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靖康
字体: 16 + -

第25章 六国论 帝后之威

    sun jun 29 23:23:03 cst 2014

    柳月娥微微不好意思的看了看四周看着他们的众人说:“呆子,秀才!奴家是押镖的不是打铁的,不如我们开始正式表演吧!”

    柳月娥脑中刘依莲看了看微微发愣看着前世柳月娥的陈季常说:“我怎么感觉与宋真宗赵恒长的有几分相似呢?”

    在陈季常脑海中赵恒也同样疑惑的说:“对面对的姑娘怎么感觉与前世相熟的刘娥相似呢?”

    陈季常笑了笑没有生气,他心中却是说:“一个男人因为女人而生气的话,那么他不如入宫得了。”

    陈季常轻轻地弹了一下琵琶说:“好吧!开始吧!”

    柳月娥点了点头,陈季常打了一个响指说:“樊楼的姑娘们认真听好了。”

    四周一阵阵欢呼过后,陈季常在鲜花飞舞的世界中开始边唱边舞唱道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嘿咻!嘿嘿嘿咻!”

    柳月娥唱道说:“书中自有颜如玉,美得很!美得很!美得很嘞!”

    众人都被两人逗笑了,这时一声尖叫打破平静。为什么说是尖叫呢?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声音很不习惯,不过对文武百官来说,他们最熟悉了。

    宋神宗赵顼身边的侍者李公公李安夏,李安夏其实本名是叫李大夏,有一种李大虾的感觉。对宋神宗赵顼来说辽国他打不赢,不过西夏刚刚经历变故也不是不可能的。安夏,也就他心中的一个梦想了。

    李安夏高喊说:“皇上驾到!皇上驾到!”

    众人四处看了看在正门的方向发现与传说中的很想,为什么说是传说中呢?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不敢直面皇帝的,而曾经参加殿试的苏轼也没有机会看皇上一眼。

    众人微微斜视了一眼马上拜倒在地高呼说:“皇上万岁,万万岁!”

    宋神宗赵顼微微一笑,因为除了自己的侍者外其他人是看不清自己的长相的,不过他却能通过两个宫女拿着像扇子一眼的东西看众人。

    苏轼苏东坡听到太监喊皇上驾到,他的心咯噔一下。柳永的《雨霖铃》可是宋仁宗赵祯最恨的,为什么呢?在宋仁宗赵祯看来应该好官是不能留恋烟花柳巷的。而宋神宗赵顼可是一心想要图强收复西夏的,他会不会因为陈季常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呢?

    其实在宋神宗赵顼看到陈季常的刹那他心中微微愣了一下,因为陈季常与皇家祠堂的一位先人太像。而孟姜女的故事,宋神宗赵顼可表现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一个是因为命数与秦始皇相同,一个是因为人长的与前人相似吧。

    宋神宗赵顼将自己的想法在李安夏耳边低语后,李安夏走到舞台上用拂尘轻轻地抬了抬陈季常和柳月娥的头说:“皇上看两人如此般配,不知道两位可成家否?”

    陈季常和柳月娥都是微微的摇了摇头低声说:“没有”

    李安夏鼓了鼓掌说:“好!咱家就宣读皇上的口谕!哎,你们两位是何人?”

    众人都是微微一愣,怎么后半句像是公堂审问呢?这还是皇上赐婚吗?

    陈季常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说:“学,学生陈季常!”

    柳月娥冷笑的斜视了陈季常一下微微柔和中带娇气的说:“奴,奴家!柳月娥是也!”

    在场跪在地上的众人心中笑开花了,樊楼的姑娘心中更是羡慕嫉妒恨说:“比汴京头牌也不差呀!可不要再来与我们抢饭碗了!”

    若是柳月娥知道樊楼众位姑娘的想法,她会气急的说:“本母老虎武艺高强,人品也不会那么差的与你们抢饭碗吧!我会到山里打猎的,咳咳咳!织布我不会啦!”

    李安夏听到柳月娥的回答他背上微微冒着冷汗,因为他感觉有一代帝后的气质在里面。其实也算是刘依莲让柳月娥跟着她模仿刘娥刘后说话吧!

    而宋神宗赵顼更是微微后退半步,绝代帝后的气质给他一个想要收复西夏的雄主的震撼太大了。

    宋神宗赵顼和李安夏都是同时深吸了一口气,李安夏微微笑着说:“陈季常、柳月娥听旨!皇上口谕!命你们二人近日成婚,你们还不赶快谢恩!”

    最后的谢恩两个字李安夏是吼出去的,柳月娥带给他心中的心悸的感觉才消失。

    陈季常和柳月娥互相对视了一下,两人同时笑了笑说:“谢主隆恩!”

    由于柳月娥给宋神宗赵顼的震撼太大了,为什么宋神宗会如此呢?皇宫中宋仁宗的曹后和英宗的高后都是宋神宗赵顼很敬佩和畏惧的。

    当然并不是宋神宗赵顼会真的怕两人,宋仁宗的曹后和宋英宗的高后都是宋神宗赵顼的长辈,中国提倡的就是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不是吗?

    在宋神宗赵顼回宫的路上,他心中想起两人太后在自己面前痛哭流涕的场景。

    元丰三年(1080)文彦博朝觐,宋神宗赵顼“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宋神宗赵顼任用貌似“中立无与”,实际上则为守旧势力的吴充为相。又先后重新起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冯京与马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吧!就不细说了!

    宋神宗曾经深情感慨对王安石说过:“自古之君臣,如朕与安石相知绝少。”

    的确,自古不缺圣主贤臣,共襄大业,同享富贵;但是,主君与臣下能够真正交心相待,坦诚到推心置腹的,历史上却是少之又少。

    邓刚在《心灵的钙化》一文中曾经说过,心心相映是一种风险投资,更何况,这分明在是九重深宫的庙堂之上,一步疏漏,刀光剑影便已铸成危局。然而,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却以一个大宋王朝做赌注,只因为对一个相知相惜的灵魂的慎重的信任。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福宁殿病危的宋神宗赵顼看着年过中旬的王安石想起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说:“这个社稷,朕交予你了。不变法,大宋要亡;变法,许是还有一线生机。安石,朕信任你。朕一生都是信任你的!”

    王安石痛哭流涕的说:“陛下,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大宋真正富强的!”

    宋神宗赵顼轻轻地拍了拍王安石的肩膀说:“安石,你不要负朕所托!”

    王安石紧紧的握住宋神宗赵顼的手说:“陛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王安石并没有辜负神宗的期望。他为这次变法,赔上了太多太多,本来可以只作江南一诗人,著书立说,清闲终老;许是宿命的安排,我在人海之中遇见了贵为君上的你,于是,满腹韬略,燃尽了我的残躯。但,大宋的气数暮矣,积重难返了,又怎能彻底扭转。

    千里归来一寸心,两个人是君臣,却更像是英雄惜英雄,知己怜知己。

    宋神宗赵顼笑了笑说:“朕走了,不复陪君,自当珍重。此生能够遇到你,朕甚感欣慰!”

    宋神宗赵顼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

    宋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官员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

    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到了宋哲宗赵煦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高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宋哲宗,宋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宋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宋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宋哲宗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宋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宋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

    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宋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宋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宋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宋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

    宋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宋哲宗,但却使得宋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德妃也过于严格, 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宋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

    朱德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朱德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

    元丰八年十一月,朱德妃护送宋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

    吓得朱德妃淌着眼泪谢罪。宋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德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宋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

    宋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宋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