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权倾河北
字体: 16 + -

论陈宫

    sun jan 17 23:57:14 cst 2016

    陈宫字公台,史书记载虽多,却语焉不详。他先跟曹操,后投吕布,策反张邈,然布每不从其计,以至命丧白门楼。

    按三国演义里边说,陈宫开始拿得曹操,深感其报国除贼之忠义之心,上演了一出《捉放曹》,由此可见宫也是个忠君报国的忠良之臣,他放弃县令不做随操去图大事。后来因曹故杀了吕伯奢一家及其本人,又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宫遂觉其“诡诈奸险”,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便弃他而去,这里有一点要说的是,陈宫此时想杀掉曹操,却又担心为自己当初选择跟随他而后杀他的不义之举承担出尔反尔的自责,故没有实施。这里可见曹操的行为与陈宫一贯的行为操守有着天壤之别,正所谓道不同不想为谋。后曹为报父仇,几近倾巢出动攻打徐州,沿路屠杀百姓,这时候陈宫又出现在曹面前,劝其罢兵。效果当然是没有的了,不过可见陈宫又有着仁慈的一面。到目前为止陈宫将一个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接下来的行为却有些让人不明白:投吕布。吕布,何许人也?三姓家奴耳。为人性暴而自大,有勇而无谋,见利忘义。除了武力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陈宫难道不知道吗?当然知道。我个人认为吕布只是陈宫为对付曹操而被其饥不择食随手抓来的棍棒而已,至于说张邈“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试问宫为何要为他人之霸业劳神,纯粹是单纯的对付曹操,更谈不上为解徐州之危难,不过确实歪打正着搂草打着兔子了。开始的时候吕布听了陈宫的几个计策,几乎全都成功,还险些要了曹操的性命。由此,吕布开始主动和陈宫商量事情,但吕布傲慢自大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最终落得无家可归。说到这里我个人认为陈宫那正义凛然的形象似乎有了些许水分,他急于对付曹操,里边难保不夹杂着自认为当初看走眼而懊恼的自私行为。

    接下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几无容身之地,便去徐州投刘备。却趁备攻袁术之时劝吕布夺了徐州,又在布辕门射戟解小沛之围后,私通袁术预谋害刘备,幸被陈硅解之,因杀韩胤得罪袁术。术来攻,宫献策杀陈硅父子以退敌兵,布听元龙之计反而退了敌军,此时宫真可谓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后虽“无端献谗,预害好人”,亦不为布所从之。——我也明白政治是残酷的,不能用常理考虑当时的局势,但是陈宫此举可为大不妥,个人总结了几点:刘备乃汉室宗亲,陶恭祖三让而得徐州,更加以仁布施于州郡,宫不思弃暗投明反助无耻之匹夫窃夺仁义之士,此为不义也;尔等屡战屡败,几无容身之地而来投,不怀感恩之心却妄图雀霸鸠巢排除异己恩将仇报,此为不仁也;如此不仁不义之事却被陈宫做的稀了糊涂。后来曹军来攻,吕布本打算投降,却被陈宫力荐死战,陈宫的心里明白,已经从曹操手下叛变出来还有什么脸面再投降?北上投靠袁绍一来道路阻隔二来长期和袁术纠葛会被接受吗?南下彻底投靠袁术但已经破坏的关系还如何挽回?这时的吕布集团真正是孤家寡人了,陈宫的最后选择只能是保着这个糊涂主子顽抗到死了。不过陈宫还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壮烈了一次,可我怎么也觉不出他英雄在何处。

    抛开演义的陈宫,客观的说下他。其实陈宫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初平三年,那时董卓刚刚被杀,李傕、郭汜又杀死王允掌握朝廷。青州地区的黄巾军再次兴起,并逐渐进入兖州地界,杀死了任城相郑遂,威胁到东平地区,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固守待机的策略贸然出兵导致失败被黄巾军杀死。这样兖州就成了没有行政长官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陈宫出现了。“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受天下,此霸王之业也。””表面上就是说陈宫主动请缨前往兖州游说州里的官员与豪族迎请曹操担任兖州刺史。

    “王命断绝”是说趁着朝廷还没有任命出新刺史的这个时机;“资之以受天下”是说要以兖州作为根据地从而进一步夺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是要劝曹操称王称霸!陈宫何等用心?当时连曹操还存有效忠汉朝之心、拥兵都不肯超过两千,他陈宫一张口就是钻朝廷的空子要建“霸王之业”,这个人的心机一下子就可以定性了!事实是陈宫一开始就不具有忠于汉室的品质,他与鲁肃、周瑜的政治理念比较一致,主张建立新的基业。接下来陈宫来到兖州,对州的官员游说道“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州牧,必宁生民。”这几句话说得很是精彩,打动了那些彷徨中的官员,曹操顺利入主兖州。事实证明曹操确实是钻了空子,他上任后朝廷委派的真正刺史金尚就来了,结果被曹操赶出了境。就是这个称曹操为命世之才的陈宫在一年多以后就树起了反旗,与张邈投入了吕布集团!关于陈宫反叛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侵略徐州大肆屠杀百姓使原来拥护他的人失望;二.曹操诛杀曾经非议过他的桓邵、袁忠等人致使张邈等人产生猜疑。但两者之间不矛盾。陈宫对于曹操占有兖州有绝对的功劳,而且他并不属于兖州的豪族大可不必感到不安,可以说这两个原因都不构成对他的影响,非但不影响而且曹操让他留守明明把他用为心腹,从叛变的过程看曹操甚至给了他可以控制的军队。而陈宫就是陈宫,他就是这么反复无常,竟然这样就叛变了!

    陈宫是这样对张邈说的:“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頤,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夫!”这简直就是先前劝曹操称王称霸的翻版!他提出一个办法:“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个办法实在是不高明,吕布此时已经无处投奔,陈宫竟然还引狼入室!张邈确实施了这个计划,但没有完全成功,还是使曹操保留了三个县。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陈宫拥护的是张邈,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又有矛盾了。曹操回师击败张邈、吕布之后,陈宫并没有跟随张邈投奔袁术,而是跟吕布走了,这该如何解释?看来在叛变过程中陈宫又“意气用事”了!他竟然在煽动别人叛乱后又跳槽离开。 ­

    此后陈宫跟随吕布投靠刘备、袭取徐州、抵抗袁术,本来应该尽职尽责了,可老毛病又犯了!“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砍萌一臂。顺砍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从表面上看来陈宫暗通袁术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舍弃对于朝廷有功的吕布而去追随一心想当皇上的袁术是很不明智的,但若从深层的认识就不难理解陈宫的用心了!首先,陈宫一开始就不具备尊奉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如他和曹操、张邈所说的,他要辅佐其他人“为人豪”成就霸业。所以对他来说曹操、吕布、张邈、袁术不存在人格上的优劣,他的目的仅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已。相反,袁术敢于自立,这在政治主张上和陈宫产生了共鸣。其次,陈宫经历了一系列变动能够比较领导的能力大小。吕布固然勇力过人,但却不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清晰的战略思想,甚至经常表现出犹豫不决、偏听偏信的一面。袁术固然骄奢淫逸,但自进入南阳,能够站稳脚跟,与公孙瓒、孙坚结成共同进退的战略同盟,不得不说袁术是具有一定人气与实力的。虽然这件事被吕布和陈宫在私下了结了,但却造成了两人关系的裂痕,以至于在曹操大兵来临的时候出现了几乎让人感到可笑的一幕:吕布本人打算向曹操投降,陈宫、高顺却坚决不答应。建安三年三月,已经是不堪驱使的吕布部下捆绑了陈宫、高顺跟随着他们的主子吕布一同走下了白门楼,与是留下了一段令人感慨不断的对话:“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

    陈宫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壮烈的那次,我想这与他“反复无常”的浮华下隐藏的那刻壮志雄心是殊途同归的!无法想象出陈宫当时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陈宫并非演义里的那样是个忠君爱民,申正义斥邪恶的仁人君子,而是一个野心勃勃,自私自利,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按现在的话说也许是“人格分裂”或“变态”。

    (资料转载至百度,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