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忠告
字体: 16 + -

第7节

把你送到国外去的目的了。看到这里,我真是太高兴了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希望你无论到哪一国,都能持续这种有所区别的行动。

尤其是在巴黎,不论是由30个或300个以上的英国人组成的集团,他们都不习惯于和法国人交谈,只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旅居巴黎的英国贵族们的生活形态,多半大同小异。首先,他们通常很晚起床。起床后就和自己人用早餐,而且仅一顿早餐,就要花掉早上大好时光达两个小时之久。吃过饭后,他们乘坐马车,陆续前往宫廷、安巴利德纪念大厦或圣母院参观,然后再到咖啡厅,接着在小酒馆揭开一场附带晚餐的酒会。用毕晚餐,他们匆匆喝过酒,便成群结队地往剧场出发。在剧场,他们穿着手工粗糙,质料却很高级的服装,占满舞台前的座位。欣赏完戏剧,再一起回到原来的小酒馆。然后人人喝得酩酊大醉,有时和同伴发生一些小争执,有时还在街上打架。胡闹的结果,往往落得被警察逮捕的命运。

这样的生活一再重复,使得不懂法语的他们,根本无法学会法语。由于如此,即使他们回到祖国,也只有使原来的急性子更加严重,至于以前缺乏的知识却毫无长进。尽管如此,他们还不忘炫耀自己是归国学人,便任意地使用法语,或穿着法国风味的服饰。然而,两者皆因奇妙的错误而显得不伦不类。这样一来,就连难得的海外生活也变成了虚度光阴。

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辙,在法国的这段期间,和法国人建立良好的友谊。老绅士或许可以做你的好榜样,但也不妨多和年轻人交往。

以我的体验,一旦你去除“外国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以你的旅行为例,如果你只能逗留一周至十天,就像候鸟暂时停留般,这么短的时问连自得其乐都谈不上,更别提要和对方亲近了。因此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结交好朋友,是不大可能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与人深交也是不能责备的事。但是,假如你能呆上几个月,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么一来,你就有时间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了。那种“局外人”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

这一点,也许正是旅行的真正乐趣吧无论到何处,都能“人乡随俗”地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融人他们的社会,并且以当地的日常打扮与他们接触,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认为,这正是了解当地的习惯、礼节,以及当地特色的唯一方法。这些收获是你只做30分钟的典型的正式访问所无法获得的。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所拥有的特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如何表现而已。因风土人情和环境不同,在各地都会保留它认识世界的不同形式,我们必须要一一了解清楚。例如,有一种叫做“野心”的情感,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不过,使其得到满足的手段,却会因教育或风俗习惯而异。又比如,想尽到应尽的礼节,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感。然而,到底如何把这种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也是因地而异的。对英国国王鞠躬虽是敬意的表现,然而,对法国国王鞠躬却是失礼的行为。对皇帝而言,为表示敬意而鞠躬是一个原则。不过,也有的国家在**君主之前,必须伏身跪拜。像这种在礼仪礼节上的差异,也是因地、因时、因对象而异的。

那么,这些礼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许只能说那是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化的反应之后,再代代相传而来的。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或通情达理的人,都无法在看完书或听完别人的讲述后,便能准确地示范当地所特有的礼仪。只有实际到过当地,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且了解当地社会习俗的人,才能够做到。

不可否认地,礼仪是无法以理性或辨别力来说明的,它只是一种偶然形成的习惯。但是,既然它是那么严肃,我们自然应该遵从。这里所说的,并不只是对国王或君主的礼节而言。

在所有的社会里,想必都有类似习惯之类的事情。我们最好遵从它。比方说,为了祝福人们的健康而干杯,是很愚蠢的事,但那却几乎是任何地方都看得到的习惯。我实在想不通,喝一杯酒,究竟和人的健康有什么关系。那是无法以常识来理解的事。不过,常识却劝我最好遵守这个习惯。理智命令我们,对人要有礼貌,要处处为人着想。然而,针对不同的时间、场所、人之时,究竟应尽到何种礼节,则只有实际上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才能了解。这点也如前面所述。能够掌握这一点,才是正确的旅行态度。

因此,我的第二个体验是,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内部”的乐趣。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无论到何处,都会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遵从它。我认为,无论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境随俗”都是必要的。除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以外,无论任何事都应“随俗”。那时候,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适应力。也就是在一瞬之间,决定采取足以配合当时情况的态度之能力。面对认真的人,就摆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对于活泼的人,就和他一样开朗大方;对于吊儿郎当的人,就和他一样玩世不恭。希望你能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走访各个地方,认真地和当地人交往,并将自己化身为当地的人物,这时,你就不再是英国人,也不再是法国人,更不再是意大利人。你将变成欧洲人和地球人。若能虚心地撷取各地方的善良风俗,那么,你在巴黎便能化身为法国人,在罗马则成为意大利人,而在伦敦就是道道地地的英国人。

不过,你似乎对意大利语感到棘手。你不妨看看法国的贵族,他们在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情况下,就能念出隽永的散文。同样地,也许你自己也不曾发现,其实你的意大利语造诣已经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像你这样通晓法语、拉丁语,就如同已经懂了一半的意大利语。你不觉得,你几乎没有查字典的必要了吗

只是,关于成语或惯用语的巧妙运用,则必须借助于实地的会话经验。只要能仔细倾听对方的措词,就能很快地学会。因此,不要在乎自己说得对不对,只要你能记住能够发问与回答的单字,渐渐地就能和人交谈。你不妨试着用自己的意大利语中的“你好”,来代替法语的“你好”这样一来,对方想必也会用意大利语来回答。你只要把听到的话记住即可。在反复的练习当中,你将发现自己的意大利语,已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意大利语,是比想象中简单的语言。

总之,我送你出国,只是想要让你学会这些本事。希望你无论到何处,都不以纯粹的观光为满足,而能认真地探讨当地的内涵。希望你和当地人融洽相处,并了解他们的习惯、礼节。希望你能学会当地的语言。只要能做到这些,就算是回报我的苦心了。

第五篇给正在苦练“内功”的你

第23封信

你是否以别人的看法来辨别是非

那些缺乏自我主张的人,往往将一

些一般性的评价诈为一种神圣的护身

符,将之佩戴在身上,以期掩人耳目。

当这封信到达你手上时,你大概已经回到莱比锡了吧。对于在德莱斯顿宫廷社会的所见所闻,想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我想,以你的聪明领悟力,你应该会把节庆的气

氛留在德莱斯顿。回到莱比锡之后,你应该会很快地开始用功吧。

假如你对宫廷生活有兴趣,那么最好现在就用功读书,累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你接近宫廷的最佳捷径,这件事你要牢记在心。你可能无法想象,那些缺乏知识与品德的贵族们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他们是一群可怜虫相反,那些拥有丰富的知识与高尚的品德,以及优雅气质和抹去了矫饰态度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希望你不要做一

个虚浮飘渺之人,而应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常听人说,皇宫是欺骗与虚伪的场所,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世界。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事实上,也有的皇宫确实是集欺骗与虚伪之大成,而且里外完全不一致。不过,这种情形并不限于皇宫里,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就不可能消失。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只高雅不污浊的地方呢我倒真想知道。

我们常常以为在一些没有开化的农业社会,要比在是非多多的宫廷生活纯净。但是,若仔细想想,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下,人们的争风吃醋劲儿又有什么不同呢宫廷里的情形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略知一二,但在农业社会的情形呢,看看两家拥有毗邻的稻田的农夫,为了想比邻居多一点收获,他们那种明争暗比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在宫廷里为了谋一个职位相互争斗要小。因此,尽管诗人们常常描述乡下人是多么天真无邪,皇宫里的人则是尔虞我诈之辈,然而只有那些性情过于单纯的愚者或许才会相信这种说法,但事实并不会如此。牧羊人和宫里的人一样都是人,他们内心的感觉与想法,也毫无差别,只是作派不同罢了。因此,希望你对于社会上关于三六九等人们的一般性品头评足,一定要慎重对待。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喜欢相信一般性品评的人太多,同时,也有太多的人喜欢以自命不凡的姿态靠耍嘴皮为乐。真正聪明的人,是没有必要引用那种论调的。被那些爱耍嘴皮的人所抬出来的论调,通常内容贫乏,令人感到遗憾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关于职业或人等的传统评论,已凝固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在这些流行的观念当中,有错的,也有对的。然而,那些缺乏自我主张的人,则往往将社会上的一般性评价作为一种神圣的护身符,将之佩戴在身上,以期掩人耳目。

我一旦遇到那些将这种一般性评价作为他们的炫耀资本时,我都会故意装出一副很威严的样子,问道:“是吗你觉得呢”于是,这些人就会显出一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窘态,随口支支吾吾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显得手足无措。因此,我得到的结论是,对自己信心十足的人,即使不依赖那些一般性的评价,也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头头是道。

第24封信

你是否拥有一副**思考的优秀头脑

“思考”是多数人都想省掉的麻烦,

但是,我衷心盼望你绝对不可放弃思

考。

你已经到了能够对事情深思熟虑的年龄。虽然,和你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还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养成对于是非、事物都能深入思考的习惯。在有了这样一副头脑以后,再去追求真理,学习未被扭曲的正确知识。

不过,老实说,这样要求你,确实有点严苛,因为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还没有达到我现在要求你去做的程度。为了你,我也不怕丢脸,讲出我年轻时的不足之处。

说实话,我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当时之所以对待思考采取如此草率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什么事都叫真太过麻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贪玩的性情使我沉醉于游乐。那时,我对上流社会没有什么好感,因而多少有点反抗。

由于那样,当我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我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不过,当我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我对事物的看法就有了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我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回顾我的过去,我最初的偏见,除了少年时代对怪物、幽灵、恶梦等的错误观念之外,就是对于古典的绝对信任主义。这是在我看了许多古书,并接受老师的教诲之后,自然形成的。那种信奉的程度,真是相当惊人。以前我深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个世界上已根本就没有良知与良心存在了。我认为所谓的良知与良心,早已随着古希腊、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泯灭了。你想象不到,我当时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多么绝对。我竟然认为,因为荷马与巴吉尔是古代人,所以是对的,而弥尔顿与塔索是现代人,所以不应该看他们的著作。当然,现在我不再这样看待了。我现在已深深了解,不论300年前的人,或是现代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是外貌或习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了而已,至于人的本质,则无论古今,应该都不会有所改变。如同动物或植物与1500年前、300年前的同类相比,没有任何进步一样,若说1500年前、300年前的人类就比较可靠、勇敢或更加聪明,那也是毫无根据的。

以学者自居的知识分子,往往信奉古典,其他人则是对现代的事物极为狂热的现代迷。然而,综观上述,我们大概可以发现,不论现代人或古代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虽然为时已晚,我总算已了解到了这一点。要是对于古典的信念相当执着,那么和宗教有关的偏见亦会十分深刻。有一段时间,我认真地相信,若是没有英国国教作为基础,在这个世界上,连最正直的人都毫无希望了。当时我并不了解,人的想法或意见,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像自己的意见会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同样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的意见相左,也是理所当然的。那并不是什么难以容忍的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即使意见相左,只要彼此都是认真的,也就够了,应该互相容忍。

至于第二个信念,则是如前所述,认为若想在社交界出人头地,就必须装出“一看就是玩世不恭”的模样的愚昧想法。一听说“玩世不恭”的人在社交界最引人注目,就毫不考虑地把它当做自己的目标。但是,从这样做的真实动机来看,倒不如说是不想遭到那些以此为目标的人的嘲笑。

当然,我现在再也不怕那种事了,到了这种年纪,那也是当然的。尽管当事者以“玩世不恭”自居,可是,无论他们多么博学或者说是多么自以为高尚的绅士,“玩世不恭”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个污点。如果你采取这样的态度,反而只会使那些你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的人,贬低对你的评价。

要使自己有一副优秀的大脑,我提醒你的第一点是,勿被“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所迷惑。我最希望你要小心提防的,还是那些虽然有错误,却不至于太过愚蠢的想法。这些错误是那些理解力很强,思虑也很缜密的人们,在努力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由于一时的松懈、精神不集中、缺乏洞察力而产生的。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有史以来人们一直深信不疑的,比如,认为“在**政治的统治下,无法孕育出真正的艺术或科学”,就值得推敲,难道在自由受到限制的地方,人们的艺术细胞就一定会被封闭吗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我却不那么想。像农业那样的技术,由于政治制度的**,在所有权或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或许真的很难进步。不过,提到**政治对数学家、天文学家,甚或雄辩家等的才能的压抑,就不尽其然了,至少,我尚未听过这种实例。的确,诗人或雄辩家,也许会被剥夺掉以自己喜好的方式来发表爱好的主题的自由,然而,他们对所喜爱的对象所倾注的满腔热情,则并未被夺走。假如他真的有才能,就不必担心连这点也会被剥夺掉的。有些法国作家的成就就足以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包华洛、拉封丹等,他们在公认堪与奥古斯都时代匹敌的路易十四的压制下,将其写作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希望你也能想起,在奥古斯都时代的优秀作家们,就是在那个既残忍且毫无可取的皇帝的**统治之下,发挥才能的。另外,书信也不是在自由的风潮下才受到重新肯定的,而是在握有绝对权力的教皇利奥十世,以及在实行前所未有的独裁政治的法兰西斯时代,才受到奖励及保护。

请你不要误解,我并不是在偏袒**政治。其实,独裁是我最讨厌的。我认为,压制是侵害人类基本权利的犯罪行为。我对你的第二个提示是,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你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或许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神所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麻烦的事情很多,“思考”尤其是多数人都想省掉的麻烦,但是,我衷心盼望你绝对不可放弃思考。

第25封信

任何时候都有清晰正确的判断力

为了让合乎道德的行为,永远是合

乎道德的行为。也为了让优点永远是优

点必须随对随地鞭策自己。不可自我

陶醉。

任何优点或者有道德的行为,都有与其相似的缺点和不道德的行为,一旦踏错一步,就会犯下意想不到的错误。比方说,过于宽容,就会流于宠溺;过分节省就会变成吝啬;过于

勇气十足就会变成鲁莽;太过小心则会变成懦弱。这么一来,除了要避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之外,对于本身的优点或美德,也同样要多加留意。

所谓不道德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美好的。所以人们看见它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眼光挪开,也不会有深入研究它的念头了。当然,那些善于掩饰者又另当别论。至于那些合乎道德的行为,本身就很美好。因此,一见它就令人怦然心动,而且愈看愈美,愈了解愈受它吸引,终于连自己也陶醉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的事物总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