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雪
字体: 16 + -

第1章 下雨了

    天空下起了雨,不大,丝丝如针。下起了雨,就意味天空不在晴朗,连着雨下行人都有些步子加快了些,厚重阴云预示着,大雨将至。

    有三个身穿麻衣短裤,脚上踏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的农人,不理会天空厚重阴云,不顾脚下泥泞,他们目光中透着焦急,看着面前有些不耐烦的人。

    三人之中,以一老者为尊,除了年龄外,还有就是辈份。

    他是村里村正,一村之主,无官无职,却是那一方之地的主人。只是村子里发生一些怪异之事,不得以出现在这里,县城中。

    一国十三郡,一郡几县,一县之下上百村落。

    交粮租,服民役,战事之时还得以人头出兵丁,如今村子里有事,县府衙门里派了一队人去,只不过守了半月,吃喝不说,最后还被吓了回来。神鬼不受管,这是县府大人给的答案,却不是村正想要的,在县府里拍起了桌子,亦是无用。

    老村正看着眼前服饰各异的奇人,脸上菊花似的笑容就未停过,哪怕他们表现出各种轻蔑,或是自视甚高,都报以微笑。人活到了一定年岁,总会明白一些道理。

    其中一个汉子拉着村正到房檐下避雨,和那些奇人异士站在一起,不是更好说服打动他们吗,因为雨有些大了。

    村正收起了笑容,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汉子停下了手,另一个汉子则拿出了一件蓑衣披在村正肩上,村正双手握住一根在路边捡来的拐杖,仿佛这般才撑起了蓑衣强加于身的重量,他开口了。

    “各位大人,老朽是泯浊村里村正,村子不大,不过也有上百户人家,临河靠山,要请一位异士助我村子除妖。至于事后报酬绝不少于五金,我泯浊村将立碑建铭,以记大人之事。”

    老村正抿了抿嘴,想起之前学过文章,这么些年很少用到,如今才是第一次,见众人并未提起兴趣,又开口了。

    “俺叫黄贡生,是泯浊村里的村正,来这里想请一位高人一同回村子里抓妖,如抓妖成功,奉上五金,还立碑记事。那妖偷村里孩子啊。”语气里带着哀求。

    看着眼前有穿道袍的,有穿着福田衣的,还有抱着一柄长剑的,更有三人每人腰间裹着一柄朴刀的,就是没有一个古道侠长的。

    人群之中传出了声音,让老村正蹙起的眉头稍稍平复了些,只是声音很嫩。

    “您村子里可有吃的?”

    这声音从人群里传出来,听上去还未变声,众人都诧异寻声看去,一个少年。

    一个穿着道袍的少年,唇上还有一层淡淡的茸毛,皮肤很白,眼神灵动,这样的少年穿着黄白道袍,头上梳着道髻,白色逍遥巾被风雨吹动,带着些灵气。

    在场所有人都诧异,这少年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从体态神情来看,必是名门之后,亦或是那些高山大宗的弟子。

    只是寻问吃食,这样让所有人都有些汗颜。老村正是不太相信这样一个孩子能抓鬼擒妖,房檐下同行们则认为损害了他们利益。

    常年在外讨生活的,哪一个不是人精般人物,老村正是想让他们这些人都生起愧疚怜悯之心,只肖在等老村正提高些价,他们之中必定会有人出手。

    五金很多了,当然对于一个普通人家自然是够两三年之用,可对于他们这些吃穿用度都在外的人来说,可没得一块地方种粮,没得一房档口挣盐,更没有一房女子暖床出汗,所以五金还是太少了。

    村正没说话,倒是腰间裹着朴刀的三人,其中一人抱着双臂在胸口前,看着少年说道:“你是哪里来的小道士?”

    “山上。”

    “哪座山?”

    少年拿出一个竹箱,从里面掏出一卷竹书,打开后,看了一眼,又抬头看向朴刀汉子,认真说道:“此地西去百里,百里之外有一谷,谷中雾浓,闭目可踏百阶梯,入山。至于那山的名字,师傅没说。我问过二师叔,二师叔也不知道。”

    朴刀汉子凶目一缩,双手插在腰间,这样只要他愿意,他随手可拔刀,朴刀三尺,只是有些施展不开。

    朴刀汉子身旁的另一个带刀青年则未语先笑道:“小道长勿怪,我兄长是这脾性,只是不知道小道长师长是谁,又是何时修道呢?”

    少年将手中竹卷放到竹箱中,他边弄边说道:“我不知道师傅的名字,至于修道,也没有。平时在山上只是打坐,练字,炒菜。下山时,我选了件道衣,二师叔就教给我三个符文。”

    那人还想追问,被他一旁一直闭目的道士给抢了先:“哪三符?”

    少年见道士穿着自己一样的衣服,心有亲近,也忽略了他闭眼的不礼貌,语气亲近说道:“开门、生火、醒神三符。开门符必须主人同意才有效,生火符则是为了心里不冷,夜里不暗,醒神符是为了看书时不瞌睡。”

    听了这话,在场所有人都哑然,连在雨中的老村正都会心一笑,这少年让人很舒服。

    穿着福田衣的和尚说道:“山上除了你师傅与二师叔,可还有别人吗?”

    少年盯着和尚的福田衣,衣服有些地方的福田已经破了,和尚干瘦黝黑,眼神却很清亮。

    少年摇头,和尚接着问道:“山上除了道衣道袍,还有其它衣服吗?”

    兴许是少年的眼神让和尚想起了他之前说过的一句,他下山是选了道衣。再加上此刻少年看和尚身上的福田衣,和尚才有此一问。

    少年点了点头,看着和尚的眼睛说道:“山上有道袍襟子,福田袈裟,士子文衫,铁衣铠甲,官服冕冠,麻衣草履。”

    雨下得更大了,闪电照亮大地驱散了阴沉,伴随着阵阵雷声,一时之间无人再说话,因为人声大不过雷声。

    城门外雨点如珠,落在官道上,更加泥泞。

    城门里,一群人站在告示墙下茶摊房檐内,寂静无声。

    和尚冲着少年合什一礼,头顶雨珠,脚踏泥泞,走进雨幕之中,他出了城,向着西方百里之外行去。

    道士睁开了眼,他站在和尚离开的地方,看着和尚消失方向,那里雨幕成雾,因和尚走过后,雨雾起了涟漪,雷声更大。

    三个腰间朴刀人都将刀柄握在手中,仿佛下一刻就极有可能拔刀出鞘,只是他们三人分别盯着三个不同方向。一人盯着道士,一人看着少年,另一人望向和尚消失方向。

    雷声与闪电几乎交织在一起,更让在场几人都说不出话来,在天威面前,人言不可闻。

    少年没有理会身旁朴刀汉子的目光,他盯着雨水发起呆,雨天是发呆的好时节。

    道士又闭上了眼,他打起了坐,因为刚才和尚在这里打过坐,地上青石板还残存些温度。

    三个朴刀汉子都收回目光,对视几次后,也不顾雨水冲到里面,他们一人出城,一人去往城里县衙,一人则留在原地。留下来的正是那个未语先笑的青年。

    因和尚走了,两个朴刀人离去了,所以空出一块地方,不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头顶着一根芭蕉叶冲到了房檐下,空间又少了。

    一股子酸馊味从老乞丐身上散出,道士捂鼻,老村正含笑,只是有些不自然,另外两个村里汉子则有些嫌弃模样。反观少年,依然对雨发呆。

    青年抱着朴刀同样闭上了眼,他们都在等雷声止,等雨停。

    雷雨来得急,去得也急,当然很多时候是因为在等雨停的人,心急,所以时间才会变得久。

    这里只有少年一人不急,因为他不知道他要去急着干嘛。

    雷声已经离得很远了,雨落得没有了房檐上流下的水柱大,最后消失,天边露出了一道光明,雷雨已经过了。

    自然的声音消失,人声开始多了起来,很多人被雷雨困住,如今可以离开了。房檐下最先离开的是那个老乞丐,因为他也明白他身上气味带来的将是什么,好在刚才雷雨时,没人将他赶走,此时该是离开的时候。

    老乞丐前脚刚走,一队衙役就出现在告示墙下,他们不是来粘贴告示,而是来擒人。

    所擒之人是少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