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弊一时以利万世
“因此,我们可以在冀州各大耕田集中分布的地区设立屯田,广置流民、百姓,将土地、种子、农具、耕牛借与他们耕种,凡所得收成,什么都没有的流民一半自留,一半上缴军用。有一定农具耕牛、只租借土地的百姓则官私民六。中间不准许任何人插手过问。
如此一来,百姓可以得以生存,甚至能够储备灾年的救命粮食。军中粮草供给也能够确保充沛,不至有缺粮之忧。
而今还只是粮食,日后各种桑麻农物,乃至牧养六畜,都可以依照此法,由官府出资,集中百姓统一劳作。”
袁谭将屯田之策大致地介绍一番,命令侍从将简册分发给诸位文臣,说道:“这上面是具体的政策条例和施行办法,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细细翻阅着手中的简册,一向心系百姓的辛评心不在焉地翻看了一番,便站了起来躬着身子说道:
“少将军,请少将军先恕罪。依下官愚见,如此抽成是不是…”
辛评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咬牙说道:“是不是有些过苛了?朝廷从未征收过如此高税,这…”
袁谭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先生不必如此,有什么话直言无妨。我父已有明言,今后凡是我冀州施行法令、政策、条规,无论是谁提出、倡议的,在正式出台之前都会召集相关官员磋商议论。
在此期间,但凡有不同意见者,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的都可以提出,我父绝不会因此怪罪,臣僚也不得以此攻讦。
这样一来是群策群力,免于疏漏。二来也好让有关的官员能够充分地理解我们的政策,便于实施。此事很快便会以正式公文下达至州府上下的。”
“大善!”逢纪击节一赞,向着袁绍拱手笑道:“主公此举,可保忠节智谋之士心无隔碍,言路畅通无阻,实为善政!”
袁绍以捋胡须,与袁谭对视一眼,高深莫测地一笑。堂下众人都觉得今后冀州官场气象应该能够焕然一新了。
袁谭又转向有些辛评,和声道:“先生不必担心,如此抽成虽然看似苛刻,其实里面包含了一应人头税、田赋和真正占大头的地租等税赋,而且屯民是不需要服劳役的。
大人且看我手中这份简册,上面有以百亩地为例,前后两种政策百姓与朝廷所得的收成对比。事实上砍掉真正苛重的地租等中间关节,再免去劳役等耽误农事的徭役,无论是征收上来的粮草还是百姓真正落到手的收cd有大幅度提升。”
辛评告了声罪,接过侍从递过来的竹简细细翻看,然后默默点头,想了想又皱着眉头道:
“朝廷税收之所以败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天下田地分布太广,又兼土地贫沃不匀。而今以军管屯田,统一按照规定数目给百姓租借土地,可土地又贫瘠、肥沃之分啊。
统一收晒之下,固然一切都在官府掌控之下,没有人能够私藏粮食,可是租借到不同土地的百姓的收成多少是不一样的啊!”
一旁出身底层的刘备暗自摇了摇头,开口说道:“辛大人心怀百姓,确实令人钦佩。只是而今生逢乱世,此条令已然是官民各得其所的最好办法了,难道还有必要吹毛求疵吗?
先生要知道,要是没有此法,不仅大军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那些土里刨食的黎庶们每年更是不知要饿死多少!
而今屯田之策如果能够实行,民可借以得生,军可借以储粮。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袁谭心中暗叹一声,此举也确实是无奈之策,屯田对于国家、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个绝好的政策,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可就没那么好了。
可这也实在是没办法啊,想要建立盛世,注定是要牺牲当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利益的,这不是什么卑劣的政治借口,而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当然了,这也是和盛世比,正如刘备所言,若是屯田之策能够好好施行,那么受益的不光是朝廷,更是百姓们。最起码他们不会受离乱之苦,更不会被冻死、饿死。
对于汉末乱世,甚至哪怕是和平时期的底层百姓来讲,屯田之策,就是实打实的救命之策。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便是所谓盛世,都依旧有饿死、冻死的百姓。
哪怕是历史上那些货真价实的王朝“盛世”,也只不过是相对而言。更别提提什么“康乾盛世”这种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水货了。
辛评被刘备一番话说得一楞,随即以手拍额,哎呀一声,连忙向着袁绍、袁谭行礼,惭愧地说道:“评一时糊涂,出言无理,还望主公、少将军见谅!”
又转向刘备拱手,诚恳地说道:“多谢刘将军指点,评一时书生之见,确是让先生见笑了。”
刘备连连摆手,口称“不敢”,袁谭笑道:“无妨,先生也是一心为百姓考虑啊。此法…”
袁谭话没说话,就被外面侍从的唱喏声打断,众人回头望去,只见一人推门而入,正是当初带头投靠袁绍、而今冀州炙手可热的头号红人朱汉朱大人。
却见朱汉头戴冠冕,穿着黑色官服,弯着腰趋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着袁绍施展礼节,口中高呼道:“见过主公!属下来迟,还请主公责罚!”
袁绍望了他一眼,淡然道:“无妨,本来也没有要求早到,你也不算来迟,起来吧。”
“是!”朱汉依旧恭恭敬敬地回道,站起身来打量着堂上安坐的众人,笑道:“诸位大人倒是勤快,让我这个堂堂别驾颇为赧然啊。”
郭图见他这幅自得的样子心中暗骂,你个白痴,还在这“堂堂别驾”呢。
而今冀州高层齐聚政事堂,你还没到的情况下主公和少将军就和众人商议开了,一点没有派人催你的意思,这明显是有意无意把你打压出决策层了,你还在这儿“堂堂别驾”,你个蠢货!
(本章完)
如此一来,百姓可以得以生存,甚至能够储备灾年的救命粮食。军中粮草供给也能够确保充沛,不至有缺粮之忧。
而今还只是粮食,日后各种桑麻农物,乃至牧养六畜,都可以依照此法,由官府出资,集中百姓统一劳作。”
袁谭将屯田之策大致地介绍一番,命令侍从将简册分发给诸位文臣,说道:“这上面是具体的政策条例和施行办法,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细细翻阅着手中的简册,一向心系百姓的辛评心不在焉地翻看了一番,便站了起来躬着身子说道:
“少将军,请少将军先恕罪。依下官愚见,如此抽成是不是…”
辛评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咬牙说道:“是不是有些过苛了?朝廷从未征收过如此高税,这…”
袁谭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先生不必如此,有什么话直言无妨。我父已有明言,今后凡是我冀州施行法令、政策、条规,无论是谁提出、倡议的,在正式出台之前都会召集相关官员磋商议论。
在此期间,但凡有不同意见者,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的都可以提出,我父绝不会因此怪罪,臣僚也不得以此攻讦。
这样一来是群策群力,免于疏漏。二来也好让有关的官员能够充分地理解我们的政策,便于实施。此事很快便会以正式公文下达至州府上下的。”
“大善!”逢纪击节一赞,向着袁绍拱手笑道:“主公此举,可保忠节智谋之士心无隔碍,言路畅通无阻,实为善政!”
袁绍以捋胡须,与袁谭对视一眼,高深莫测地一笑。堂下众人都觉得今后冀州官场气象应该能够焕然一新了。
袁谭又转向有些辛评,和声道:“先生不必担心,如此抽成虽然看似苛刻,其实里面包含了一应人头税、田赋和真正占大头的地租等税赋,而且屯民是不需要服劳役的。
大人且看我手中这份简册,上面有以百亩地为例,前后两种政策百姓与朝廷所得的收成对比。事实上砍掉真正苛重的地租等中间关节,再免去劳役等耽误农事的徭役,无论是征收上来的粮草还是百姓真正落到手的收cd有大幅度提升。”
辛评告了声罪,接过侍从递过来的竹简细细翻看,然后默默点头,想了想又皱着眉头道:
“朝廷税收之所以败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天下田地分布太广,又兼土地贫沃不匀。而今以军管屯田,统一按照规定数目给百姓租借土地,可土地又贫瘠、肥沃之分啊。
统一收晒之下,固然一切都在官府掌控之下,没有人能够私藏粮食,可是租借到不同土地的百姓的收成多少是不一样的啊!”
一旁出身底层的刘备暗自摇了摇头,开口说道:“辛大人心怀百姓,确实令人钦佩。只是而今生逢乱世,此条令已然是官民各得其所的最好办法了,难道还有必要吹毛求疵吗?
先生要知道,要是没有此法,不仅大军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那些土里刨食的黎庶们每年更是不知要饿死多少!
而今屯田之策如果能够实行,民可借以得生,军可借以储粮。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袁谭心中暗叹一声,此举也确实是无奈之策,屯田对于国家、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个绝好的政策,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可就没那么好了。
可这也实在是没办法啊,想要建立盛世,注定是要牺牲当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利益的,这不是什么卑劣的政治借口,而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当然了,这也是和盛世比,正如刘备所言,若是屯田之策能够好好施行,那么受益的不光是朝廷,更是百姓们。最起码他们不会受离乱之苦,更不会被冻死、饿死。
对于汉末乱世,甚至哪怕是和平时期的底层百姓来讲,屯田之策,就是实打实的救命之策。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便是所谓盛世,都依旧有饿死、冻死的百姓。
哪怕是历史上那些货真价实的王朝“盛世”,也只不过是相对而言。更别提提什么“康乾盛世”这种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水货了。
辛评被刘备一番话说得一楞,随即以手拍额,哎呀一声,连忙向着袁绍、袁谭行礼,惭愧地说道:“评一时糊涂,出言无理,还望主公、少将军见谅!”
又转向刘备拱手,诚恳地说道:“多谢刘将军指点,评一时书生之见,确是让先生见笑了。”
刘备连连摆手,口称“不敢”,袁谭笑道:“无妨,先生也是一心为百姓考虑啊。此法…”
袁谭话没说话,就被外面侍从的唱喏声打断,众人回头望去,只见一人推门而入,正是当初带头投靠袁绍、而今冀州炙手可热的头号红人朱汉朱大人。
却见朱汉头戴冠冕,穿着黑色官服,弯着腰趋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着袁绍施展礼节,口中高呼道:“见过主公!属下来迟,还请主公责罚!”
袁绍望了他一眼,淡然道:“无妨,本来也没有要求早到,你也不算来迟,起来吧。”
“是!”朱汉依旧恭恭敬敬地回道,站起身来打量着堂上安坐的众人,笑道:“诸位大人倒是勤快,让我这个堂堂别驾颇为赧然啊。”
郭图见他这幅自得的样子心中暗骂,你个白痴,还在这“堂堂别驾”呢。
而今冀州高层齐聚政事堂,你还没到的情况下主公和少将军就和众人商议开了,一点没有派人催你的意思,这明显是有意无意把你打压出决策层了,你还在这儿“堂堂别驾”,你个蠢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