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二十二、乡学成才

    sat feb 21 17:56:56 cst 2015

    都说国子监是历朝的最高学府,可里面培养出来的弟子,都是良莠不齐的。自古有“高门贵子少”或“纨绔子弟出息少”的说法,然而也有“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古有“事不过三”的说法,认为好事不能老有,如果不加注意重视的话,就会走下坡路,甚至衰败的。就拿一个朝廷为例吧,开国皇帝与时俱进打江山,二代皇帝保江山,三代皇帝就开始吃老本了,往后的皇帝弄不好就会无所作为了,导致亡朝的危险。一个富有家庭也是这样的,祖父创家业,父亲保家业,儿子吃家业,孙子败家业,这家还有好嘛?这个例子不在少数。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也是一样的,祖父刻苦读书成文豪,儿子就有所作为的,到孙子辈弄不好就无所作为了。如三国魏的“三曹”,说的是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当朝的“三苏”,既父“老苏”苏洵,其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他们对文学创作都有造诣和影响,但都没过第三辈。大多数的文学家都是自辈成名的,也很少有两辈的。一个文学家的创作也是一样,好的作品一般不超过三篇,超过四篇以上的不多。大千世界的“三”字很重要,有力学中的三角作用,有一年四季的春种、夏长、秋收;有人的一生中的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作用发挥最佳的是少、青、壮这三个年龄段。等等,等等吧。所以,要注意把握住这个

    ·262·

    “三”字,对于做任何有益的事情,才能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否则,就是暂时发展了,以后不注意的话,肯定也会衰败的。因为新的事物是层出不穷的,赶、超新事物、新情况的人有的是。如果再不开拓进取的话,你肯定要落后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辩证法则的,由于时代的局限,真正把握住的人不多。有的还套上宗教迷信的特色,把美好的事情祈求神佛来保佑,甚至把美好的未来也寄予神佛来开创。小植儿家的祖辈们,都特别注意这“事不过三”的问题,辈辈都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让书香门第,世代仕宦永续。事在人为,小植儿很信服祖父的观点,在人的世道里,审时度势,去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上,不能够万事不求人的,但也决不能过多地去祈求别人来帮助。要靠自己的才能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去开发蕴藏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夙愿。小植儿别看人小,但志气大,他想在乡学中学习成才。端王也很理解小植儿的心情,就凭小植儿的实力,在乡学中成才,是没有问题的。小植儿回籍已经两三年了,端王还想念他,惦记他的冷暖。北方天气寒冷,端王怕小植儿读书时冷着,就派亲信给他送来一件狍皮褥子,一件裘皮大氅,一双蒙古皮靴,一顶旱獭皮帽。小植儿与祖父感激不尽,遂款待来人。武鏖忙写回书,言些感激之言,第二天赏了来人回去不提。小植儿毕竟年龄小,他穿起蒙古皮靴,披上裘皮大氅,再戴上旱獭皮

    ·263·

    帽。嚯,这哪像个小书生,简直就像一个不伦不类的小老爷子。小植儿还在地上走两步,皮靴肥,大氅拖地,帽子戴的像井上打水用的柳罐斗子。全家人都哈哈大笑,尤其是小红姑笑弯了腰,眼泪都笑出来了。祖父祖母都说道:“俺们大孙儿别看年龄小,再过两年就都能穿了。王爷赠的东西比黄金还要贵重呢,要好好地保存好。”于是,老两口将端王的赠品叠好,放进大柜里保存起来了。

    小红姑要嫁人了,女婿是王学究的次子王译泽,比小红姑大两岁,人品好。在乡试中了茂才,因家境贫困,而未能进京大比。由于算盘打的好就在县衙户房任司账,专管账簿,从无差错,很受上司赏识。王学究在家塾聘教时,一眼就看中了小红姑。说小红姑这小姑娘心直口快,心眼好,又聪明伶俐,是个好姑娘。曾与武鏖提过亲,武鏖说得与老太公商量才行。老太公武堂说孩子太小,等大一点再说吧。头两年,王学究托人提亲,武堂说让他们与小红商量,看看姑娘是什么意思。小红姑说姑娘大了要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她不想到婆家去。她不愿意离开武家,她要伺候老太公老太婆一辈子。要嘛男方就入赘,要嘛就不嫁人。否则,就作个地覆天翻,一死了之。祖父祖母疼孙女,连忙答应了好几个“行行行”,就按小红姑的意思办了。男女双方家的老人,小伙子王译泽与姑娘小红及媒人,在王家相亲,吃了喜果,喝了

    ·264·

    定亲酒,纳了彩,并订于十月初二黄道吉日入赘办喜事。嘉礼操办得挺火,两家的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不提。婚后小两口恩爱有加,老少太公太婆见了都高兴不提。

    县学招生怎么也得过二月二以后,这段时间里小植儿除了温习功课,就是做好上县学的准备工作。剩余的时间他想跟武洋伯伯学些拳脚,将来好防身之用。前述提到武洋,他是何许人也?这还得从十年前说起,夏季的一天,武鏖与次子武泉等去南地里看庄户收割小麦。忽见地边躺着一条大汉,面色铁青,双目紧闭。武鏖上前看了一下,问道:“大兄弟,你怎么了?”一连问他好几遍,那大汉才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答道:“回员外的话,小的五天没吃饭了,饿的不行了。”武鏖忙命随从回庄取些饭食和水来,给这位大汉充饥。饭食和水取来后,武鏖让大汉吃。那大汉一气没几口就把饭食和水吃光喝光了,嘴里说道:“谢谢员外大人,谢谢员外大人!”武鏖与那大汉在交谈中得知,他是梁山县人,姓吴名洋,今年四十一岁了。因黄河涨大水淹没了麦田,小麦颗粒无收。老娘与妻儿都饿死了,他掩埋他们的尸体后,弃家乞讨。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就饿昏在地上。是员外救了他的一命,他永世不忘,他给员外磕头了。说完就给武鏖磕了几个头,武鏖急忙叫道:“快起来,快起来!别这样,别这样。”忙将吴洋扶起,叫随从扶他一起回庄。武鏖命家人

    ·265·

    烧热水要吴洋洗个澡,梳理一下头发,换换干净衣服,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养养身体。两天后,吴洋的身体很快就恢复过来了。他要武鏖给他找活干,武鏖要他调养几天后再说。可吴洋不干,非要给他找些活干,否则待的难受。武鏖拿他没办法,说让他跟伙计们收小麦去。吴洋是个干农活的好把式,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干起活来,伙计们都赶不上他,他们不得不佩服他。武泉让吴洋打头,吴洋说道:“二公子有所不知,如让小的去打头,小的干快了会把他们累垮的;小的干慢些又不会这样去做。依小的愚见,可给俺一块地俺自己干。这样他们也能干的实在,小的也能干的实在,公子看如何?”武泉也赞成吴洋的提议,就给他一块麦田让他去收割,并让他不要逞强。估计得干两天的活,吴洋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割完了。吴洋还会些拳脚,三、四个人休想靠得近他。现今吴洋非要改为武姓,武鏖也考虑到他的亲人都没了,破房子也弃了。就同意他改姓武姓,称做武洋。武鏖就叫他看家护院,又给他两名小厮作为助手,一起看家护院。自从小植儿回庄后,除了温习功课外,就与两名小厮在武洋伯伯的指点下,练起拳脚来了,现在他们的拳脚功夫大有长进。就拿小植儿来说吧,一般同龄的儿童三、四个是靠近不得他的,就是比他大七、八岁的少年,也是一两个靠近不得他的。小植儿要求武洋伯伯教他练熊拳、猴拳、醉拳、花拳

    ·266·

    等,武洋伯伯不教,说道:“什么熊拳、猴拳、醉拳、花拳等,都是些花架子。作为武术健身是可以的,用于防身御敌上,作用就不大了。一是消耗体能,二是打击力不强,三是易被对方看出破绽。兵书上说,战争也好,战斗也好,要讲战术,首先要养精蓄锐,其次就是出其不意。要讲艺德,对于一个人来说,练拳脚主要是用于防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那些不自量力的小人,教训一下就行了,不要给人家置于死地。一般武功高强者,都是不露真像的,遇事也不先动声色。‘真人不露像,露像不真人’嘛。你们就‘铁匠打石匠’,实打实地跟俺练硬功吧。”他们早饭前练一阵沙袋,饭后小植儿温习功课。武洋他们把庭院收拾停当,待晚饭后练拳脚、翻筋斗、打把势等。小植儿主要练拳脚,别的武功祖父不让他学,说怕伤着身体,影响读书学习和将来的大比。

    春风送暖,冰雪融化。

    小草吐绿叶,枯树发新芽。

    好一派春意盎然好时节,万物复苏气象新。

    小植儿在书童的陪同下,就要去县学就读了。古时府学、州学、县学也都叫庠序,是属乡学一类的。昔西周时与朝学相区别,后渐称学校为庠序。小植儿他们在武洋伯伯等的护送下,一路观光一路歌,尽情沐浴着春天的温暖,憧憬着美

    ·267·

    好的未来。县学设在县治南山坡下,校园是个大院套,四周环树,环境幽静,正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县学由县衙礼房主管,教习都是招聘来的学究一经和茂才生,师资优良。多年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弟子,为府学输送生员。在学堂里,师道尊严,生员称教习为夫子,教习称生员群体为弟子,别称也叫庠生,生员个人称姓名;同窗之间群体称同窗,个体称师兄或师弟。不管你家庭出身贵贱,都不得称呼其他如“公子”、“官人”之类的称谓。小植儿已经十四岁了,按这个年龄段他应该在启蒙教育的私塾里读书,可是他的学业早已超前了。进县学了,向成年发展了,“小植儿”的称谓就自然地解除了。但他在学堂里还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同窗们都呼他“小师弟”,称谓前面还是逃不脱一个“小”字。每个学堂的正前面,都悬挂着“萬世師表”孔夫子的画像。每天的第一堂课前,都要习规式向孔夫子的画像行礼。教习与生员都是盘膝坐在蒲垫上,以效仿孔圣人讲学时,席地而坐的姿势。除县治附近的生员外,其他的生员都是住宿在食堂就餐的。也有富户人家的子弟,自己另租房舍,自住自餐的。就餐实行订餐制,有钱人家的子弟,有的下馆子。而武植不是这样,他始终坚持在宿舍里住宿,在食堂里就餐,从来不搞特殊化。节假日几个要好的同窗聚会时,大多数都是武植付银子。学堂里主科是学以《论语》、《大学》、《中庸》和《孟

    ·268·

    子》,及《诗》、《书》、《易》、《礼》、《春秋》和《孝经》等。

    副科是“六艺”中的较高难度的算法、音乐、射术及驾车、骑术等。高班虽没有启蒙班严,但也不可小觑,如果违规的话,同样会受到惩罚的。由于武植对自己要求很严,学习又突出,很受教习们的喜欢。把他树为样板,号召生员们向他看齐。

    乡学里重文轻理,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大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视为正统,作为立朝之要。因此,熟读儒家经典,就作为历朝教育,尤其是科举的必修之课。当时的骈文正在兴盛,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也称“四六文”。也是当时的日常重要文体。其特点是词藻华丽,句子对偶,讲究声韵和谐。为此,学好文,是每一个走科举奔仕途者的必备条件。因此,“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就成为封建文人去追逐禄利的座右铭了,以飨人生的两大喜事。有的同窗说,这两大喜事犹如人生的一场梦,能否实现得了,就看自己的努力和命运了。“夹着尾巴做人”,是武植做人的座右铭。门门功课全优,教习的夸奖不骄,同窗们的赞扬不漂。武植想夸奖、赞扬并不重要,学到真学问才是最重要的。在文章的写作上,他有独到的见解,赞正义,斥邪恶。他的作品大都在作业中,如《读杜甫七言乐府<兵车行>有感》的文章,通过杜工部揭

    ·269·

    露唐玄宗穷兵黩武,反对发动不义战争,而描写征夫家属们

    送亲人出征时的悲惨情景和征夫们愤恨之状。析出不义之战对百姓的遭遇,“千村万落生荆杞”和“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景象。还有《赞杨家将》、《赞包拯》等文章,都是顺民意的。他喜欢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说这首诗文笔流畅,语句精湛,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登高望远,展尽大自然的美景,析出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道理。武植喜爱五言诗,在诗作上有五绝《苍山》,诗曰:

    “苍山存灵气,屹立青云碧。

    仙人未曾过,藏有万生秘。”

    诗中道出远看苍山有灵气,山峰直插云霄,与蓝天融合,甚是壮观。山上虽然没有仙人走过,但却饱藏着万物生灵的世界。还有七绝《春澍》,诗曰:

    “羲和送春到,飞廉吹冰消。

    丰隆布云去,屛翳滋禾苗。”

    诗中写出太阳把春意送到人间,春风把冰雪吹的融化,云神在天空布满了阴云,雷雨滋润着禾苗的成长。诗句言简意赅,令教习和同窗们叫绝,赞佩武植的文采出众。教习在批阅时,也犯了难,对于描写自然美景的除批“优”外,还要加些赞许性的评语;对于顺民意的作品,教习只能批个“优”字而已。有个纨绔同窗叫司马都的,学习啥也不是,

    ·270·

    却自吹是司马迁的后裔,司马光的之后。说祖上如何如何有

    才干,著书立说。他常对人说道:“你知道《史记》是谁写的吗?那是俺的二十代祖宗司马迁写的,是俺们司马家族的传世之宝。”还说司马光是他的祖上,并吹嘘他家的人都会写诗填词,说那就是个玩,是个文字游戏而已。同窗们都知道司马都的底细,说话不着边际。都说他是有骆驼不吹牛的人,有能耐你就做几首给大伙看看。司马都知道自己半斤八两,只得硬着头皮作几句吧。他说他作的五绝诗名曰《夏天》:

    “夏天不觉早,处处蚊子咬。

    隆隆雷雨声,禾苗长高了。”

    咳,这哪像个诗歌,倒像个顺口溜。哎,你还别说,细琢磨起来还真有点哲理性呢。教习看司马都平时的学习不好,这次所作的诗还是不错的。就在他的“杰作”上写了一句“不錯,有進步”的批语。司马都拿着批卷厚着脸皮,到处炫耀自己的诗如何如何的好,让人家看教习批的红字。同窗们中,家境贫寒的不敢吱声;家境殷实些的说他“比屎还臭”,不提。

    有一天,武植回房间,见书童在哭泣。忙问他怎么了,书童将左胳膊伸给他看。武植一看胳膊上好像被人咬伤的,就问书童是被谁咬伤的?书童说道:“是被一个绰号叫王大须的庠生咬的。”武植说道:“‘王大须’名叫王大顺,因写

    ·271·

    自己的名字时,有时就把一撇两竖写成三个撇了。所以,庠生们就叫他‘王大须’。好,你再把经过详细与我道来。”书童接着说道:“经过是这样的,小的从茅厕小便回来的路上,遇见王大须也上茅厕去。小的就停下让他先过去,叵耐王大须个高体胖,就把小的差一点撞倒在地,幸亏小的手快就抓住他的左臂。这是王大须有些愠怒了,就冲着小的喊道:‘你眼睛瞎啊?小兔羔子,找揍哇!’小的说我不是故意抓公子的胳膊,他说小的强词夺理。小的要使劲抽出胳膊,他不允,僵持几下,他就照小的胳膊咬了一口,把胳膊咬破出血了。小的疼的哭了,他还‘哈哈’大笑地嘲弄小的,说小的是‘穷小子’,‘穷下人’。小的不敢与他理会,就到厨房与大师傅弄点盐水,简单搽拾一下伤口。大师傅给小的撕一条屉布,将小的伤口包扎后,说屉布没有毒。到药铺买点红伤药上上,用不几天就会好的。”武植听完书童的诉说后,说道:“你现在去药铺买红伤药,叫他们给你包扎好。回来咱们再慢慢地理会他,去吧。”书童虽比他大两岁,但个头胖瘦都差不多,武植心里有了谱。王大须是个典型欺软怕硬的货,得欻时间教训他一顿。于是,他对书童耳语“如此这般”以后,书童点头称“是”不提。秋天的夜晚,空气凉爽。王大顺正与几个同窗好友饮酒作乐呢,武植叫书童把衣服脱下,他穿上书童的衣服以后,就躲在门后边等候王大顺出来见机行事。大

    ·272·

    约有一刻时间,见王大顺从屋里出来,嘴里不干不净地说他出去净手,回来再和大伙比试比试。王大顺来到房后就净起手来了,武植乘机轻脚地走在他的身后,他一点都不知道。嚯,可能是酒精刺激的原因,他这净手时间可不短,连武植都等急了。他净完手,刚一转身见迎面站着一个人,就问道:“嗯,你是谁?”武植故不做声,用右手指了一下左胳膊上的伤口,王大顺也顺着武植手指的点动,下意识地看了看武植的左胳膊一下,知道这个人是武植的书童,心里有了底。于是就满不在乎地说道:“你个小鳖羔子,还敢挡大爷的路,我看你是活腻歪了。滚!”说完就踢武植一脚,武植迅述躲开并顺手将他伸过来的脚一掫,将王大顺掫倒在地,坐个大腚墩。疼得他“哎呀”一声喊道:“好小子,你还来真的,看大爷我怎么收拾你,你等着!”武植还是故不做声,用手示意要他起来再说。王大顺从地上爬起来后说道:“没想到你这个穷小子还会耍大爷。好,待俺好好教训教训你。”说完就亮起拳头朝武植猛扑过来,武植就势一躲,将王大顺晃个大筋斗,来个“嘴啃泥”。武植就势地跨坐在他的身上,并用臀部上下墩他。王大顺还反抗想将武植掀翻,任他怎样使劲也是无济于事的。武植还是继续用臀部上下地来墩他,越来越用力了。这时王大顺疼的受不了了,就告饶地说道:“好兄弟,俺告饶了。您快从俺身上起来吧,小兄弟,好兄

    ·273·

    弟!”武植本来就想教训他一下算了,就从他身上起来,并顺手将他拽了起来后回屋去了。这时,武植与书童迅述调换了衣服不提。再说王大顺定了定神回到了屋里,他的酒友们语言污秽地问他“怎么了?”王大顺回答说他被武植的书童给打了。说他“这穷小子功夫还不浅呢,就老子这两下子,都没操擭过他。哎吆,哎吆!真疼。”大伙问他到底怎么回事,王大顺就把上述经过述说了一遍。大伙一阵嘲笑,不提。王大顺气愤地说道:“去你的吧!人家疼的够呛,你们还取笑,真不是个东西……”他们又嘴吥啷叽地荤闹了一阵,就又继续饮酒作乐不提。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小觑武植及书童了。武植与书童背地里都笑弯了腰,王大顺被教训了他还蒙在鼓里,真好玩。

    学班里有叫汪家致的庠生,学习不咋地,但讲个笑话确是很拿手的。什么南朝北国,什么古今天下,都能像卖花盆似的,一套一套地给你讲出来。他说话有趣,什么话到他的嘴里都能成为笑话,使人听了发笑。什么小猫便溺酸的哄的,那老虎便溺也是酸的哄的。大伙问他“你闻过了”? 他说

    道:“猫是老虎的师父,不信你去闻闻猫的便溺就知道了”。大伙捧腹大笑,不提。有一次,王大顺给大伙讲苏东坡骂和尚的事,说苏东坡在书童的陪同下,化装成穷酸的茂才,就来到了姑苏的寒山寺。看山门的和尚见他是个穷酸的文人,

    ·274·

    就没有向他们打招呼。而在他的身后有两个穿着绫罗绸缎的财主,看山门的和尚与香客和尚就急忙向财主恭恭敬敬地施礼称“施主”。苏东坡见了很生气,“狗眼看人低”,老子是大学士,还赶不上普普通通的财主。看起来不给这些和尚点颜色看看,是不知道马王爷长了六只眼睛。他是个大学士,不能用荤话来骂他们呀。他想写首诗来贬低他们,又显得太露骨。于是就拿出扇子就“唰唰”开闭几下,嘴里不住地叨咕着说道:

    “寒山寺也寺寒山,寒山原座是冷山。

    古刹香火烧不尽,嫌穷仰富在寒山。”

    苏东坡反反复复地叨咕着,被庙祝僧听见了,见他长得大高个,大长脸,器宇不凡,举止言谈,不像个等闲之辈,于是就禀报庙主僧。庙主僧听了以后,就叫庙祝僧领他去看个究竟。当庙主僧看后就恍然大悟说道:“这个人好像是苏轼苏大学士。老衲在京城见过他的尊颜,就是这个摸样。快,快去拜见他。”于是就上前对苏东坡施礼,说苏大学士光临,使敝刹蓬荜生辉,是众僧之福也。苏东坡说他是个穷苦的百姓,姓苏名迂腐,字西坡,苏轼他根本不认识。在一旁的书童却沉不住气了,忙说道:“长老师父,小童的相公就是当今大名鼎鼎的苏轼苏大学士。”庙主等众僧听书童这么一说,喜出望外,都围拢过来,一睹这位大学士的颜面。众僧仔细

    ·275·

    地端详着苏东坡,果然与众不同。庙祝僧是个机灵鬼,他与庙主僧耳语请苏东坡为山门泼墨题字,以飨僧众眼福,光火山门。庙主僧遂请求苏东坡为山门题字,苏东坡不干。但架不住庙主等众僧死皮赖脸的请求,苏东坡无奈,遂提笔一蹴而就,歘歘歘地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香壇日落掃去凡心一點”;

    下联是:

    “爐旁火盡牽來意馬新轅”;

    横额是:

    “滿寺聖光”。

    题完后,掷笔出了山门,不提。庙主僧命请工匠将苏东坡的墨迹镌刻在山门上,以示炫耀。众文人墨客等看了发笑,庙主僧问他们为何发笑,他们告诉庙主僧,说这是个藏意对联。说“香”字去掉日字就剩“禾”字,“凡”字去掉个点就是“几”,组合起来就是个“秃”字;“爐”字去掉火字旁就剩下“盧”了,再安上“馬”的字旁就是个“驢”字。意思是“秃驴”,将横批合在一起念就是“满寺秃驴”。庙主僧

    又问,“圣光”不是好词吗?人家告诉他,这是个“借义”词,意思是“秃驴”闪着太阳光。这个故事讲完了,众庠生大笑不止。武植也觉得有意思,在寒假时与祖父母说了,祖父母也觉得好笑。祖父说,这都是闲书生们臆编出来的,苏

    ·276·

    大学士,他是不会这样去捉弄和尚们的。

    寒假期间,祖父要武植好好地放松一下,准备来年去府学就读。在冬闲里,庄民们有的在忙于积肥、选种、搓绳,或往农田里送粪等,做来年春耕的准备。有的搞家庭副业,编草袋子、草鞋、筐篓、蒲垫、草帽等,还有用麦秆编织玩具等工艺品,等到开集时好拿去卖。有的出去搂茅草、砸树根、捡粪、涸鱼等,有的甚至进城跑买卖,倒扥特产及针头线脑等日用品。好耍钱的就聚众赌博,以消遣时光……。武植家从祖上就要求很严,祖祖辈辈没有沾染吃喝嫖赌的恶习,所以武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郡望”了。武植在书童的陪同下,在庄子里散步,领略了冬天的寒冷,憧憬着未来去府学读书的情景,心潮澎湃激荡。他想写首诗,以叙发心中的激情。他刚要打腹稿,就见远房堂叔武汕向这边走来。武植上前施礼打招呼,互相寒喧后,他见武汕脸色不好,就询问他怎么了。武汕说他家的几只大公鸡,一到子时左右就打鸣,有时还发出“扑喽,扑喽”响声,吵得全家睡不好觉。打灯笼出去照照鸡窝,没发现什么异常。白天再看看鸡窝,

    也未见什么异常。武植听后对堂叔说,他要亲自去看看鸡窝,便知鸡叫的原因。到堂叔家后,武植见鸡窝分两层,中间是用槐条搭的架子,鸡蹲在上面。他仔细地看了鸡窝的底下,发现有大小不等的鼠类脚印,并且还有老鼠啃咬鸡粪的痕

    ·277·

    迹。他断定是老鼠或黄鼠狼所为,只要挡严鸡窝门就行了。晚上武汕就把鸡窝的门挡得严严实实,果然奏效,一整夜没有听见不正常的鸡鸣。一夜睡了个好觉,真得感谢武植,不提。当堂叔问他为什么鼠类钻鸡窝时,武植答道:“他听伙计们说,冬天里食物缺乏,老鼠饿急眼了连人禽的粪便它都吃。黄鼠狼要吃老鼠,在捉老鼠时也惊动了公鸡。没有老鼠时也要吃鸡,因公鸡个大它抄获不了。这些都会引起鸡的惊吓,发出扑喽扑喽的响声。鸡睡不好觉,它们就打鸣。”武汕佩服地说道:“贤侄少公子聪明绝顶,小小的年纪,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堂叔不及也。贤侄少公子,将来必成大器也。”武植说过奖了,不提。

    潘斗金夫妇这些天忙于为长子潘金成办喜事呢,姑娘名叫关旭丽,是国子监同僚从三品博士关世仁的长女,人品贤惠,摸样漂亮,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她对《莺莺传》里主人公崔莺莺很钦佩,说她要向她学习,决心找一个向张生那样的郎君。小的时候,潘斗金与关世仁经常带他们在一起串门喝酒务经的,就认识了。后来在大比时,潘金成礼考中了

    贡士,殿试时,差一点进晋了进士。两家父母同意,红媒搭桥,姑娘也默许了。婚事办完后,小夫妻俩如漆似胶,恩爱有加。潘金成现是工部水利曹丞的从八品下衔书办,很受上司的器重不提;次子潘金盛也订了婚约,因他读书不好,父

    ·278·

    母就在原籍清河县骆家庄为他订了亲,姑娘名叫骆风岚,是骆财主的三女。知书达理,性格开朗,为人正直。人又长得漂亮俊俏,不提。

    武植在县学以第一名的成绩卒业了,准备去府学进修。府学设在东平府治的城北,院内深阔八十余方丈。绿树成荫,楼阁秀丽,环境幽静,是读书的好地方。武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府衙礼司祭酒王大人接待了武植。王祭酒名叫王言通,是仁宗嘉祐六年的进士,六品下衔。为人和善,谨小慎微,文才出众,殿试时因在进考场的路上与路人发生了口角,延误了时间,且考卷又字迹潦草点,而被考官扣了分。金榜提名时,差一名就晋了进士及第的格。众人虽对王言通表示惋惜,但他还是心满意足的。不管怎么说也算功成名就了。王祭酒早就听说武植小时候是个小神童,很受端王的器重,后来还留在王府里做王孙公子们的辅导。在县学里学业突出,也是他与知府大人所共知的。这次接待时,见他相貌堂堂,举止文雅,谈吐不凡,是一个好后生。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一定能功成名就的,一定能在仕途上有所施展和成就

    的。经过近半年来的考察,名不虚传。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