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字体: 16 + -

第37节:第五章 "自我"的发现(2)

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

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

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人忘掉他经历过的某些事情,有意地把它们逐出头脑……我们不断地致力于这样的自我欺骗。

"《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

《尼采全集》第3卷,第33页。

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识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空虚,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维持虚假的充实。

尼采认为,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人的自信必须靠自己去争得:"凡他们所做的善事、能事、伟大的事,一开始都是反对居于他们内心的怀疑者的论据,用来劝说和开导这怀疑者,而为此几乎需要天才了。

这是伟大的自我不满者。

"《快乐的科学》第284节。

《尼采全集》第5卷,第216页。

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认识"自我"难,实现"自我"更难,而实现的困难又加重了认识的困难。

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一个人一旦认识了"自我",就要对这"自我"负起责任,也就是实现这"自我",而这必然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自我"并非少数优选者的所有物,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都有着形成独特个性的机会。

尼采诚然有贵族主义的倾向,但是他并不主张人性天生不平等。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第1节。

《尼采全集》第1卷,第388页。

区别在于,有些人(例如艺术家)强烈地意识到这个独特的"自我",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这个独特的"自我";而许多人的"自我"却是一种终未实现的可能性,埋没在非本质的存在之中了。

"每个人都有他的良辰吉日,那时候他发现了他的高级自我",但"有些人逃避他们的高级自我,因为这高级自我是苛求的"。

《人性的,太人性的》。

《尼采全集》第2卷,第400页。

无条件地服从外来意志,例如宗教和国家,放弃自己的意志和责任,这是一种最轻松的处世方式。

拒绝一种愿望总比调节一种愿望容易,放弃个性总比发展个性容易。

参看《人性的,太人性的》: 《宗教生活》。

尼采一再指出,懒惰和怯懦是妨碍人们实现"自我"的大敌。

"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在人世上的机会只有一回;而且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机缘,把他像现在这个异常奇妙复杂的统一体那样重新凑合一次了。

他知道这一点,然而总把它隐藏着,仿佛受着良心责备而要隐藏他的隐私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害怕邻人,他的邻人要求他遵守习俗的道德,同时也把自己包藏在习俗的道德里。

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强迫他害怕邻人,定要他与众人取一致的思想行为,而不去寻求他自己的快乐呢?"少数人是因为怯懦,多数人是因为懒惰。

"许多人的懒惰比怯懦更甚。

他们的最大恐惧在于,如果他们采取毫不妥协的正直和言语行为的坦白,他们就要担当不便和重负。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第1节。

《尼采全集》第1卷,第387页。

事情是够奇怪的,人人都有一个"自我",可是人人都不愿别人表现出他们的"自我",为此宁愿也牺牲掉自己的"自我"。

尼采在这里揭示了习惯势力的社会心理机制。

在社会中,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竞争,他人的创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创造,他人的优胜刺激着自己也要争优胜。

于是,为了自己能偷懒,就嫉恨别人的优秀,宁愿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

走阻力最小路线的懒惰心理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惰性,成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

"如果我们采取断然措施,走上所谓'自己的路',就会有一种秘密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平时和我们相来往相友好的人们对我们都有了一种成见,这时感觉受侮辱了。

他们中间最好的,将留心着,等待我们重新走上'正路',这'正路'是他所熟悉的。

"《朝霞》第484节。

《尼采全集》第4卷,第322页。

总之,非要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才算一个"好社会",即人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社会。

敢于"走自己的路"的人,难免要受诽谤和孤立了。

这时他不但要付出最大的艰辛,而且要遭受最多的屈辱。

有几人能"让人家去说"而仍然不改初衷呢?怯懦实在是懒惰的副产品,首先有多数人的懒惰而不求个人的独特,这多数的力量形成一条防止个人求优异的警戒线,然后才有了人言可畏的怯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