四岁受召入宫。

    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

    武则天没想到,自己这一去,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

    刚入宫的武则天,她也做着母仪天下的美梦,想让自己的母亲和家族复兴。但这个梦,破碎得特别快。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和他共患难的长孙皇后:隋朝名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她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母仪天下后,她还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即便她去世了,李世民也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武则天没有任何机会。

    武则天知道,一旦入宫,她的生活,就注定了要在权力的刀尖上跳舞。一不小心,她就会永劫不复。武则天在书中早已看到,宫中会有无数天生丽质的宫女和妃嫔,受不到皇帝的关注,在寂寞和孤独中衰老,悄无声息地死去,像一片枯黄的落叶一样入土腐烂。她当然不想要那样的生活,她想要成为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宫内美丽的妃嫔无数。李世民的妃子一大堆,什么韦贵妃,杨贵妃,燕德妃,郑贤妃一大堆,她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才人,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太宗也虽然英雄一生,毕竟年事已高,没有跟她有儿女。

    十二年呀,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眼睁睁看着自己青春的花儿凋谢!难道就这样了却残生吗?不能这样,绝不!在无数个红烛高照,夜不能寐的晚上,武则天给自己打气,绝不向命运低头。这时,进宫服侍病重的李世民的太子李治入了她的视线。

    皇帝的妃嫔私自勾搭太子,这罪名,按祖制足够把武则天的人头砍掉一百次了。尽管这样,武则天还是决定冒一次险,因为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死了,比在皇宫里等着老死要强。

    想来想去,武则天决定冒一次险,趁着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勾搭太子李治。但是,太子会为一个主动的才人心动吗?会把自己看作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吗?武则天心里也很忐忑。但一见到太子李治,她就感觉到自己和他注定要发生什么。

    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武则天。她历尽艰辛,登上帝位,终于可以君临天下!

    为登上女皇的宝座,武则天狠心铲除了所有反对的声音。最后走到了尽头,在万人之上做了皇帝,她得到了什么?

    武则天想起的这个问题,十年前,她就问过狄仁杰。

    一向睿智的狄仁杰,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最终狄仁杰说:“陛下,您得到了天下!”

    “天下?”武则天感觉有点可笑,为了这天下,唯有吞噬亲情和人性,才在这个充满血腥的皇权斗争中生存。

    为了这天下,她丧失了骨肉亲情,没有了儿女情长。

    武则天最终对狄仁杰说:“朕没有得到天下,朕得到的是敌人,朕的儿子成了我的敌人,朕的兄弟姐妹成了我的敌人,朕过去的朋友成了我的敌人,朕不得不把他们从我的视线中一一清除出去,朕现在是一无所有。朋友、爱人、孩子,以及最初的善良,都灰飞烟灭了。”

    武则天想起这些来,心里隐隐作痛,当她年老的时候,她只想要一份安宁,让李氏家族及武氏家族和平共处。然后,她去长安享乐。

    武则天和张易之兄弟等人去了长安,张柬之等人在洛阳有了密谋的机会。

    在密室里,宋璟捶足顿胸,仰天长叹,说:“恨不能砍掉张氏兄弟的头颅,这下他们跑了,徒留此遗憾!”

    袁嘉升安慰宋璟道:“杀张氏兄弟,肯定有机会的,只是时机未到。”

    宋璟问道:“狄大人,此话怎讲?”

    袁嘉升说:“张氏兄弟虽然跑到了长安,但是他们还会回来的!我们做好应对准备,一定能诛杀二贼!”

    张柬之点头,道:“狄大人说得对,诛杀张氏兄弟,一定有机会。不过,我们只有强行诛杀之。”

    此时,朝臣已经完全不能容忍张氏兄弟对武皇所造成的影响,还把武皇骗去了长安,更担心张氏兄弟的行为会遗祸宫廷、危及太子李显继位。

    姚崇站起身,道:“张氏兄弟必须要诛杀,只要张氏兄弟在武皇身边一天,太子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袁嘉升道:“武皇只要还能说话,她肯定是不会批准我们杀张氏兄弟的。”

    张柬之道:“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宰除张氏兄弟,迫使武皇还政于太子。”

    “啊?我们还要逼迫武皇还政太子,这可是谋逆的大罪。”鸾台侍郎崔玄暐大吃一惊。

    张柬之这个提议很大胆,让在场的大臣们惊讶不已,这等同于谋反,武周因复唐被杀的大臣数不胜数,不过袁嘉升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毕竟张柬之也八十多岁了。

    鸾台侍郎崔玄暐和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中年大臣,则表示这种事不能轻易去做,不仅不能做,而且谈都不能谈,清君侧杀张氏兄弟倒是可以的。

    张柬之问袁嘉升,道:“武皇现在最信任的,就是狄大人,你怎么看这事?”

    袁嘉升知道,张柬之是在试探自己的态度,他想了想,说:“除非武皇病重,否则杀张氏兄弟这事断难成。现在禁军一大半是掌握在武氏子弟手里,他们都听武皇的。”

    张柬之说:“我已联系了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他们也都同意匡扶李唐。”

    袁嘉升点点头,说:“但是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只是负责外城禁军,内城还是进不去。”

    张柬之说:“还有一人,可为内应。”

    袁嘉升道:“相王?”

    张柬之道:“有他相助,此事必然能成。”

    袁嘉升突然觉得,自己确实小看了这个相王,他在武则天时期最残酷的皇室倾轧中安然无恙,在人世间至高的权力诱惑面前主动放弃太子之位,能保持充分的理智,他确实不简单,不能把他看成是一个傀儡,也许他的背后,藏着一股隐秘的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