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143章 三人行

秋意瑟瑟,山阳境内新近下过一场小雨的缘故,原野上更显得空旷幽寒,农作物大部分都已经收割完毕,只有稀稀落落的百姓,还在地里捡拾一点残留的庄稼,天底下只有百姓才懂得什么叫‘粒粒皆辛苦’,来年若有灾荒,哪怕多一粒粮食都是可以保命的。

    这些年虽然遭受过不少兵灾匪患,城头几度易主,可兖州一境的百姓依旧坚忍地活着,虽然有不少人已经举家迁往青州,听说那边分了田地,税赋又少,灾年时官府还会有很多补贴,可有些人还是不愿离开故土。

    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地方?不过目前他们似乎看到了盼头,先前的曹将军已经将境内黄巾残部基本上肃清,虽然曹军收粮多了些,但毕竟剩下的也勉强能够果腹,毕竟不用担心会有匪盗来抢。

    后来听说吕温侯从北地里杀过来,赶走了曹将军,接下来吕温侯和北海辛小侯爷联姻,皇帝也搬到青州了,大伙岂不是离皇城更近,成了天子脚下的百姓了?

    只是朝廷的政策还未在兖州一地完全惠及,吕温侯又被曹将军打败了,听说险些连命都丢在东郡,兖州又成了曹将军的。百姓有时也会纳闷,曹将军也好,吕温侯也罢,不都是朝廷的官么?朝廷剿匪也就罢了,自己的官们打来打去的做什么?

    管他呢,不论谁占了兖州,只要自己还有地种,收上的粮食没全交上去,还有一点能够糊口,这就足够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越到乱世,越到底层百姓,所求也越简单,仅此而已。

    昌邑城外两三里一处高地,两大一小三条身影驻马正向城内观望。其中那小个子被两条彪形大汉夹在中间,原本就瘦弱的身形显得尤其渺小。

    三人看了半晌,左首那满脸络腮胡的年轻汉子撇嘴笑道:“这般小城,今夜俺只带手下那八百弟兄便一鼓拿下了,主公也是多虑,叫俺们领恁多人马前来,岂不知兵非多益!”

    右首的年长汉子瞪眼道:“虽恁地,攻城也是老夫先去,如何轮得到你?”言语间倒是赞同络腮胡的看法,只是对谁先攻城之事耿耿于怀,不肯相让。

    “你是主将,如何轻动得?这回可不是俺与你争功,不叫俺做这个先锋,来日主公面前少不得告你一状,也好叫你知道军法不留情!”络腮胡一听便急了,声音瞬间提高不少。

    “你也知道老夫是主将,大军在外自然是一切要听主将调令,再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公和军师也早给了老夫便宜行事之权,老夫要带兵攻城,谁敢不从!”年长汉子也针锋相对,毫不相让。

    眼见两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开打的架势,夹在中间的瘦弱少年弱弱地道:“两位将军稍等再争,且听在下一言。”

    这少年的话倒是管用,转眼间吹胡子瞪眼的两条大汉便偃旗息鼓,年长汉子俯身温言道:“议哥儿有话但讲无妨,老夫和兴霸那是吵惯了的,你也知道...”变脸当真比翻书还快。

    这三人赫然便是奉命率领三万兵马进攻昌邑的黄忠、甘宁和参赞军师陆议。黄、甘二将从北海初识,各自操练兵马之时便各不相让,刀法上不分轩轾,箭术上甘宁却被黄忠压了一头,因此但凡有行军打仗的机会,甘宁总想在战功上面找补回来。

    但黄忠岂是好商量的,两人私下里都是豪爽之人,一起吃肉喝酒哥俩好的跟什么似的,唯独谈到军事,必然要争出个高低,真个是‘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今次出兵这一路之上,陆议便是做了一路的和事老,也加上陆议这孩子沉稳大气,胸有锦绣,诸事都能分析的合情合理,为人也和气的很,一来二去,这两员‘残暴’大将倒是迅速认可并接纳了这个十四五岁的小兄弟,经常单独拉着陆议‘诉苦’,倒是颇为懂得拉拢‘队友’。

    黄忠实际年龄虽然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老,但被部下和同僚一口一个‘老将军’的叫惯了,自己也有些‘倚老卖老’,自称都是一口一个老夫如何如何。

    陆议是很欣赏自己这两位‘老’搭档的,其一因为这两人的确有真本领,能带兵知兵,论武艺也都是佼佼者,这些都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再者主公和奉孝先生都赞成类似黄、甘二将这种争功,军人就是要以多立军功为荣,这种良性竞争才会令军队欣欣向荣,永久保持一种富有朝气的状态,才能在征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陆议诚恳道:“两位将军都是有真本事的,有本事之人都有个性,这一点主公和奉孝先生都常跟在下说,一路之上在下也向两位将军学到不少。”

    一顶真诚的高帽扣上之后,二将眉头顿时舒展不少,陆议接着道:“在下觉得以曹操目前状况看来,手下武将谋士明显不足还能放着乐进和吕虔这两人守昌邑,足见其对兖州的重视。再者昌邑也并非无险可守的小城,不知两位将军可愿听在下多言几句?”

    “既然小陆了解此处,还不快说给俺们听听!”甘宁忙点头道。自己和黄忠都是西川或者荆州过来的南方人,对中原的人文地理虽然并非一窍不通,但也仅仅流于形式,作战没问题,只是要在北地作战占上个地利,就不得不虚心请教军师了。

    陆议随周瑜北上之后,被辛锐重点安排,成天学的就是这个,此时用到行军作战实践中来,当真人尽其才,并且他受命之后,也做过不少调查研究,是以现在说起来,丝毫没有停滞。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改山划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乞讨山阳郡为昌邑国,封期子刘骰为昌邑王,刘骰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后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在位仅二十七天,昏庸,被大将军霍光废为海昏候.汉宣帝本始元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光武大帝建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见二将听得有些不耐,陆议笑笑接着道:“说这么多昌邑的历史,想必两位将军也是云里雾里,其实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昌邑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这里曾是昌邑王的国都,第二代昌邑王甚至做了二十七天皇帝,昌邑作为王都,勉强算是潜邸,城池规制必然不小,如今我等距离三里之外看上去寻常,实则城池高深,城墙上也是机关重重,绝非轻易可下的。据在下所知,昌邑环城四面城墙均有近三丈高,长共计十余里,每一面皆有三里多长,城墙分段板筑,都是当地特产的黑黏土和以石灰夯就,坚固自不必说。最要紧的是兵力,我方勉强能有三万,而曹军却近两万,再抓了城内百姓上城头守御的话,只怕人数不会少于我军......”

    二将神色随着陆议的述说变得越发凝重起来,虽说一样的都是立功心切,但毕竟知己知彼才能更有取胜的把握,原本的一腔热血虽然不至于被泼了一盆凉水那么惨,可陆议说的有板有眼,显然是提前狠狠做过一番功课的,照他说的这样一来,攻城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等这一路上并未刻意隐藏踪迹,因此对方细作应该是早就将我军行踪回报了,乐进和吕虔都不是莽撞之辈,城内多半早就准备妥当,因此夜袭之类的,在下觉得也非良策。”陆议见甘宁似乎有话要说,直接把自己的考虑先说出来,果然闻言之后甘宁嘴角扯动几下,将原本准备说出的话咽了回去,只剩下一脸苦笑。

    “那怎地是好?莫不就这般和他相持着?”黄忠使劲捋了捋胡须,那把胡子都要被他扯掉了一般。

    “今日初来,地形咱们已经查探过了,不如先且回营,也叫军士休整一番,老将军且放宽心,天底下没有攻不破的城池,主公和奉孝先生都说过的。”陆议一时也没有良策,只好先劝慰了,从长计议道。

    陆议的稳重与其年龄异常不成正比,但这份稳重却正是黄忠、甘宁二将所欠缺的,加上陆议对敌方情报分析的鞭辟入里,更叫二将心悦诚服。

    “也罢,老黄,就先回去安排兔崽子们安营扎寨,大伙坐下再琢磨琢磨,一切明日再说。不行就硬攻上去,怕他个球!”甘宁倒是爽利,话音未落就自顾自地调转马头,向自家营寨去了。

    陆议仰头深吸口气,心中颇有些激荡,想想主公和奉孝先生的嘱托,自己这初出学堂第一功,究竟能否做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