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国
字体: 16 + -

7.从军行仁勇立奇功 救王驾秉谦再擢升

    tue may 24 00:46:27 cst 2016

    鲁秉谦和众人分离后,直奔秦国国都长安而去。秦国作为诸国中变法最早、改革最彻底的国家,对于外来人士一向是来者不拒,任人唯贤,因此前来投靠秦国的士子一直是络绎不绝,秦人对于外来人才也颇容易接纳。可唯独有一个地方对于外人一直没有完全开放,那就是秦国的军队。

    秦国自变法之后,将军队划分为禁卫、护卫和戍卫三个等次,其中禁卫军战力最强、待遇最高,是秦军的一等精锐,主要负责保卫国都长安和秦王的安全,以及作为对外作战的主力。护卫是第二等次,主要负责秦国东面与楚、魏、韩接壤地区的边境安全,以及对外作战时支援作用。戍卫则主要负责秦国内部治安以及西北、西南等与夷族接壤地区的治安维护。三个等次作用不同、待遇不同、部署地域不同,将来的晋升空间也不尽相同,因此招收的士兵来源也有严格区分。由于禁卫军在秦军内作用特殊,秦国的将军大都出自禁卫军系统,因此禁卫军兵员选拔极其苛刻,每名士兵要求一日之内身披近50斤的装具奔袭80里地,还必须从父辈起就在秦国定居,且家庭没有作奸犯科记录。如此苛刻的条件保证了秦军禁卫军招收的都是忠于王室、精锐中的精锐分子。护卫军的条件比禁卫军稍微宽松,但也相当严格,每名士兵要能一日之内身披近50斤的装具奔袭60里地,本人必须在秦国出生,且没有作奸犯科记录。相比前两等军队,戍卫军的标准就宽松许多,只要求能身披装具跑40里地,且不一定是秦国出生,外国人一样可以申请加入。鲁秉谦不是秦国人,虽然他身体素质出众,可惜一样只能加入戍卫部队。好在他生性豁达,倒也不计较这些,想着走一步看一步,等熟悉了秦国的环境再做打算。

    鲁秉谦入伍以后就被分到了秦国刚刚占领的蜀地梓潼。蜀地原来是蛮夷之地,秦孝王时期大将司马错率军入蜀并入秦国版图,至今不过十余年。西南夷族与中原地区文化迥异,且秦国崇尚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与西南夷族始终格格不入,不时就有夷族叛乱发生。

    鲁秉谦刚到梓潼不久,恰好就遇上了一次叛乱。起因很简单,夷族的两个青年因为口角发生争执,结果一个人被另一人打死了。按照秦律私斗致人死亡的一律处死刑,这个杀人的青年害怕就逃到了山上一处寨子里面,当地县官知道后就带十几名驻军上山去抓。一开始,寨里的人还包庇隐瞒,拒不配合,县官就挨个屋子搜,最终还是搜到了这个青年。按照秦律,包庇罪犯的也要受流刑,因此这个寨子的几十口人都要受到处罚。夷族人对于秦律始终心怀抵触,这下整个山寨的人都要受罚,干脆杀了县官公开造反。没想到这下一呼百应,竟云集了上万人,造反部队很快包围了梓潼县城。当时秦军守卫梓潼的部队不过七八十人,首领百夫长也和县官一起被叛军杀害。正当部队群龙无首之际,鲁秉谦挺身而出,一面派人求救,一面加强护卫,顶住了叛军的几次进攻,迅速稳定了局面。

    不过鲁秉谦也清醒地认识到,死守待援恐怕不是上策,梓潼县不大,粮食也不多,这样围困下去,恐怕援军未到自己就得被活活饿死。鲁秉谦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觉得叛军虽然人多势众,却不是铁板一块,大部分是觉得好玩纯属凑热闹的,即使为首的几个夷族头领,也不过是走投无路才造反,如果能晓之以理,事情也许还会有转机,这样既避免了梓潼县百姓受苦,也挽救了夷族百姓的生命。否则一旦秦国大军赶到,必然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于是,一天夜里,鲁秉谦偷偷出城潜入叛军营中,以秦国大军强大战力威胁,又许诺叛军头领只要投降,绝对保其不死,对于族人一律既往不咎。夷族首领不知鲁秉谦底细,见其器宇不凡,又佩服起孤身闯敌营的胆气,就遣散了余众率部投降。

    事情如果到了这里结束可算是结局圆满,偏偏前来镇压的部队又闹出了问题。前来镇压的是秦军的护卫军的一名偏将,这名偏将平时没有机会上前线杀敌立功,碰到夷族造反,觉得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于是公开宣称鲁秉谦对夷族的承诺无效,非要将夷人头领和余犯一并押赴长安斩首。鲁秉谦对于这名偏将的处理非常不满,认为这样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于是他自告奋勇,亲自同犯人一起到长安上书辩护。

    鲁秉谦的上书从此次夷族叛乱说起,直陈秦国在蜀地强力推行法治的弊端,主张恩威并施,以怀柔为主,待夷人接受了中原文化以后再广泛推行法治。鲁秉谦的上书受到了秦文王的赏识,不但采纳了鲁秉谦关于治蜀的举措,还亲自下令将鲁秉谦调入函谷关的禁卫军担任百夫长。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北有黄河天险,东有太行屏障,函谷关是秦国联系山东各国的唯一出路,山东诸国曾两次组织联军进攻秦国,结果都被挡在函谷关不能西出一步。因此,函谷关的秦军又有秦国第一军之称,领军将领正是秦国第一名将公孙越。鲁秉谦来到函谷关禁军后,很快因出色的指挥应变能力受到公孙越重用,被任命为函谷关前出游击。函谷关前出游击官职虽然不大,手下兵马也不多,但确是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函谷关虽然是关隘,但历任函谷关守军都意识到,防守必须从函谷关外开始,如果敌军攻到函谷关下才防守,则函谷关天险将为敌我共有,敌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因此,他们都会在函谷关外驻守一支部队,人数并不固定随局势不同而变动,少则三五百,多则上万,主要负责函谷关方圆百里敌情的搜查探索,必要时也会主动出击,为函谷关防守争取时间。因此这支部队就是函谷关禁军的敢死队,尖刀上的刀尖,这支部队的统领就是函谷关前出游击。鲁秉谦担任函谷关前出游击,手下有三百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

    这一日,鲁秉谦正带领两百人马在函谷关外四十里地巡逻,突然听到山的另一边传来喊杀声。鲁秉谦赶快带人爬上山城向下观察,只见前面约有七八匹马,正拼命向函谷关方向赶去,后面则有三四百军人在追赶,估摸再有一支香的工夫,前面逃跑的几个人就会落入这些军人手中。

    这些军人全副武装,身背重弩手持长戟,虽然人数众多,但除了驾马的呼哨声,竟没有一人发出多余的声音。鲁秉谦一眼就认出了这支军队的来历,正是大名鼎鼎的魏军铁骑!

    魏国是中原诸国第一个推行变法的国家,当时名将吴起大力废除沿用了上百年的战车,打破了军中将领皆由贵族担任的传统,主张行军作战应灵活机动,兵贵神速,吸纳平民子弟参军,完善军中功勋制度,一手创立了魏武卒和魏军铁骑,魏国也凭借这两支力量所向披靡。后来各国在军中推行变法,无不参考魏国的军事制度。

    今天鲁秉谦遇到的正是魏军铁骑。看眼前的局势,这魏军只是为了捉拿前面的几个人,似乎无意进犯函谷关,按职责自己没有出手干预的必要。可值得魏军出动这么多人捉拿,眼前这几个人必然不是等闲之辈,说不定有什么利用的价值。只是敌军有三四百人,自己带来的部队虽然也是精锐,可人数毕竟处于下风,贸然出手不仅胜算不大,闹不好还容易产生两国之间的纷争。

    鲁秉谦稍一思衬,便有了主意。他将两百人分成两拔,自己率五十人绕路前去接应,其余人则找来树枝栓在马尾上,在山坡上隐藏起来。鲁秉谦率人与前面逃跑的几人迎头相遇,那几人一见时秦军顿时高喊起来:“我是秦王六王子,快来救驾!”鲁秉谦一听大吃一惊,心想今天这事算是管对了。

    原来,秦王一共生下九个儿子,可只有四个长大成人,分别是二王子裕礼,三王子裕义,六王子裕礼和九王子裕信。六王子裕礼本是秦王侍妾所生,生母在秦王那里本就不太受宠,又在裕礼四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裕礼从小在秦王那里就没有什么存在感,是一个不太受宠的王子。后来秦魏会盟,互派王室子弟为质,裕礼作为秦国人质送到了魏国国都大梁。只是不知他为什么突然跑了回来,还被这么多魏军追赶。不过既然自己碰到了,于公于私都必须出手干预。

    鲁秉谦待裕礼一行人过去之后挡住道路,高声喊到:“站住,前面是大秦领土,未经允许任何人不许靠近!”

    魏军早就发现了鲁秉谦的队伍,一名偏将模样的将领出面搭话:“将军,我们无意冒犯秦国领土,只是前面是我们魏国逃犯,请秦军配合我们捉拿归案。”

    鲁秉谦冷笑一声:“什么逃犯需要这么多魏军铁骑来捉啊!就算是捉拿逃犯,你们也不能到我大秦的领土来捉!”

    魏军将领一看没有通融可能,怕时间耽误太久放走了裕礼。他看秦军只有几十人,就想借人数优势硬闯过去。鲁秉谦见敌将拔出佩剑,其他敌军也摆出战斗阵型,知道魏军打算硬闯了,朗声喊到:“将军冷静,这里是大秦领土,劝你们好自为之,否则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我大秦禁卫军的厉害。”话音未落,只见山坡上尘土飞扬,传来了震天的喊杀声,似有上千人马。

    魏军将领脸色大变,以为秦军在此设有埋伏,故意引自己上钩。又见裕礼等已接近函谷关,就算闯了过去也追不上了,只好悻悻下令部队撤退。鲁秉谦见魏军撤退时依然队伍齐整,丝毫没有陷入重围的恐慌,心中对魏军暗暗赞叹,不愧是吴起建立的军队,百年余威犹在。

    见魏军撤退,鲁秉谦也下令撤退,迅速赶上了裕礼等人。一问才知,裕礼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竟搭上了萃华夫人。萃华夫人是秦王十分宠爱的一个妃子,只是她虽然深得秦王宠信,却一直没有子嗣,于是裕礼就拜萃华夫人为母,通过萃华夫人说动了秦王,将自己召回秦国。本来,按照秦魏盟约,秦王需另遣一名王子为质,可秦王自觉为天下第一强国,质子一说实在有损颜面,且魏国横亘在秦国东面,阻碍了秦国东出步伐,秦王早想找理由撕毁条约,于是直接下令召裕礼回国。魏国得知秦国私自撤回质子后深感奇耻大辱,才会派出魏军铁骑星夜追赶。要不是鲁秉谦及时赶到,魏国就把裕礼抓回去了。裕礼返回咸阳,在秦王面前大大夸奖了鲁秉谦,于是秦王下令擢升鲁秉谦为函谷关偏将。

    讲完鲁秉谦的故事后,太阳已西斜将要下山了。萧远志担心时间太晚左贤王会担心阿朵安全,便起身与吕方告别,阿朵意犹未尽可也不得不和萧远志回去。吕方对二人也不挽留,亲自骑马送出五六里地才回来。他和商队又在草原待了两日,也起程返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