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清茶门

    mon sep 26 07:50:19 cst 2016

    “小兄弟不愿看讲经,我们这就回去。”何振先微笑道。

    葛明鉴点了点头,如释重负,急忙随何振先来到前楼。

    “请二位客官到楼上客房歇息!”酒保迎上前说道。

    “我们还要继续赶路。”何振先摇头道。

    葛明鉴觉得正合心意,急忙让酒保把马牵来,与何振先出了客栈。

    月亮已高高升起,道路上冷清无人,路旁水沟池塘响起阵阵蛙鸣。

    “小兄弟叫甚名字?准备向何处去?”何振先问道。

    “我叫葛明鉴,去济南路经此处,想找个地方住宿。这阳关客栈透着股邪气,我一刻亦不想多待。”葛明鉴道。

    “葛兄弟武艺高强,与恶狼搏斗甚是英勇,怎么在客栈中却有些胆小?”何振先问道。

    “我见那些人行为甚是怪异,场面有些阴森,便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葛明鉴道。

    “这些人是清茶门教的教徒,我刚入客栈时即发现倪端。” 何振先点头道。

    “何先生怎么知道他们是清茶门教的人?”葛明鉴问道。

    “客栈大厅供着弥勒佛像,供桌上放有三杯清茶,香炉里烧着三炷香,这就是清茶门教的规矩。该教源自闻香教,教徒吃斋,奉弥勒佛。教内徒弟称师父为爷,称师父之子为少爷,自称弟子。”何振先道。

    “我听说天启年间,闻香教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信徒达二百多万,公然起兵造反,一时震动天下,后被朝廷镇压。想不到闻香教改头换面,又以清茶门教来发展实力。”葛明鉴道。

    “万历年间,河北滦州石佛口有个王森,自称曾救一狐仙,狐仙自断其尾赠之,闻之有异香,便创立了闻香教。人们争而归附,王森乃自号闻香教主。后来王森被朝廷抓捕,病死于狱中。其子王好义暗中传教,竟小有所成。王好义死后,其子王可就成为闻香教教主,依其所掌握的闻香教,投靠于东虏。王森的另一子王好贤颇具野心,后与徐鸿儒造反,被朝廷处死。其后代为避开朝廷的关注,把闻香教的教名改为清茶门。”何振先道。

    “清茶门教徒状若颠狂,难道是在装神弄鬼吗?”葛明鉴问道。

    “清茶门传教时焚香,凡染香气者,神魂俱醉,无不听其指挥。我在客栈后院拉住你,便是怕吸入香气,迷了神智。”何振先道。

    “怪不得有人信教,原来还有如此邪恶门道。”葛明鉴道。

    “清茶门教的传教手法来自闻香教,把有教徒的地方划分为‘房’,教头称‘头行’。一个总引管六个头行,总引是和教主直接联系的人。房以下称‘枝杆’,头目叫‘头续’,管辖若干个‘领众’。领众是教里最小的头目,直接管理教徒。清茶门教的头目积聚钱财,害得信教百姓倾家荡产,人财两空。”何振先气愤地说道。

    “闻香教、清茶门教如此态势,岂不是比流寇更为可怕吗?” 葛明鉴惊道。

    “流寇只是以抢掠为目的,所过之处,如蝗过野。而闻香教、清茶门教借末世之难的邪说,煽惑人心,广为发展信徒,在各地生根发芽。并且一旦时机成熟,立即聚众举事,与朝廷分庭抗礼。” 何振先道。

    “闻香教、清茶门教如此猖獗,官府为何不治其罪?”葛明鉴问道。

    “官府明令禁止闻香教,故其多暗中活动,并以东虏为靠山。清茶门教夜聚晓散,行踪不定,再加上多方贿赂,以至官府不以为意。” 何振先道。

    “何先生对清茶门教了如指掌,如同教中人一般。”葛明鉴微笑道。

    “我受人之托,要从清茶门教里救个朋友?”何振先道。

    “何先生饱读诗书,朋友亦该见识不凡,怎么能混入邪教之中?”葛明鉴好奇地问道。

    “我的朋友叫程先贞,字正夫,曾在朝廷里任工部员外郎。” 何振先道。

    “程大人虽然致仕,可毕竟曾是朝廷命官,若加入清茶门教,则号召力非同一般。”葛明鉴惊道。

    “程大人是德州名士,岂能与邪教同流合污?他是被清茶门教的人偷偷抓走。”何振先摇头道。

    “程大人如何得罪了清茶门教?”葛明鉴问道。

    “程大人著书立说,弘扬儒学,匡正世风,坚信神随形乐,不相信投胎托生的说法。驳斥清茶门教借宣传末劫之难,敛财惑众,更是指出传教的人采用古迹里记载的迷惑术,烧香里有使人迷幻的药物。”何振先道。

    “程大人如此说法,清茶门教定是恨之入骨。”葛明鉴点头道。

    “十多日前,程大人独自到乡下访友,却再无音讯。我向江湖朋友多方打听,还抓了一些清茶门教教徒审问,得知他被一个总引唐和尚抓走,关在附近的香坊庄。”何振先道。

    “为何不报告官府搜捕唐和尚,再救出程大人?”葛明鉴再问道。

    “清茶门教人多势众,教徒遍布各地。若是官府出面,担心他们狗急跳墙,加害程先生。再者此是江湖上的事,即要按江湖规矩来办。” 何振先道。

    “我愿助先生一臂之力,这便到香坊庄去救程大人。”葛明鉴慨然道。

    “有葛兄弟相助,救出程大人更有把握了。前方是尹庄村,我的三位朋友在村中等候,我们快些到村里与他们汇合。”何振先大喜,与葛明鉴急匆匆向前走去。

    行约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一个村落。何振先头前带路,引葛明鉴来到一个四合院前。先敲了敲门,一个年轻人开门走了出来。

    只见他中等身材,头戴方巾,身着青色襕衫,腰挎宝剑,一身儒生打扮。

    “何兄风尘仆仆,一路劳顿。家兄已备下酒席,请到屋里就坐。”儒生惊喜道。

    随儒生来到客厅后,屋内一人急忙站起身来,向何振先施礼。这人亦是儒生打扮,所穿襕衫亦是青色,相貌却与开门的儒生有些许相似。

    “这二位是亲兄弟,大名是李浃、李涛,皆文采出众,还精通武艺,可谓远近闻名。” 何振先向葛明鉴介绍道。

    “何兄过奖了!您胆色过人,为人慷慨仗义,我们兄弟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李浃笑道。

    “此次何兄召之即来,我们更是感激不尽。”李涛道。

    “我在路上遇到五只恶狼围困,多亏葛明鉴小兄弟相救。他的武艺甚是厉害,远在我之上。” 何振先道。

    “萍水相逢,得遇各位先生,还望不吝赐教。”葛明鉴客气道。

    “葛兄弟不要客气,何先生对你赞赏有加,想来必定了不起。今日要从清茶门教手中救人,我们还要多依仗你出力。”李涛热切地说道。

    正说话时,仆人已端来酒食,摆到客厅中间的八仙桌上。四人匆匆吃些饭食,便骑马出了村庄。

    行约十多里路,来到了香坊庄。在村西树林拴好马后,四人拿着武器围在一起。

    “村北有个打谷场,清茶门教正在那里聚会。唐和尚教授完武艺,即由两个徒弟护送离开。我们便在村口抓住唐和尚,让他领着我们找到程先生。”李浃道。

    “香坊庄是清茶门教的老巢,一定要速战速决。我们兵分两路,李浃、李涛兄弟埋伏在村口,攻其不备;我与葛明鉴兄弟跟在唐和尚身后,断其归路。”何振先道。

    议毕,四人悄悄来到村北口,留下李浃、李涛藏在一堆柴草后,何振先、葛明鉴小心向前走去。来到打麦场后,二人藏在旁边的灌木丛中。

    只见打麦场宽敞平坦,周边堆了二十多堆麦秸,正北有一土台,旁边竖杆上挂着灯笼。

    台上有个魁梧大汉正在耍刀,使出裹头缠脑、力劈华山等招式,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刀把上的红绸随之飘动,倒也气势威猛。待大汉捧刀收式,台下站着的一百多人哄然叫好。

    “这个舞刀的大汉便是唐和尚。”何振先低声道。

    “为何唐和尚不剃光头,亦不穿和尚衣服?”葛明鉴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