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靖康
字体: 16 + -

第18章 盛世清明 刘娥的导师

    sat jun 21 21:32:01 cst 2014

    天禧四年二月(1020),宋真宗赵恒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宋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

    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其实宋真宗赵恒也是想学习辽景宗对待承天太后萧绰那样看好刘娥。辽景宗耶律贤能够有如此心胸,他宋真宗赵恒也能有如此心胸。

    群臣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

    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而小皇帝宋仁宗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在刘娥心中她的偶像就是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承天太后萧绰,不过让进宫后刘娥得到宋真宗赵恒的赏识还是有在澶州看见承天太后萧绰有关,在宋真宗赵恒看来国和家本来就是一件事。

    不过寇准和李迪等人却是怕刘娥向吕后吕雉和武后武则天那样,而他们却不知道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真实想法。对刘娥和宋真宗赵恒来说看见自己的奸臣与忠臣相斗,他还是挺高兴的。

    不过对刘娥来说,寇准和李迪等人是在向上官仪那样威逼武则天了,杀对大宋有恩的寇准,刘娥她是办不到的。可惜的是承天太后萧绰能够与韩德让等人和睦,寇准等人不能与她和睦,刘娥心中感到万分痛惜。

    当刘娥知道寇准的死讯后,她心中还是为一个不能理解她的忠臣感到悲哀。刘娥心中更加知道寇准肯定会将她和丁胃等五鬼一起恨了吧。

    在刘娥脑海中的刘依莲心中感叹说:“前世的偶像居然是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承天太后萧绰,真的难为寇准了。也许上官仪心中所想与寇准等人相似吧!可是为什么不向承天太后萧绰学习呢?”

    刘娥叹了一口气说:“后世,也许只有你、宋真宗赵恒、承天太后萧绰、韩德让、耶律斜轸、武后武则天懂我吧!若是寇准能够像韩德让、耶律斜轸那样想不知道我大宋会怎么样呢?”

    刘依莲微微摇了摇头说:“前世,其实你所做也没有错。一个国,一个家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承担脊梁重任。而你我觉得很合适。”

    公元1004年,包拯接近六岁。宰相寇准苦劝宋真宗赵恒亲征澶州的事迹在中原大地可以说是童叟皆知。一个近六岁少年心中产生一个梦,虽然读书很是刻苦。不过寇准时不时调离汴京,一些正直的文人多数因此落榜,胸怀大志的包拯也是如此。

    一个算得上是包拯恩师的寇准在公元1023年去世,不过在寇准去世前,包拯作为寇准的门生之一还是去雷子看望寇准了,寇准对包拯的托付说:“你日后为官要好好的守护天波府杨家将,天波府杨家将是我大宋军民的精神支柱。朝廷可以放弃我们,我们不能放弃天波府杨家将。”

    包拯紧紧的握住病危的寇准的手说:“寇相,我相信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守护杨家将,让大宋繁荣昌盛不好吗?”

    寇准咳嗽了几下摇了摇头说:“如今宋真宗陛下刚刚升天,宋仁宗陛下还很年幼。好多事情都是刘后刘娥找丁胃等五鬼做主,我因为太子监国之事,刘后刘后记恨于我。我此生仕途无望了,不过你可以等到幼帝长大可入朝为官。”

    包拯微微点了点头说:“谢谢寇相,恩师!学生几下,不过你既然将守护天波府杨家将之事托付于学生,学生尽当全力去帮助他们。”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赵祯是十七岁,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朝廷包拯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明道元年(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当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娥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娥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刘娥脑海中刘依莲笑着对刘娥点了点头说:“好样的前世,我觉得你越来越像在学习承天太后萧绰了。”

    刘娥微微一笑说:“后世,哀家虽然是女子,但是也一诺千金吧!承天太后萧绰是我的偶像,半个叔母,我向她学习也没有错呀!”

    刘依莲轻轻地拍了拍刘娥脑海中影像的肩膀说:“好太后要继续努力哟!哀家支持你!”

    刘娥微微叹息说:“皇上虽然不是哀家亲生的,他心中虽然敬重哀家,他不相信哀家,试探哀家,哀家好伤心呀!”

    刘依莲眨了眨眼睛说:“前世,一个太后千万别轻易哭哟!不然哀家看不起你的!”

    刘娥冷哼一声说:“哀家才不会哭呢!后世别小看哀家好吗?”

    刘娥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

    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

    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赵祯。

    三月,刘娥病重,仁宗赵祯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娥的命,几天后,刘娥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

    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

    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

    宋仁宗赵祯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娥换上皇后冠服。

    宋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刘娥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

    来到刘娥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

    而上谥号之时,刘娥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九月,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娥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娥曾有遗诏,命仁宗赵祯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三年后,杨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庄惠皇后(后改章惠皇后)。

    若说宋仁宗赵祯应该向辽圣宗耶律隆绪学习,可是深知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的他却是在刘娥进入永定陵,他心中才微微的肯定刘娥。

    而作为寇准门生的包拯因为寇准临终遗言,他把刘娥想成寇准心中的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这或许是包拯不敢入朝为官以守孝为借口的原因。

    而等到刘娥死后,包拯才真正明白寇准犯与上官仪一样的错,寇准和上官仪都违反一个皇家内定的规则,一个能够真正挑起大梁的人是皇室成员,而不是他们这些忠臣。

    从皇室关系来说宋真宗赵恒就是比较相信刘娥,而不是相信寇准,不然也不会让寇准几次离开汴京了。其实宋真宗赵恒和刘娥还是在向他们的叔母承天太后萧绰和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学习。

    用赵恒的话说:“在我们的亲人中找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家可兴,过可安!”

    用刘依莲的话说:“好的偶像,好的老师能够改变我的一生!前世亦是如此。”

    用宋真宗赵恒的话说:“王继忠的投降,王若钦等人,朕亦不能深信。刘娥似叔母,叔母之才,朕学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