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李白
字体: 16 + -

第1章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前言

    笔者通过神魔仙侠的方式,巧妙的贯穿了李太白的传奇人生和不朽诗作。虽然玄幻夸大,但一切本着有理有据的原则加以杜撰。正如金庸老先生描写神雕侠飞石打死大汗蒙哥一样,查询历史,谁又敢担保当年死守襄阳和钓鱼城的数十万将士当中肯定没有一个人姓杨名过呢,恐怕没人做这个保证。笔者斗胆以太白名句杜撰出神魔小说里的典故传奇同时穿插了真实的历史故事,若能在有生之年让这个浮躁社会中的孩子们都记住十句八句“青莲居士”的不朽名篇,则吾愿足矣。

    同时笔者郑重承诺,此小说句句原创,没有抄袭模仿过别人任何网络小说的一句话,哪位读者发现本人抄袭,笔者愿负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四万八千年前。

    “姜尚,我申公豹再不济也混了个北海分水将军之职,可你姜太公百年之后恐怕就尽归尘土了吧,哈哈哈”。

    姜子牙默不做声,似乎他并不想理会这个爱搬弄是非的师弟。

    此时姜太公身后一个眼睛向外突出的灰衣小道童显然气不过,拉了拉老师姜子牙的衣角“师父师父,这把椅子。。。”说着指了指神台正中央的一把玲珑金座。

    子牙不慌不忙,捻了捻胲下的银髯,微笑说道:“这把椅子有人做了。。。。”。

    说时迟那是快,只见子牙身后另一个头挽双抓髻的黄衣小道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身一屁股座到了那把玲珑金椅之上。

    “师弟,你怎可。。。。”凸眼道童蚕丛大喊。

    顷刻间,但见霞光万道,瑞彩千条,九重天外天同时奏响悦耳动听的编钟之声,正是钟鼓乐之、琴瑟和之。封神大典宣告结束。

    这个小道童就是排在凸眼道童蚕丛身后的子牙二徒弟张友人,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阐截两教封神大战之后,两败俱伤。“一地落英飞,约取风来扫”,结果被“西方二圣”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两个人大得渔人之利。通天教主门下的五百门徒,被“人种袋”收走,化做西方教下的五百罗汉,慈航道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和普贤真人在“万仙大阵”中身负重伤,幸得接引道人搭救,才有幸保住了“三花聚顶”,得以真元不灭,四人感其恩,决定投入释门,不再理会中土的神魔之争。

    那接引道人正是日后的大乘佛法释迦牟尼如来佛祖的前世。

    慈航道人入释门后就成了观照世间众生痛苦,称念名号悲苦之声的观世音菩萨。文殊广法天尊和普贤真人则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通天教主的青狮、白象、金毛吼被如来赐与三人成了坐骑。

    哪里知道如来佛祖心中其实另有打算,他正在谋划一盘亘古绝世的大棋局,这个盖世奇谋就是一举荡平“仙、儒、道”三教,一统九重天,其宏伟蓝图的首要目标就是“佛法东扩”。

    其后副教主准提道人由于不满师兄所作所为,一气之下远走“南瞻部洲”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洋南岸之澳洲大陆,他化名菩提祖师,另立门户,后来更收了个名震寰宇的大徒弟,来反对当年巧夺金座的张友人,此事《封神演义》中皆有记载。

    闲话少叙,张友人登位其实是受了“西方二圣”的暗中授意,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再难更改,姜子牙也只有暗气暗憋。

    但性情刚直的大徒弟蚕丛却大动肝火。挥动手中杏黄宝旗,一举打断了那本已倾斜的不周山天柱,昆仑东麓随即坍塌,砸出一个巨大的天坑,北边涌起的高耸山脉则化做秦岭。

    玉帝大怒,责令黄金力士将蚕丛金瓜击顶,怎耐师傅姜子牙苦苦求情,张玉皇也只能卖给老师一个面子,将蚕丛在三界除名,贬谪到他亲手造成的天府盆地去修桥筑路,非万年不得出。

    且单说来到天府盆地的道童蚕丛,只见那赤土千里,满目创痍。西边的太白山上只有一条飞禽盘桓的鸟径,从秦岭之地横越峨眉山巅。这崎岖的山路就算是武林高手也要绕道而行,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法力全无的普通道童了。河流冲波倒流漩涡转动,蕴涵着阴暗的吸力,展翅高飞的黄鹤尚不能越渡,就连攀爬敏捷的猿猴也是一愁莫展。青泥河的小路曲折又蜿蜒,走一百步就要绕路而行,山峰高到伸手可触及星辰。看到此情此景,蚕丛屏住呼吸,用手抚住胸口坐在地上叹息。

    忽然只听见扶桑古树枝头的鹧鸪鸟在低声哀号,然后雄雌相随,在林间飞绕,徘徊不去。蚕丛又听见绝情谷的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这空旷的山谷之中,使得蚕丛愁绪更添。

    这时候远处沿着小溪边走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面目清秀,约莫有二十来岁的年纪。

    这里刚刚下过了一场秋雨。

    “喂,那个小道童,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庙里,独自一人在这里想什么呢”。蓑衣小伙高声问道。

    “我已经没有家了。。。”蚕丛哽咽道。

    “怎么会这样。。。”

    “庙被无名大火烧毁了,师父和师兄弟们都烧死了”蚕丛无奈只得撒谎。

    “真是可怜啊,你随我回家吧,我父母早亡,也是孤身一人,以打鱼为生,难得有个伴儿”小伙儿爽快的邀请蚕丛。

    二人沿小溪缓步而行。通过攀谈,蚕丛知道了这个小伙子姓鱼名凫。自此之后蚕丛便在鱼凫的茅屋住下。

    闲来无事,蚕丛给鱼凫讲了很多山外的奇闻异事和传说典故,鱼凫也教会了蚕丛耕种之法和捕鱼技巧,二人相见恨晚,论年纪当然蚕丛为兄,鱼凫为弟,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忽然有一天,二人在溪边垂钓,鱼凫猛抬头看见远出的扶桑神树之上升起一道白光。

    “大哥快看,那是什么”。

    蚕丛也感到诧异万分,但他们二人都不敢贸然前往。

    蚕丛取出身上携带的五枚古钱,依照师父传授的“文王占课”之法加以推演。半个时辰之后蚕丛告诉鱼凫,万年的扶桑古树之上有千年白虫修炼成仙,但此时正遇危难,急需冲破玄关。

    二人带好鱼叉和弓箭,径往远处的扶桑古树赶去。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看似咫尺的扶桑神树,二人却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攀爬了数不清的崎岖山路方使到达。

    两兄弟隐在草丛之中,远远望去,只见扶桑神树之下一位黄衣老道正在大声斥责一名白衣女子。看此女子玉面细眉,容貌甚是清雅。她身上穿的衣服却让蚕丛大感差异,此衣非麻非棉,晶莹剔透,光洁闪亮,一尘不染。蚕丛曾游走于三界之间,见识广博,但此物却是前所未见。书中暗表,此面料就是后世大为流行的天蚕丝绸。

    “白素素,想不到你盗走我的百炼金丹后竟然躲在这里,更修炼成人型,今天我就替天行道,收了你这前年蚕精”说着老道举起手中的混元李金斗,一道金光照住白衣女子。

    蚕丛大呼不可。只是为时已晚。白衣女子瞬间现出原形,却是一条白色长蚕,口中吐出的细丝已转为殷红的血色。

    “法江道长且慢,留它性命”。

    原来蚕丛已经认出黄衣道长正是自己师叔也就是子牙的师弟黄龙真人的弟子法江。

    “你这小道童又是何人,既然识的我的法名,又何必多管闲事”黄衣道人怒道。

    “师叔,我是子牙老师的弟子,被贬凡间的蚕丛啊。。。。”。

    叔侄二人相认只后,互道离别之苦。蚕丛告诉法江他通过推演“文王占课”之法,知道白衣女子素素与法江有着夙世情仇,更可以帮助自己重拯河山,再造“天府之国”,而且此虫乃天造地设的灵物,更可以编丝纺稠造福万民。

    在蚕丛一再的恳求之下,黄衣道长法江答应不再追究素素盗丹之罪,并且责令素素全力辅助蚕丛,重建天府之国。素素口中称谢,对蚕丛感激不尽。谁知千百次轮回之后,蜕变成白蛇的素素又与那时已入释门的法江掀起了“水漫金山”的人间浩劫,此事与本书无关,不做鏖述。可参见《新白娘子传奇》第一集。

    事情解决之后,法江告辞离去,继续在深山修炼。蚕丛鱼凫和素素三人则离开扶桑神树下山,准备一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由于天色将晚,众人居然离奇的走错了山路。蚕丛猛抬头忽然看见前面的断崖绝壁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五丁谷”。

    只见倒挂的枯松斜倚在绝壁悬崖边。瀑布飞泻,激流涌进,相互喧嚣,撞击山岩的巨石响似惊雷。好险要的山谷,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蚕丛探身眺望,禁不住怅惘长叹。

    忽然传来打斗呼喊之声。三人疾奔而前。

    只见一条红鳞巨蟒正围住五个身型异常高大的野人缠斗。五个野人已经满身伤痕,体力也渐渐不支。

    蚕丛鱼凫连忙投掷手中的鱼叉和发射弓箭,但根本不能伤害大蟒分毫。

    “两位哥哥,让小妹收拾这巨兽”素素娇声说道。跟着便张嘴突出大片的天蚕宝丝,将红鳞巨蟒团团围住。这宝丝柔软丝滑,毫不住力,巨蟒越是翻腾,蚕丝收的越紧,最后巨蟒趟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五兄弟脱困,对素素姑娘千恩万谢。他们告诉蚕丛三人,五人是这里的猎户,分别叫丁勇、丁猛、丁刚、丁强和丁悍。祖传的手艺,几人在谷中豢养了很多山鸡、野猪,巨蟒常来偷食,今天始有浴血搏斗。

    日落西山。三人在五丁谷暂且住下,晚间几人彻夜畅谈,蚕丛力邀五丁出山共建古蜀国,留名百世,五兄弟欣然受命。之后便有了“蚕丛织锦”和“五丁开山”的英雄壮举。而蚕丛鱼凫的故事也为当地古蜀人所世代景仰。

    。。。。。。。。。

    有诗赞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开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全诗深刻描述了开国伟人蚕丛和鱼凫的艰难创业之路。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黄道太阳星仅在天体中运行了一圈,尘世上已是四万八千年。

    转眼到了大唐玄宗天宝年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