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考举继续

    mon oct 31 22:50:14 cst 2016

    第一缕晨曦从东方出现之时,主父偃就像一台被上了发条的机器,猛然间就弹跳了起来。简单的洗漱之后,他就抱着《九章算术》在阳光下继续研读。

    “今天马上就要考试了!”主父偃在心里想着:“这一轮一定要考过!”

    过了这一道坎,对他而言,就等于打开了仕途的通道。

    与此同时公孙弘,颜异等众多参加考举的士子都起来准 即使考不上考举,只要能考过第二轮,有了这个资历,以后的路就宽敞许多了。

    这几天,长安中的士子都听说了,有好几个来自河东郡的士子,已经得到了他们家中的家书,这些士子的家族长辈,在信里面都是要求他们一定要考过考举的第二轮,河东郡守已经放话了,所有河东籍的士子,只要能考过第二轮,倘若最后没被录用,回到河东后,直接可以被举荐!这就是一个信号了!虽然目前为止,只有河东郡计划如此做。 但只要智商正常一点的,都能想到,很快,全国的郡县甚至诸侯国都要跟风了!

    原因嘛,就是当年先帝在位时期,为了给朝廷补充更多新鲜血液,曾经下诏给地方郡县强制规定了举荐人数,达不到标准的郡县主官,就会影响其政绩的考核――每年的十月,地方郡县都要上计中央,将过去的一年辖区内的人口、户数、田亩、盗贼、刑罚以及赋税收入上报朝廷,称为上计,上功称最,下功是殿,评为‘最’加官进爵,拿了个‘殿’的,不止要被责罚,甚至还可能丢掉乌纱帽, 事关乌纱帽,谁敢松懈?

    特别是汉家历代天子对于考核官员之事极为重视,常常都是天子亲自主持,丞相辅佐,九卿百官共同审议。但是,举荐人才这种事情,不是地方官随随便便找个阿猫阿狗就能凑数的。当此之时,举荐者必须先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名声,起码要全郡上下都有威望,其次,本身还得是个知识分子……这样的人,一郡之中,能出几个? 符合条件的,早被举荐了,不符合条件的,都在拼命刷声望。如此一来,不知道多少郡县的郡守,本来按照政绩,妥妥的能混个‘最’,但就因为举荐上丢了分,于是落到了次一等上面,跟加官进爵说再见了,更有一些倒霉蛋,本来政绩应该是合格的,但因为举荐上面不给力,结果给贬到了‘殿’上,然后被各级上司叫去骂个狗血淋头,运气不好的,直接丢了乌纱帽,赶回老家种田去了。现在已经是七月月末,临近八月了,距离新年也就两个月时间。显而易见,又到了各地郡县准备上计的时候。 但,同样很显然的是,许多郡县注定要完不成规定的举荐任务了。这个时候,考举就像一跟救命稻草出现在了各地地方官的视线中。更妙的是,对于地方来说,紧跟中央政策变化,无论怎样,都不算错!

    主父偃知道,河东郡只是因为离长安近,所以第一个做出反应,等考举的事情继续扩散下去,接下来的两个月,只要脑子不是太呆板的地方官就都会跟进。

    故而,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几乎所有在长安的士子都沸腾了起来!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天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考举? 就算有,谁又知道下一次在什么时候举行? 况且,官场上论资排辈现象很普遍,早两年被举荐,总比蹉跎几年后再被举荐有前途!

    故此这第二轮考试对这些士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几日所有士子都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加紧的看《九章算术》。

    颜异拿着号牌,走进考场之中,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他驾轻就熟的找到了属于他的位子,跪坐下来,然后拿出笔墨,静等着考试开始。

    “咦……”颜异抬头向前一看,颇为惊讶了一声:“前面那几块竖起来的木板是做什么的?”

    只见在校场中央,竖立着几块一人高的木板,木板之上用一块遮挡了起来,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于是考场之中,发现了此事的士子们纷纷议论了起来。

    “肃静!”张汤负手走上校场中央的高台,大声命令道:“离考举开始还有一刻钟,所有士子请保持肃静,不可交头接耳!”

    许是张汤身上穿着的官服和左右矗立的禁军起了威慑作用,整个考场霎时安静了下来。

    张汤接着道:“下面,我来宣布本次考举的规矩……”

    “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偷看他人试卷,违者,一经发现不止考试成绩为零,还要移送内史衙门治罪!有发现他人舞弊而不检举者,连坐为共犯,一样废除考试成绩!”这个规矩是针对前次考举查出的几个舞弊例子而做出的针对性对策。伴随着张汤的声音,许多士子心里都是咯噔了一下。连坐法之下,想要舞弊,那难度无疑就大大增加了。

    张汤向前走了一步,继续道:“其二,今天天热,殿下特地从古籍之中查阅得了一道解暑汤饮,等会,我会让人给诸位每人发一个碗,考试之时,每隔一刻钟,就会有人来给诸位添一次汤饮,若实在酷暑难耐,诸位也可提前交卷,万不可意气用事!”这些话有没有作用没有人知道,但事先不申明,出了乱子,就不得了了!到时候连个推脱的法子都没有!“其三……”张汤继续道:“考题写于木板之上,我会命人将木板四处移动,诸君好好看题,切勿看错,免得误了考试!”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连纸都没有出现,印刷术自然更是无从谈起了。至于找人抄录……两三千份试卷,要是找人来抄录,天知道得要多少人。这人一多,考题难免就会泄露。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考题的字体放大,写到几块木板之上,等到开考,就让人举着木板给士子们看。至于万一有人近视看不清楚什么的,那就只能说一声遗憾了。考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想要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那怎么可能?

    一共五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得一分,这是现在人所共知的事情。但,这次的考举,只会有一百人能通过。这就意味着,最起码要答对四道题,才有机会成为那百分之一,甚至可能需要五题全对!因此,当木板上的布取下之后,所有的士子就立刻拿起笔,将木板上的题目抄到竹简上,然后,再三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开始作答。

    公孙弘将题目抄好以后,就看向了第一题,勾股定理简单至极,但当公孙弘看向下面时就不安了起来,后面那是一道比一道难,当他看到最后一题韩信点兵时,公孙弘只有一个想法淮阴侯这是做鬼也不放过他们呀。而此时与公孙弘有同一想法的恐怕是比比皆是。

    在中午阳光最盛之前,考举落下了帷幕。一个个士子汗流浃背的走出考场,有欣喜的,也有失落的。这些士子出了考场,立即三五成群的对着答案,相互议论、讨论起来。其中韩信点兵一题令这些士子们是一个个咬牙切齿。于是其中自认才能出众的都赶紧跑回去解这最后一题,虽说是考完以后解出来的但那也是能力的证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