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禹治水成功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昆仑山的古称),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河(新缰焉耆县开都河南岸河流)。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更重要的是随着治水的进行,禹的势力也遍布天下。治水是一场民生行动,调动全国各地军队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普及王化的政治行动。
bc2248年,司空禹在治水途中讨伐不听调遣的西戎部族,并将之降服。
bc2237年,洪水完全退却,治水获得圆满成功,大禹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在九条山脉中开辟了道路,为九处大湖筑起了堤防,疏浚了九条河流,开凿出了黄河流域的各主要水系及其各支流,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辟定了九州方界,从此九州统一,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并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天子(帝舜)的各种措施。”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方安抚到山戎,东北安抚到北发(发)、息慎,西方安抚到析枝、渠廋、氐、羌等西戎部族,东方安抚到长夷、岛夷等沿海部族,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大禹的功德。得到人们的爱戴。
后人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微禹,余其鱼乎!”意思是没有禹大人,我们都变成了鱼鳖。人们感念他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昆仑山的古称),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河(新缰焉耆县开都河南岸河流)。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更重要的是随着治水的进行,禹的势力也遍布天下。治水是一场民生行动,调动全国各地军队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普及王化的政治行动。
bc2248年,司空禹在治水途中讨伐不听调遣的西戎部族,并将之降服。
bc2237年,洪水完全退却,治水获得圆满成功,大禹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在九条山脉中开辟了道路,为九处大湖筑起了堤防,疏浚了九条河流,开凿出了黄河流域的各主要水系及其各支流,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辟定了九州方界,从此九州统一,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并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天子(帝舜)的各种措施。”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方安抚到山戎,东北安抚到北发(发)、息慎,西方安抚到析枝、渠廋、氐、羌等西戎部族,东方安抚到长夷、岛夷等沿海部族,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大禹的功德。得到人们的爱戴。
后人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微禹,余其鱼乎!”意思是没有禹大人,我们都变成了鱼鳖。人们感念他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