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六十一章神誉流芳

“朝廷里的大人也来了,请你们寨主快快出来迎接!” 宋琬接着说道。

    寨丁顿时有些惊慌,急忙说道:“你们且稍等片刻,我们立即禀告寨主。

    过不多时,寨主来到寨墙上,拱手道:“各位大人,鞑子四处抢掠,我们村庄结寨自保,为防奸细进寨,还请亮明身份。”

    “我是莱阳宋琬。”宋琬道。

    “俺乃东厂缉事百户赵溪是也!”赵溪大声喊道。

    寨主见二人穿着打份不似作伪,又见众人形神自若,不似奸诈之徒,但还是不放心,说道:“请各位见谅,小人实在是确定不了你们的身份。为了寨中数百老小的性命,还是不敢打开寨门。”

    谈必扬从怀中取出一个令牌,举起扬了扬,说道:“我是高密城里的百户谈必扬,父亲是胶州城参将谈震采,这是我的令牌。”

    寨主急忙让人用绳子放下一个篮子,谈必扬把令牌放入篮子中。寨丁把篮子拉上墙头后,把令牌交给寨主。

    “原来是少将军,小人失礼了,快请各位大人进寨!” 寨主看过后,急令寨丁们放下吊桥,打开了寨门。

    众人进入寨内后,寨丁们迅速拉起吊桥,关上了寨门。

    “这个村寨防范甚严,难怪没有受到鞑子侵袭。”葛明鉴暗想道。

    寨主把众人领到宅院,腾出上房,摆上了丰盛的宴席。酒足饭饱后,众人皆回房歇息。本来,寨主按王承恩的要求,给公主单独安排了一间房屋,可公主执意与戚莹玉住在村中的一个寡妇家里。

    寡妇家有正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她腾出最好的房间给公主、戚莹玉住,自己住别的房间,还把出嫁带来的绸缎被拿来给二人盖着。接着烧热土炕,送来一盘瓜子、花生、干果,还用铜盆端来洗漱用的热水。

    戚莹玉洗漱收拾完毕,上炕盖着光滑的绫罗绸缎,有些不习惯,公主却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在沉思。

    吹灭了灯后,戚莹玉好奇心甚重,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忍不住说道:“我一直对皇帝感到很神秘,想不到还能与皇帝的女儿住到一个房间。”

    “其实皇亲国戚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要吃饭睡觉。但是他们处处受到礼仪约束,反不及百姓自在。”公主感叹道。

    “公主喜欢自由自在,这便是流落到民间的原因。”戚莹玉道。

    “人人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又有谁知道皇帝女儿的苦衷,她们不能做主自已的婚姻,没有几个人能找到如意郎君。我的名字叫朱徽姃,是当今崇祯皇帝的亲妹妹。崇祯九年,天下大旱,饿殍遍野。其时流寇大败官军,祸害数省。再加上东虏鞑子入塞,直逼京师。皇帝哥哥恼恨众将不出力,便想找一名绝对忠心的将军,情急之下,把我许配给一个武状元。”公主幽幽地说道。

    “郎才女貌正合适。”戚莹玉插话道。

    不料,公主却愤怒地说道:“此人虽有些才华,可是奇丑无比。我哭闹无用,便以死抗争,幸而有个宫女救了我,帮我连夜逃离皇宫,流落到山东。数日后,我被皇帝哥哥派来的人抓获。当时,我已万念俱灰,当着官差的面发下重誓,他们只好放开我,独自回去复命。从此,我便过上了乞丐的生活,吃讨来的粗糠剩饭,穿捡来的破烂衣衫,住屋檐破庙。”

    “公主,听那个太监说皇帝上对您百般思念,为何您还不回皇宫呢?”戚莹玉又问道。

    “我当年受到的伤害太深,发下重誓,死不回朝。况且皇宫对我犹如囚笼,不及这般逍遥自在,虽然生活清苦,我却甚是快乐!”公主道。

    听到公主如此经历,戚莹玉不胜唏嘘,心道:“公主的性情甚是刚烈,沦落到如此凄惨地步,都是她皇帝哥哥的错。”这样想着,不多时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次日清晨,众人收拾行李出发,却不见公主同行。原来,公主见所住的李家屯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房东寡妇和气善良,遂决定留在当地,住在寡妇家。当她与寡妇商量后,寡妇甚是欢迎。公主还写了一封信,托王承恩转交给崇祯帝。

    王承恩反复劝说公主回到皇宫,可公主不为所动。不过,王承恩有公主的亲笔书信在手,回去也能交差。他只好向宋琬借了一千两银子交给公主,嘱咐她要保密,同时让宋琬找个理由跟寨主解释,让寨主多加关照。忙完这些事宜,王承恩随众人离开李家屯村,向胶州城进发。

    公主隐姓埋名在李家屯村后,与村民们耕种劳作,并经常帮村里处理难事,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后来,天下大变,可怜的公主变得忧郁寡欢,以致患病而死。村民们把她埋在村南河流北岸,筑起简陋的土墓。

    数年后,原东厂缉事百户赵溪来到此地,村民领着他找到公主墓。赵溪祭拜后,把公主的身份告诉村民,村民们甚是震惊,他们在埋葬悼温公主的地方扩建了坟墓,竖起了石碑,并请知县将李家屯村更名为皇姑庵村。随后公主的事迹便愈传愈神,以至被当地百姓当成神仙下凡,天干地旱之时,成群到公主坟前求雨,往往一求便灵。

    却说王承恩原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帝信任。此次受命到山东,历尽艰险磨难,机缘巧合,终于找到崇祯帝日夜思念的悼温公主,虽没能带走她,却做了妥善安排,并且还拿到公主的亲笔信,了却崇祯帝的心事。

    在去往胶州城的路上,大地一片银白,雪有一尺多深,有些地方光滑难行,王承恩在队伍中间却颇为兴奋,不时与宋琬交谈。

    葛明鉴、戚莹玉在前边探路,却是丝毫不敢大意,既要寻找安全的道路,还要探查附近是否有清兵。

    近正午时,众人转过一座山,从侧面走出一群人,约有一百多人,最前五人骑马,手里还拿着兵器。王承恩看到对方来了这么多人,顿时慌乱起来,正要打马飞奔,被谈必扬劝止。

    “这群人朝着我们走来,不知是敌是友?”葛明鉴道。

    “从装束看,这些人不是鞑子。”谈必扬道。

    “尽管此地靠近胶州城,我们还是要多加防备。”戚莹玉说罢,立即让家丁挑出六匹马并排在队前,把缰绳拴在一起,又让众人在马后排成鸳鸯阵。

    谈必扬看着队形顿时明白,鼓掌道:“戚姑娘排成的阵势大有道理,策动这六匹马狂奔,便可冲乱对方队伍。我们再以鸳鸯阵趁机冲锋,便可杀了出来。”

    “此举与铁甲连环马有异曲同工之妙。”葛明鉴赞许道。

    “前方马上需有两人驾驭,方能确保万无一失。”谈必扬道,即与葛明鉴骑在前方马上。

    众人拿好武器,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人群,慢慢向前逼去。对面的人群出现慌乱,有人竟想掉头逃跑。骑马的五人大声呼喊,指挥众人列队,有两人还跑到队后押阵。过不多时,这群人排成方阵,最前方的人还挺起长矛、木棍,宛然便是结成矛阵。

    “他们便倒懂得兵法战阵。”葛明鉴点头道。

    “这些人拿武器的姿势甚是生硬,根本挡不住我们。”谈必扬轻蔑道。

    正说话时,对面三骑急驰而来,当先是位壮士,手握一杆亮银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