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106章 愤怒的刘协

辛锐如今也能体会历史上曹操的一些无奈,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在这个礼坏乐崩、政令不通的世道无疑多数成了闲人,地方上都是各家诸侯占山为王,哪个肯听朝廷号令?皇帝尚且毫无实权,更何况百官?他们有心无力之下,只能伴在天子身边,浑浑噩噩地度日。

    而今有了一个可以供自己施展的场所,强烈的表现欲和一直压抑的内心忽然得到释放,自然在行为上有些扭曲畸形。再加上士大夫近乎变态的所谓自尊,世家大族的高高在上,他们岂能看得起地方官员,尤其是辛锐这样出身低位的后起之秀?

    在这种心理驱使之下,嫉妒、攻讦便不难理解了。辛锐毕竟是尊重汉室,承认汉朝统治的,有了皇帝这个束缚,必然要面对百官这种看似幼稚可笑,实则包藏祸心的荒唐行为。

    “陛下,大将军之言不无道理,我大汉自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之后,从未有过列侯享一国食邑的先例,老臣以为陛下此次封赏有待商榷,请陛下三思。”杨彪起身奏道。

    “老太尉言之有理,臣附议,请陛下三思。”孔融亦起身附和。

    “臣(末将)附议。”光禄大夫陈珪、车骑将军董承、卫尉杨奉、尚书令陈纪、临淄令司马防、京兆尹马腾等人先后起身,同声支持杨彪。其余众臣闻言称心如意,也不甘落后,当下都一起附和。

    辛锐心中感动不已,老太尉看似反对自己受封,站在自己对里面上,实则先发制人,替自己挡回这个烫手山芋,也借此堵住了朝臣的悠悠之口。

    凡是最先站起来声援杨彪的,都是怀着同样心思,在暗中帮助自己的。孔融、陈珪自不必说,董承、杨奉那是一起带兵护驾,一路风雨同舟的交情,马腾是自己老部下马超的爹,自己又救出他一家脱离西凉,陈纪是自己新收小弟陈群的爹,司马防?对了,司马八达!这是司马懿的父亲啊!又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少不得好好与他结交一番,若是得了他几个儿子相助,岂不是天大的好事?只是司马懿其人野心不小,需要谨防他和他的后代兴风作浪,不过自己如今手下人才济济,又有历史上曹操的教训,不怕摆不平司马一家。

    刘协见众口一致,都反对自己给辛锐一国食邑,也不好再坚持,悻悻道:“也罢,众卿之言不无道理,大将军年纪还小,来日方长,待日后另立新功,再行封赏吧。”

    走神的辛锐从皇帝的表态中回过神来,如蒙大赦,向杨彪递了个感激的眼神,谢恩道:“多谢陛下体谅。”

    不知是不是喝的有点多,刘协无奈一笑道:“看来大将军并不贪恋权位,这对朕来说,算好事也不算好事。朕自来到临淄,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修建宫殿,一切都是拜大将军所赐,朕心下明白的紧,若无大将军,就没有朕的今日。众卿追随朕历尽磨难,先后遭受董贼、郭李二贼挟持,却始终对朕不离不弃,你等的忠心朕也知道。只是朕要告诉你们,做人须饮水思源,懂得感恩,不要倚仗朕是皇帝,你等是高高在上的大臣,便可以颐指气使,忘了前车之鉴。天下是我刘家的,但那是曾经,而今你们去问问各路诸侯,谁还肯承认自己是汉臣?北有袁绍、西有韩遂、曹操,南有袁术等等,即便面上一团和气,哪个不是暗地里蝇营狗苟,净做些乱臣贼子的勾当?我来问问你等,先前在洛阳、长安之时,你们可看见哪家诸侯前来进贡?哪家诸侯肯质子朝廷?都没有,从来没有。即便遣了使节来朝,不是求官的,便是互相攻讦告状的。只有大将军是真心待朕,是忠心朝廷,不辞万难救了朕的性命,谁有这份忠心?那十八镇诸侯么?十八路几十万人马,竟被董卓杀得人仰马翻,你们信么?朕不信!便是讨伐董卓,也只是他们为了争名夺利,博得个忠君爱国的好名声罢了,私底下哪个不是各怀鬼胎?暗地里勾心斗角,各为一己私利?当然朕也知道,不能一概而论,孔文举、马寿成、孙文台等人都是贤良忠臣,但大势如此,他们势单力孤也难有能为。你们再看看现如今,我等迁都至此后,倚仗北海军势强盛、国富民丰,谁家不来朝贺?朕近日每每思量,欲与大将军推心置腹,共掌江山,而今不过封了他个列侯,食邑一国之地,你们竟这般支支吾吾,罢了,罢了。今日便听你们一回,但朕只想告诉你们一句话,想想你们现在的衣食俸禄,想想董卓如何待你们,郭汜、李傕如何待你们,再想想你们到了北海之后是何等待遇!”

    大殿中鸦雀无声,只有刘协越发愤怒的声音仍旧回荡在空气中。乐官停了演奏,舞女停止跳舞,时间仿佛凝固了。

    辛锐闻刘协之言,心中不由生出许多感触,这个聪明过人的大汉末代皇帝,遭受过太多屈辱,太多磨难,从人性上来讲,实在值得同情。和所有统治者一样的是,他也有一颗奋发进取、孜孜不倦的心,也想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也想像秦皇汉武一样,开疆拓土,名垂青史。但他的人生充满各种无奈,各种不尽人意,生在帝王家,机缘巧合竟做了天子,这本是一件足以令人兴奋的事,但生不逢时,却令这个天子身份变成了他最大的痛苦。

    世道变成这般,跟他没有丝毫关系,是桓帝、灵帝乃至再向前追溯几代一点一点地败落到这般模样,是由量变才引起的质变,但这些前人种下的树木,而今结出的恶果却只能刘协来吃。

    刘协即位时只有九岁,而今不过十五岁,似这般年纪,大多数的少年或者正在求学,或者刚刚脱离懵懂,生出做些事业的志向,更有不少仍是无所事事,在父母膝下承欢。而刘协却已经做了六年的皇帝,这六年,他终日惶恐不安,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地思量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绞尽脑汁地考虑董卓、郭汜、李傕等人的想法。

    他是一个没有兵权、没有任命权、掌握不了任何人生死的皇帝,他纵使天赋禀异,才智卓绝,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多么可笑又可悲的现实。他也曾经多次自问,皇帝若是失去权力,比得过至少尚有自由之身的百姓么?他只有隐忍,只有等待,盼望能有个心系汉室的忠臣良将前来靖国,救自己脱离苦海。

    当十八路诸侯气势汹汹会盟于洛阳,立誓讨伐董卓时,刘协长久绷紧的心终于有了一丝轻松,或许这些诸侯,就是自己所盼的忠臣良将,如此众多的兵马,这般巨大的声势,必定能攘除奸凶,恢复神器吧。

    但失望总在希望之后不期而至,十八路联军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貌合神离,竟被董卓杀得大败亏输,没过多久便狼狈四散了,如同演了一出闹剧,以董卓有惊无险草草收场。

    又是暗无天日的漫长等待,直到王允策反吕布,成功除掉了董卓,刘协惊喜不已,以为终是天佑大汉国祚。正当他刚刚准备大展手脚,有一番作为之时,郭、李二贼又杀到长安,逼死王允,赶走吕布,挟持了朝廷。

    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刘协一度心灰意冷,还有什么比希望之后的失望更叫人绝望?如果说有,那就只有多次燃起希望又每次均以失望而告终吧。

    皇天到底不负苦心人,辛锐自北海崛起之时,刘协便对这个天下传颂的神童产生兴趣,而后到北海一路披荆斩棘,以强势伫立于诸侯之列,刘协莫名地产生一丝新的希望,尽管他自己并不相信,地处东海之滨的偏僻之地,有能力救自己脱身。

    直到辛锐率北海众将真的站在自己眼前,刘协才相信这并不是梦境,老太尉杨彪那饱含牵挂的眼神,辛锐那挥斥方遒的指挥,马超那神勇过人的沙场英姿......

    直至在北海过了月余,刘协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的确确已经逃出生天,那份畅快,是任谁都无法想象的,看着自己的新皇宫拔地而起,看着北海三军雄壮,看着百姓安乐富足,刘协呼吸都会带着愉悦的节奏,睡梦中都会笑醒。

    辛锐既然尊重老太尉杨彪,尊重北海首长孔融,又甘冒奇险救自己出长安,自然对汉朝忠心,对自己忠心,再加上辛锐是个孩童,更是令刘协喜爱。

    辛锐的能力,刘协早就听闻多时,而今见了真人,又见到北海风貌,他更是深信不疑。他是个仁君,不想抹杀辛锐一切功劳,又从辛锐身上找到自己嫡亲兄弟的感觉,甚至只要辛锐能平定天下,他不介意与辛锐共同治理,这是他发自肺腑,心甘情愿的。

    因此他想给辛锐最大的权力,又不想自己和百官成为辛锐最大的包袱,他想给辛锐封王,但觉得过于孟浪,必会遭群臣非议,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封做列侯,但却又觉得一县封邑太少,遂将北海一国之地都封给辛锐。反正原本北海也是辛锐经营出来的,他只不过借花献佛,物归原主罢了。刘协打定主意,并未向百官吐露半点口风,准备给辛锐一个惊喜。

    哪知道,这些大臣实在太过可恨,此时竟是反客为主,拿出祖制这样无聊的理由阻挠辛锐受封!辛锐既然忠心国事,那么权力再大,也不威胁自己地位,但只怕群臣这一阻挠,辛锐对朝廷心灰意冷,岂不是令自己痛失一个良臣挚友?这些大臣为何如此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