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医生
字体: 16 + -

比比谁无耻

我上中学那时候按理说应该是一个很傻的年龄,恐怕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我们都喜欢听范晓萱的“儿歌”,喜欢看琼瑶阿姨的小说,喜欢去电影院一起跟着李连杰揪心起伏——起先我还不知道那样很傻,“很傻”这个结论,是我长大以后由别人来告诉我的。

需要说明的是,那些告诉我诸如看琼瑶、听范晓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的人,通常年龄都会比我大,或者会努力地要比我成熟。我曾经在无数场合不下百次地听到有人在对“琼瑶们”高谈阔论,而他们在谈论的同时都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港台流行文化的鄙视和厌恶,我不清楚这是否能代表他们的素质和审美要比较高,但我估计在那些言必杀的家伙们之中,从来没有读过琼瑶小说的比例似乎约等于零。

总而言之,我在透露出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同时,得到的无一不是“你丫真俗”,若是赶上有涵养的,通常便会含蓄地暗示我:“那样很不好”。从他们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目光中,我发现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我的综合素质很低下,甚至已经低下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纵使那些好心人们惊讶地发现了错误,也失去了挽救我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在电影这个圈子中,我也发现了同样的共同之处。经常能涉及到其中的媒体朋友告诉我一个规律,对于国内的某些导演,只要是一般人嘴巴里说出来的影片,他们决不认同,反过来说,只要是一般人抵制的东西,他们必定说好。这个意思就是说,大师和老百姓的观点是不能一样的——如果双方达成一致的话,那大师还叫大师吗?

坦白说,尽管很不喜欢,但我还是可以能够理解他们。天可怜见,大师(或者是准备成为大师的)是需要维护和构造自己的形象,从而才可以与一般人相区别。就象贾樟柯有一次说到,他在三联书店等人时,忽然见到几个貌似大师的导演,除了大家一个也不认识这一点,其余的所有特征都与大师相符合——他们管张艺谋叫“谋子”,管陈凯歌叫“小陈”,声势甚是唬人,说道“那些小导演(指谋子、小陈之流)之所以不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太大的苦难。”

话套从头,尽管我很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我听了这些话,觉得还是很不舒服。我想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如何表彰自己,这都可以叫人接受,大不了只是容易被别人认为爱显摆,这也没什么,个人的性格因素,也完全可以说的过去,但在表彰自己的同时总是忘不了挤对别人,甚至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的神坛建造在那些被自己一棍子打死的人的身上,就有点无耻的意思了。

在此,我还注意的是,那些喜欢挖苦和压制别人的家伙们,总喜欢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较,比如,张艺谋是吃大米白面长大的,而大师们应该是吃糠咽菜成熟的;这个逻辑如果成立,那我简直都要在梦中笑醒了,因为我比诸多大腕儿都牛逼啊——我可以和世界冠军刘翔比电子游戏,可以与武侠巨匠金庸比赛跑,还可以跟功夫明星成龙比写小说……哇哇,我都是第一啊。

但好象事情并不是这样,事实上,就算没有那些“苦心智、劳筋骨、饿体肤”之类的经历,似乎大家也完全能做,能做好许多事情,成功不一定与苦难划等号,纵使那些丁点儿苦难没受就被骂得狗血淋头的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好象干出的成就也不比那些老是觉得“他的素质没我强”的家伙们差。

印象中有一篇叫做《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的文章,里面想说明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千万不要和70年代的人交朋友,原因是他们的毛病太多。”我出生在伟大的1979年,因为不得不和70年代挂了上关系,所以对其至今耿耿于怀,不能原谅;现在想起来,也挺无聊。但话说回来,不管再怎么无聊,也比无耻要好,至少听起来没有那么难听。

实际上,穿长袍马褂的指责穿中山装的,穿中山装的指责穿西服的,穿西服的指责穿牛仔裤的,穿牛仔裤的指责染了头发的,这都是文人相轻、一脉相承,实在正常不过。不过请喜欢指责别人的人最好反观一下自己,耶稣说:不要去挑你邻居眼中的刺,而忘了自己眼睛里的梁木。

说来说去,我似乎也慢慢套进了自己设的圈子,好象也说了许多别人的坏话,这很不好,很不厚道——但琢磨半天,就算说了,我也还没有人家无耻。

唉,真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