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二十四、《论语》刍议

    mon feb 23 19:02:05 cst 2015

    武植在府里干待着,一天无所事事,寂寞极了。好不容易熬到来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又在书童的陪同下来到府学。王祭酒与教习们、同窗们见武植的到来,都高兴极了。他们相互寒喧为他祝贺,同窗们你争我抢与他拥抱,询问他的伤情及离别间的情况,其场面毋庸细说。当有的同窗提起王德福对他见死不救的不义行为,应找其算账时,武植说道:“算了,事情已过去了,他也不在这里上学了。他不仁,我不能不义。”同窗们对武植的大度表示钦佩,不提。

    在府学里,经过半学期的学习,武植的学习成绩还是名列第一,智力一点也不减当年。为进一步促进生员们的学习情趣,王祭酒决定让武植给生员们谈一下对学习《论语》的理解。他命听差的叫武植到礼衙来,武植到来礼毕问道:“大人传弟子有何指教?”王祭酒示意让他坐下,待武植谢坐坐下后,王祭酒笑容满面,捋了捋下颏的胡须说道:“本祭酒想让你给全体生员们谈一下对学习《论语》的见解,也叫对《论语》的刍议吧,你看如何?有困难吗?”武植连忙答道:“大人,不可不可。弟子才疏学浅,恐误了大人的意图。”王祭酒又捋了捋胡须“嘿嘿”笑着答道:“你这小伙子,还挺谦虚的呢。本祭酒还不了解你的功底吗,这个任务你必须给我去完成。”武植还要推辞,被王祭酒的手势制止。武植

    ·293·

    见王祭酒下了死令,就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任务,说道:“弟子试试看。”王祭酒说道:“不是试试看,而是必须谈好,明白吗。”武植深知祭酒大人在器重他,可是冷不丁接受了这么重的任务,压力太大了。这不是小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深了浅了的没人见怪。现在不行了,年岁大了快成人了。说话或办事就得讲究场合和分寸了,不能信口开河,得讲究文明和形象。谈《论语》的见解,没有学习的底子,那是不行的。否则就会玷污圣人的思想,出了差错那可就遭了。王祭酒看出武植的心思,就对他说,他这里的书有的是,随便翻看。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上生员大会去谈。

    要把圣人的思想融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谈自己的见解,对于武植来说,不算什么难题。但弄不好会有个别的同窗“鸡蛋里挑骨头”,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万无一失。大会开始了,庠生们都带着蒲垫坐在院庭内准备听讲。王祭酒坐在前边的太师椅子上给众弟子训话,大意是,武植与大家谈一下他对学习《论语》的见解,目的就是让生员们深刻理会孔圣人的思想精髓。融合贯通地理解《论语》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华,掌握学问,培养人才,将来为我大宋江山社稷效力。王祭酒咳嗽了两声说道:“嗯——,俗话说:‘一花红,不算红,众花红,红一片’嘛。本祭酒检查过你们的试卷及作业,学习成绩突出的可算是武植了。还

    ·294·

    有于天佐、秦和家、李郑、姚旭、黄德全、劳森、伞力等弟子,都是不错的,都是排在前十名之列的。希望学习好的弟子不要骄傲自满,要再接再厉。学习差一点的弟子要努一把力,争取迎头赶上!啊——。”武植站在前面,同窗们的眼睛都看着他,心情有些紧张,脸色略带腼腆。平时同窗们之间说说笑笑都是很自然的,可是一到大庭广众面前,就觉得拘束了,说话有些不好意思了。“心里没有底,手里拿块纸。”意思是说在纸上记个提纲,发言时好提醒自己,以提高演讲效果。但武植手拿的是发言稿,他强作镇定自若,可是他的心还是跳得挺厉害的。他想,不管怎么说,王祭酒交给的任务还得必须完成好,决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于是开口说道:“王大人!夫子们!师兄们!师弟初次在众多人面前说话,心里胆儿凸的。王大人让师弟谈一下自己对学习《论语》的见解,弟子不敢当。要说谈点收获还是可以的,弟子不才,也谈不好。照师兄们比起来,还是有些‘班门弄斧’,不敢造次。弟子献丑了,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教。”接着就进入正题,大意是,孔圣人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他老人家整理了《诗》、《书》、《礼》、《易》的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载入史册。孔圣人的言论是他的门徒们整理记录出来的《论语》,创造了儒家论说的经典。从汉武大帝的朝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295·

    张开始,至今仍是历朝历代正统的思想之术。

    《论语》的旨意是仁,治理天下是要克己复礼为仁。江山社稷的治理要用稳定的礼乐征伐不出西周时的方略。要纳仁入礼,要用西周的典制和道义,及仁者爱人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政德治,不要滥用刑罚和过多的剥削,对黎民要教化,依靠社稷,举贤任能,为定国安邦效力。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才能归心的主张。

    要致力教学为本,培养志学的君子。教导弟子要达到文、行、忠、信的境地,主张要提倡多见而识,学思并重,听其言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无止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态度要求实,学思要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听途说,徒之弃也。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好学是对弟子的起码要求。因此,孔夫子对颜回的好学劲头极加赞赏,因而颜回成为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对于乐要美和善一致,乐应该符合世道的伦理要求,起到谋教的作用。推行礼乐教育,对于改良朝政,巩固社稷,修身养性,是很重要的。孔夫子提倡学礼乐诗歌,加强个人的品行修养,做一个完人。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而不仁,如乐何?对诗的世道作用,说的是“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则事君,多识可鸟曾草木之名。”说的是诗使人读了以后能

    ·296·

    起到精神振奋的感染力,帮助世人认识生存的尺度,识时务,顾及天下和谐太平。因此,多读些诗歌,对于理解诗作的创意,诗作的理念倾向,交流思想情趣,品评世俗弊端,普及学问教育,增进人世间友善,促进人海和谐,实现天下太平久安,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武植说《论语》文络明晰,言简意赅。书中巧妙的形象描绘,如生活片段及小故事的描述,都有着栩栩如生情景。像孔夫子与弟子们,随便聊天的场景。展示出言语的明快传神,形象的清新逼真,话出了师生间的平等和谐。孔夫子一生致力于教学救世,虽郁不得志,但一生不改初衷。他饱经风霜,为实现克己复礼为仁远大的志向去奋斗,与行礼于天下的远大抱负而奔波不息。尤其是到处都碰壁时,却既显得大度坦然,风趣幽默,而不怕被困难所吓倒。他的顽强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使后人敬佩之至。孔夫子作为杰出的圣祖先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展示出一位智慧与孜孜不倦的先师风范。他对弟子们既严肃认真,又热情诚恳,爱憎分明,处处使人感到可亲可敬,不愧是夫子者的典范。如他对喜欢颜回等的好弟子,往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加以赞赏。对弟子冉伯牛得了重病倍感痛心,惋惜致至。孔夫子对遇到不满意人和事的时候,批评不讲面子,显示了圣人鲜明的个性和敢于斗争的正义行为。孔夫子一生的言行一致,达

    ·297·

    到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境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达了一位先师、哲人的自省、自警境地,是君子做人的光辉典范。武植说,他对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深感敬佩。他天资聪颖,从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劲头,在别人的眼里看他像个愚钝者。虽然如此,就连最能说善辩的子贡也自愧不如。颜回虽家境贫寒,但知足常乐,从不贪高贵,一生住陋苍,生活贫苦,其贤德为后人所敬仰,并被誉为“复圣”。

    武植说,据史料记载,当朝前大学问家程颐说过,他从十七、八岁读《论语》,当时已懂些文意,“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了。孔夫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和“万世师表”,是当之无愧的。在古代,他老人家堪称长寿之星,鲁哀公十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弟子们庐墓守陵,种植树木,子贡种植的楷树在墓前甬道的左边,非常高大。弟子们为他服丧三年,才哭着行礼而去。只有子贡守墓六年,才离去。弟子和鲁国人在他老人家的墓旁筑室为家者,就有百余户。鲁哀公为孔夫子设立了祭祀庙宇,并设置守庙户一百家。鲁国人依照时令奉祀孔夫子墓,后世在他老人家的故居保藏他的衣冠、琴车和书籍等,到了汉代已有二百余年了,也从未间断过。汉高祖皇帝刘邦路过曲阜,也用牛、羊、猪来祭祀孔

    ·298·

    夫子。就连当朝前真宗皇帝更是尊孔夫子有加,在封禅泰山路过曲阜时,拜谒了孔夫子庙。下旨跪地而不叩头是不够尊敬,特酌酒以献,再拜行礼。又拜谒了叔梁纥庙堂,命大臣分别祭奠七十二弟子。又到孔林行礼,还将此次祭祀用的祭器留在孔夫子庙内,并追封孔夫子为“玄圣文宣王”。可见后人对孔夫子爱戴与尊崇,体现出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

    武植还说,《论语》是儒教治理天下之宝,提倡仁爱,克己复礼,反对战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以归心西周时的和谐统治,天下太平;从政之基,提倡仁政,足食、足兵,兴礼、乐,教化黎民,则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国家与黎民都受益;做人之标,提倡做君子,仁义礼智信是君子的标准,要坦荡做人,要志学,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要加强道德修养,忠君、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爱戴他人。要自律,一日三省吾身,鞭策做个清廉完美的人;做事要处以善心,三思而后行,要有远虑,小不忍则乱大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义、礼做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事要讲实效,对于决定了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地去做,以取信他人。总之,《论语》对于志学与礼乐、诗经等提出了许多的警句与真言,足够后人学习一生的了。所以,《论语》使人百读不厌,她的魅力就在于此。

    辅导结束了,武植向众师生连连抱拳,说自己学习的不

    ·299·

    好,只能向同窗们谈点拙见,请批评指正为要,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提。王祭酒听完武植的讲演后,非常地高兴。真不愧为高材生,把《论语》给讲活了。他简短地讲几句后,问弟子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同窗中王大顺提问,当有人问孔夫子种庄稼、种菜蔬时,他说他不如农夫和种菜的何也时。武植的答复是,金无足赤,圣人与君子都不是完人。俗人与小人会做的事情,圣人与君子就不一定会做。他老人家,谦虚坦荡地说出他自己不如农夫与种菜的。另外,他老人家还说讲教育他懂,但对兵事他说他就不懂了。还有叫邴盛的同窗提问,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

    不孙,远之则怨,何也时。武植答复是,孔夫子是在当时宽松的环境下,女子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禁锢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并裹着小脚的地步,女子有参加农耕与管理家庭的事务。有一些女子有越礼现象,他就将女子与小人划在一起而言的。如果那时与现在一样的世俗的话,孔夫子是绝对不会把女人与小人混为一谈的。还有叫皮恕的同窗,他提问的是孔夫子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何也时,武植答复是,不能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孔夫子的这句话,如果是不加分析地来看待这句话的话,那是对孔夫子的不公。在西周春秋时,有诸侯国战败或灭亡,先后出现了齐、宋、晋、秦、楚的五霸争雄,天下不太平,孔夫子

    ·300·

    他老人家为匡扶西周时的安定局面,而提出这个主张是对的。如果是在战国,诸侯国达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时,战乱不息,天下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实现秦一统天下的话,孔夫子的这个主张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看待历史东西的对与错,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王祭酒简短地作结束语后,就退场回府衙了。临走前,交待武植下课后到他府上切磋《论语》讲演的效果。

    王祭酒回府衙后,将武植讲演的情况向知府蔡星禀报。蔡星是当朝前宰相蔡确的侄子,才学横溢。是绍圣二年的进士及第,从四品上衔,被朝里派来任知府事已有三年之久。蔡星喜爱人才,听王祭酒的禀报,甚为高兴,说以后欻时间要武植进衙相见,不提。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