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忠告
字体: 16 + -

第6节

问题,一般人总是羡慕医生的收入高,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开业医生每天工作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你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的话,就不能够再指望每星期只工作四十小时,每年还有四、五周的休假,至少要等到胜利女神长久驻足在你家的门口时,你才能稍微轻松一下。而且,你必须随时提高警觉,保持高度的**,在你正要创业的时候,想要从不安之中获得解放,而拥有休息的时间,这是绝不可能办到的。或许你到时候会自问,为什么我会一头栽进这个仿佛赛马般竞争的世界呢的确如此,这就是一个这样的世界。如同每天都举行赛马一样,你即使不能跑过其他的马,至少也得保持足以和其他马并驾齐驱的速度,一直不断地往前走。

换句话说,你必须一直勤勉工作,关于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希望你能在储蓄金钱和追求幸福之间求得谐调。这两个问题你最好别将它们混淆、搞错。有了积蓄后,想要买什么就可以买到,这确实是一件很令人陶醉的事情。但是,不论你拥有多少财产,如果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家庭,以及朋友的话,这样的幸福是很短浅的,而且也不足以称得上是成功者。

乔治巴纳德修曾说过以下这段话:

人们常说会造成今天的结果都是境遇所致,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和境遇有关。在世上所收藏着成功的境遇都需要你亲自去找寻。如果找不到的话,就自己来创造吧

世上也有人一心一意只想追求一个稳健踏实的境遇,从事一个平实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你不同你希望追求挑战、冒险、刺激,而且,你有十足的勇气,敢站起来面对它们,你绝不是动不动就说:“如果失败了该怎么办”那一类的人。不论是开创自己的事业,或创造自己的“境遇”,所有的层面都非常适合你的个性和理想。

第四篇给“壳”尚未坚固的你

第18封信

年轻时就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学习中,切勿以“过去的标

准“来预测现在,只因为过去是那样,

就断定现在也是如此,这是不行的。

我发现,足迹遍及法国的你,对于某些事情已有了一针见血的洞察力。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你已认识到,在读书时,除了要把握书中的内容外,还应针对问题去深人探讨。尽管看了书,却不利用自己的判断力,只是把书中所写的一一堆进脑子里去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读书方法,只是在胡乱地堆积信息。久而久之,整个脑子也就变得像一个垃圾场一样,堆满了各种杂物。

在你有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后,你的头脑里储存的知识也会非常条理化。它就像一幢已经整理好了的房子,在必要时你随时都能从中取出想要的东西。我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作风。

除了作者的名字之外,对于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切勿囫囵吞枣,对于书中所讲述的道理,究竟有多少是正确的,以及作者的观点究竟有多少是对的,希望你都能非常认真冷静地加以思考。当牵涉到某件史实时,最好能多看几本书,然后再加以综合评判,并将这些资料加以比较与整理,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想,当我们在了解历史知识时,至少要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毕竟无法获知“历史性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历史都是后人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写出来的,难免不打上作者本身喜好的烙印,因此,对同一段历史多吸收些不同的观点,没有什么坏处。

以凯撒大帝被杀的真正原因为例。当我们翻阅历史书籍时,几乎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都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动机或原因,但我们却不能完全相信这些。在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时,我们必须先要把与该事件有关的人物的想法或利害关系考虑进去,然后再来判断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其中包括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较高的动机,这是很重要的。

在考虑相关人物的动机时,即使是那些最卑微的或微不足道的动机,也不能放过。这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极端复杂又充满矛盾的生物,人的感情也很容易发生激烈的变动,他们往往意志脆弱,而且一个人的心情还会受身体状况的左右。换言之,人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在变动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也会有不足的地方;同样地,无论多么卑微的人,在他身上也有值得赞许之处。即使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也有某种优点,也可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之举。这就是人类的现实。

然而,在探究历史**件的原因时,我们多半都会寻求较高尚的动机,这样就不容易找到其真正的原因。例如路德的宗教改革,其真正的原因也许就是由路德的金钱**受挫而引起的,但是,那些偏重理论的历史学者,却对所有相关的历史事件除了那些重大事件外,还不放过一些平凡的事件都要套上政治性动机。我对于这点深感疑惑。

人是充满矛盾的。人的行动不会只受人性中较高尚一面的影响。聪明人也可能做出傻事,傻人也有可能做出聪明事。拥有矛盾的感情,而且还变幻莫测,这就是人。如果他当天的身体、精神状况不好,他的表现也会与平常不一样,这就是人。即便一个摄取食物后易于消化,睡眠十分充足,而且行动极为果敢的男人,也不排除他某天会消化不良、睡眠不足,甚至在某个十分平常的场合显得胆小怕事。我们切不可把最可能的动机视为最佳或最高尚的动机,这样推断不仅过于简单化,而且也容易与史实不符。

有关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无论怎么努力去深入探究,依然很难脱离臆测的范围。比如,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凯撒是被一个由23人组成的阴谋集团所杀害的。一种说法是,这23个阴谋者,全是由于爱好自由、热爱罗马而杀害凯撒的。我们对这一论调不得不加以三。难道仅有这个原因吗难道它就是他们谋杀凯撒的主因吗

如果有充足的证据来解开真相,也许我们将会发现,凯撒事件的主谋者布鲁特斯,是基于自尊、嫉妒、怨恨、失望或其他种种私人的动机,至少这些基于个人的动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认为,历史是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与分析力的好“材料”。从人们的怀疑心理而言,历史上的一些事实也经常令人起疑。至少,和该事实有关的各种背景,几乎都会引来人们的怀疑。别说是历史史实了,就是我们日常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经常让我们感到很多说法也是远离基本事实的,为此,我们就应该不难了解,所谓的历史的可信度会是多么脆弱了。

例如,当警察就最近发生的某一事件取证时,他们的证词会完全一致吗应该不会吧只要是有两个以上的人来作证,就会出现差异。尽管有人会完全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证,同样地,也有人会怀着自己的打算在作证时会扭曲事实。同样,在庭审时,书记员的记录也不见得都能做到公正。

我说这些无非是想表明,对于历史学者的记述,我们也很难判断它就一定是公正的。也许他想借此大发议论,也许他想及早结束那个章节。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以为一切都是正确的,即使是历史学者的著作也一样。你必须自己分析,自我判断。

不管历史怎么样,习惯性地去怀疑历史,则是你必须努力学习的态度。或许我们可以说,对于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而言,历史比任何科学都来得重要。

在历史学习中,还有一点是要提醒你的,那就是:切勿以“过去的标准”来预测现在。只因为过去是那样,就断定现在也是如此,这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引用过去的例子来检讨现在的问题,但是,对此一定要慎重行事。无论多么轰动的事件,其真相都无法确实地被人了解,最多只能说是“推测”。因为,过去的证言,远比现在的证言来得暧昧,而且时代愈久远,其可信度将愈薄弱。在那些伟大的学者当中,也有人不问公私,只凭着“类似”的理由,就任意引用过去的事例。这是很愚昧的。或许他们并没有想过这一点。然而,自盘古开天地以来,这个世界上并未发生过完全一样的事件。所以,由于无论多么伟大的史学家,都不能完全记述事件的全貌应该连能掌握事件全貌的人也没有,如果我们基于那样的理由而发表议论,等于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单凭以前的学者这么写,或以前的诗人这么写的,我们就把它当作真理来引用。由于每件事情都有所差异,所以应个别讨论。我们当然可以把相似的事例拿来作为参考,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这一条,即,应该彻底地做到只拿它来作为参考,切勿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第19封信

如何从历史中学习

想了解一般人都熟知的事就要阅

读值得信赖的史学家的书。并且要用心

地学习。最重要的是先要把它当做一种

知识。

在上封信中,我拉拉杂杂地谈了许多,总的就是要强调一点:研读过去的历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想了解一般人都熟知的事,就要阅读值得信赖的史学家的书,并且要用心地学习。姑且不论其论调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是先要把它当做一种知识。

谈到研读历史的方法,你想如何学习呢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而以研读历史性的大事件为中心,其余的则仅仅粗略地浏览一遍;有些人则无论对大小事件都倾注同样的心力,所有这些大小事件都能记得很牢固。不过,我建议你采用别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在本书中介绍的。

首先,你必须依国别来阅读简单的史书,抓住其中的概要;然后,再从中选出重点,例如征服某地、帝王易人、政治形态改变等你认为重要的部分;接着对于自己所选出的重要事件,再彻底地研读有关的论文或书籍。自己作深入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再者,你要探讨其内在原因,思考该事件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以法国史为例。鲁羌特尔写的那本非常短小、却非常好的书就可以作为入门书。如果能仔细研读那本书,对于法国的历史就应有一概略的认识了。其次,若你对历史性的重要事件已有所认识,那么,下一步,梅杰列的史书将对你有所帮助。此外,还有几本对每个时代、事件均有详细记述的史书,以及从政治观点来看历史的论文等,都可作为参考。有关近代i的史书,则可以从法王菲利普二世的回忆录开始,到记录路易十四时代的书也有很多。若能选择适当的书加以研读,应该能对某个时代或某个事件有全盘的了解。至于其他方面,当你在法国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时,不妨试着把历史这种生硬的话题,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导入谈话当中。因为,就算对历史并不内行的人,也不可能毫不了解本国的历史,多少总知道一点吧比方说,一个只念过一本历史实际上那种人很多的,他也会对自己念过的书引以为自豪,进而毫无保留地将他的读书心得告诉你。这样一来,在当地得到的知识,必能提供目争弥补书上所没有的部分。

第20封信

养成读书习惯是人生的关键

人生就像一本书从这本书中所得

到的知识远胜于你读遍至今出版过的

所有书的知识。

人生就像一本书,今天,我希望你阅读的,就是打开“人生”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知识,远胜于你读遍至今出版过的所有书的知识。因此,当有许多出色人士聚会时,无论多么好的书,你都可以丢在一边,径自赴会。因为,你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将是书本知识的数倍。话虽如此,生活在工作或娱乐喧嚣声中的我们,一天当中,很少有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必然有许多搞学问的人,觉得在那段时间读书,是一种无上的安逸与喜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运用那段仅有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呢关于这一点,我想举出下列要点。

首先,最好别再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上。那种书,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者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怠惰而又无知的读者而写的。只要到大一点的书店去环顾一下,就能发现很多这种书。由于这种书既无益也无害,最好不要碰。

其次,在读书时,要把目的予以浓缩,在未达到目的之前不要接触其他不相干的书。考虑到与你的未来可能会比较相关的知识,我建议你在现代史中挑出几个特别重要且感兴趣的时代,再依序一一网罗,仔细研究。先要去网罗一些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书,除了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管,再依序阅读一些值得信赖的史书、文书、回忆录、文献等,并详加比较。

我并不是说要你把它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而只是强调你在关注这些事件时一定要专注。当然,要是有别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由的时间,那也无妨。我只是要强调的是,同样是念书,与其同时研究几个主题,倒不如先找出一个主题,做有系统的研究会更有效率。

在同时看几本书时,也许会遇到内容互相矛盾或相反的情形。那时,最好再找别的书来对照。这么做绝不是误入歧途。如此一来,反而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即使你看了和某件事有关的书,也不容易完全了解事件的内容。但是,同样有关这一主题,如果你除了看那方面的书以外,还去了解时下政治家们和学界的争论,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关于这一主题的立体印象。这方面的思绪也能很顺利地进入脑海。这样得来的知识,将出奇地完整,而且不容易忘记。

在你走向社会以后,仍然要读很多的书。对于在阶段的读书方法,我把自己的建议归纳为下列数项:

1在你已经踏上社会后,没有必要读太多其看书,倒不如借着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来收集长自己的见识。

2切勿再看无益的书。

3集中于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

若能切实遵守上述几点,则一天只要读30分钟够了。

第21封信

通过眼、耳、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注意力不

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而被批评为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是凡是只注

意外表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

看、不要听来得好呢

如果这封信能顺利地抵达你的手中,你大概正在威尼斯准备前往罗马吧。正如我在给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提到的,到了罗马,你可以沿亚得里亚海,到利米尼、罗列多、安可娜等地去看看。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前往一观的价值。不过,并不需要在当地停留太久,只要到当地看看也就够了。那一带有许多古罗马的遗物、名闻遐迩的建筑物及绘画雕刻,都是不容错过的,希望你用心地观赏。就算只看表面也行,那样所花的时间会少一些。不过,至于非得进去仔细看清的东西就另当别论

了,那就必须要多花一些时间及注意力了。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而被批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是凡事只注意外表,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看、不要听来得好呢

从你寄给我的游记看来,你还是让我挺放心的,你对于每个旅游景点似乎都仔细观察,且抱持疑问。这可以说算是达到了旅行的真正目的。

如果把旅行当做一次又一次改变目的地的活动,只想到离下一个目的地还有多远,投宿何处等琐事,那么这个人出发时是一个傻瓜,回来时则依然还是一个傻瓜。如果在旅游地点,只看到教堂的尖塔、时钟或豪宅就欢天喜地,也等于毫无收获。要是那样,倒不如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相比之下,也有人不管到哪里,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情势或与当地的人交上朋友,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权力关系、优劣势、交易规模、土特产品、政治形态、法律等等。也有人喜欢和当地的知名人士深入交往,了解当地独特的礼仪或民族特性。能从旅行中获益良多的,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旅游归来后j会更加聪明。

关于旅游,我有一个忠告,那就是:让旅行的目的地成为“好奇心的总汇”。以你将要造访的罗马为例。它是一个借着各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人类感情,并巧妙地将之集结为各种艺术的都市,像它那样的艺术之精致极为罕见。希望你在罗马逗留期间,不要只以参观过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为满足,但愿你能做到只花一分钟去观光,就收集到了要花十天时间才能得到的信息。

举凡罗马帝国的本质、教皇权力的盛衰、宫廷的政策、主教的策略、教皇选举会议的秘闻等等,有关这个号称拥有强大力量的罗马帝国的内幕,任何一样都值得你去深入探讨。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简介该地历史或目前情况的小册子,你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有不足之处,但也可作为旅游时的指南针。如果看了那种小册子之后,还有想进一步了解之处,不妨问问当地的人。

对了,关于不清楚的地方,最好问一些熟悉此事、并对之曾深思熟虑过的人。至于书本,无论写得多么详尽,都很难从中得到完整的资料,因为那些书都是一些对本国现况不甚了解的人,抄袭另一批同样一知半解的人所写成的书。

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些书没有阅读价值。它们是值得阅读的。因为读了那些书,可以解除你的某些疑惑。要是不读那些书,你会对那个地方毫无概念。原来不懂的地方一旦弄明白之后,就不妨去请教当地一些熟知内情的人了。比方说,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军队的知识,不妨向士官打听,因为一般而言,无论什么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有一份特殊的执着,所以应不至于讨厌谈论本身的工作吧。况且,只要被问到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之事,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所以,只要你在某个集会上见到军人,不妨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诸如训练方法、宿营方式、军服的配给法,或是薪饷、检阅、宿营地等,只要是你想知道的都可以发问。

第22封信

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

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以我的

体验,一但去除“外国人”的外衣,

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

在哈特先生的信中,总是有许多夸赞你的话。而这次的信上,更有一件值得欣慰之事,那就是,你在罗马逗留期间,始终努力着打人意大利人的社交圈,却不想加人由英国妇女提倡而组成的英国人集团。这是一种有判断力的表现表明你已理解了我为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