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九十九、义办乡塾(二)

    sat jun 06 17:11:11 cst 2015

    就拿我们的河湖来说吧,开江的鱼再有江水去炖鱼,那味道才鲜美呢。我们有许多名鱼,什么折罗、鳌花、细鳞、鳊花、宠冲、牛尾巴、柳根、山泥鳅等鱼,它们虽在烹调做法不一,但炖、焖、煲、煎,各具风味,吃上这一顿想下一顿,回味悠长啊。现在在中都吃这些鱼就少了些,冬天冷冻的鱼,做起来没有新鲜的口味好。还有河里的蝲蛄,好似大江那边产的小龙虾,但比小龙虾腰长,烧着吃蛮香的嘛。还有河蚌,用开水轻焯一下,切成丝,炒韭菜吃,别具风味。到中都这些河物吃的少了,海物吃的倒多了起来,都别具风味。总之,他们的劣根性很严重,“各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辈不管两辈事”,不为子孙谋福祉;肆意破坏环境,除了战事狼烟四起外,尤其是江淮一带的稻麦区,焚烧庄稼秸秆成风。烧荒,冶炼,烧窑,一是污染环境,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烟硫味,不但呛的人咳嗽气喘,而且还迷眼睛。二是容易发生火灾,烧毁民房和树林、草地。朝廷与当地官府虽令禁止,但令不禁止,一纸空文。农夫们白天不敢烧,就夜

    ·1280·

    间烧,烧的乌烟瘴气的。官家为了急需粮食,也就默许,法不责众嘛。其实,草木灰上地不如烂粪,我们老家的农夫们,很少用草木灰做肥料,那东西上地使土壤盐碱、地热,不利于小麦、稻子的生长,而且还影响产量。三是天气不好时火烧秸秆,还容易误为军情。他们愚昧无知,瘟疫流行,有病不求医,迷信巫医,占卜算卦。就这样的民族素质,能不挨欺凌吗!大金不去欺凌他们,别的部族也会去欺负他们的。真正像岳飞那样的将领,卓有远见,“精忠报国”,是天下难寻的;真正像武植潘金莲夫妇那样学问渊博,无私奉献,也是世上少有的。

    海陵王给武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除了说些问候的话外,就是请他去金朝做官,辅佐振兴大金,为天下百姓服务。武植收到海陵王的书信以后,觉得可笑。随即回信言明自己已经快“古稀”的人了,在南朝高宗对他那么好,他都不愿为官,何况在金统区呢。另外,自己是大宋的臣民,理应为大宋服务。他说他不能背叛自己的朝廷,不能背叛自己的民族,不能背叛自己的百姓,而去敌朝做官。虽然侵占我大宋北边的江山不是海陵王所为,但他必定是金朝的帝王。武植说,如果金朝能归还侵占大宋疆土的话,他甘心情愿到金朝去做官,忍辱负重再所不辞。否则,那是办不到的。海陵王深知,千军好得,一将难求,作为相才更是难求。对于武植的才干与为人,他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常说道:“人家宋朝的皇帝虽然昏庸无能,却

    ·1281·

    能有岳飞、武植这样的贤才,但他们不去珍惜贤才,不去发挥其聪明才智,却是听信谗言加以荒废与残害。而我大金蒸蒸日上,却得不到这样的贤才,可惜呀,真是可惜呀!如果这一文一武为我所用的话,如虎添翼,大金必兴无疑。”其实,海陵王说的不无道理。但侵略者的脑子是膨胀的,他们野心勃勃,得意忘形时,就会忘乎所以,去发动战争。后来海陵王发动分四路南侵,雄心“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在采石矾遭虞允文的顽抗。同时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为世宗,金兵哗变海陵王被杀。隆兴二年,金兵大肆南下逼近大江,导致了“隆兴和议”。此是后话,不提。

    为了办好义塾,几年的功夫武植潘金莲就花光了积蓄,几乎一贫如洗。幸亏有武松和潘太公他们的接济,生活才有了着路。否则,日子就没法过了。其实,捐献的银两还有不少剩余,武植潘金莲不让动用,说留着以后办义塾好用。而他们的破费,是用在那些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穷孩子们身上。庄民们称他们是“穷状元,穷太师,穷命妇”的三穷贤人。武植潘金莲他们听了以后很欣慰,认为把银钱用在善事上,比自己用在奢靡生活上要坦然的很。在他们俩的带动下,也有不少的富户做善事。就连一毛不拔的财迷来说,也不得不拿出点“心疼钱”,来接济一下义塾。在武植潘金莲看来,一毛不拔的财迷能出点血,总比不出强。武植潘金莲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

    ·1282·

    走,死带不去。把它用在善事上,发挥钱财的作用,救苦救难。比放在柜子里“藏猫猫”,瞎了它的用处好多了。让它“无脚走千家”,接济贫穷。也是积阴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武植潘金莲与乡老们商议,趁太平时期,有银钱的富裕人家子弟,可以到南宋的一些府路求学,有机会参加庠试、会试和殿试,使大宋失地的汉文化后继有人。据悉,自金兵占领后,兵荒马乱,不少的民间文人大都改名换姓,各自逃生去了。他们怕金人找他们干事,被人说成是叛民。所以,不如到不被人知的地方当个良民,安度一生。金朝统治已经二十四、五年了,他们也未动民间文人一根毫毛。因为他们占领的是江山,掠夺地是资源,尤其是粮、油、丝、名果等。利用汴河、黄河、运河等进行漕运,将粮、油、丝等运往中都,供金廷之用。遇丰收之年,还往上京运储。对于汉文化的传播教育,金朝统治者是无心顾及抵制的。所以后来直到金朝的灭亡,金统区汉文人,从没有间断过对汉文化的传播教育;同时,对于女真文化的传播,金朝统治者也是望洋兴叹的。首要一条就是师资的缺乏,其次就是涉及面广。就金朝当时的势头来看,也是顾外顾不了内的。

    为了支持有理想书生的前途,武植还通过南宋的友好,输送了几个优秀的书生到临安去深造,待机大比。据悉,有两名秀才在礼部会考中贡士前三名;有一名在殿试中科甲前一甲第

    ·1283·

    三名探花,其层次相当于过去的右榜眼。南宋以后,殿试科甲录取由过去的进士及第一甲头名状元一名,一甲二名左右榜眼各一名,一甲三名探花三名左中右探花各一名,改为进士及第一甲头名状元一名,二名榜眼一名,三名探花一名了。武植的所举,鼓舞与激发了其他学子刻苦读书的积极性和报国的热情,为当地人所仰望。武植潘金莲办义塾,发展乡村文化教育,在当时就像秋末一望无际干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在那极为贫穷落后的时代里,无疑起到一点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植他们不但重视文化教育,而且还重视武术的传播。他与武松在自家庄前办起练武场,由武松执教。愿意学武的多少不限,开始就几个小后生,后来就渐渐地多了起来,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人,其中有几个壮年和小丫蛋。“山东多拳脚”嘛,小丫蛋学武比小小子还认真呢。武松虽然年岁大了,并缺失手臂,但练起拳脚、刀枪、棍棒的功夫仍很码流,令人眼花缭乱,都佩服老武状元的功底不减当年。武松说道:“练武首先要练德,其次才是练武艺。武德练不好,武艺也不会练成的。练武德就是弘扬华夏武术精神,练好武艺是为了强体健身,自卫保国。要见义勇为,决不能欺压弱小,为非作歹。”武松不收徒弟,凡来练武的人一律不称弟子,来去自愿。致使武家庄的习武之风甚浓,远近闻名。有的村庄的歹徒想到武家庄寻衅滋事,那是不敢的。那是前两年的事,申家庄有个叫郜牛丕的屠户,

    ·1284·

    三十七八岁,胳膊大,力气粗,一头牛,不用绑,他自己就能把牛给杀死。他欺辱穷苦庄民,讨好富户,庄里的人都恨他,给他送个绰号叫“郜牛皮”。庄里一个叫申青的地痞,平时专爱偷鸡摸狗,调戏良家妇女,破坏公共设施什么的,被武松教训过,一直对武松怀恨在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