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斩妖除魔
字体: 16 + -

第九章:李家村

    这是一个接亲的队伍。

    虽然这支队伍是很喜庆的样子。

    但结合周围的环境,反而让人有种起鸡皮疙瘩的冲动。

    因为安宁昨晚避雨的城隍庙周围原本是一座村落,城隍庙在村落的正中央。

    但安宁在来的时候看过,村子已经荒废了很久,周围皆是断壁残垣,半截的土墙和倒地的木门比比皆是,风吹过这片废墟,卷起一片沙尘,更显得尤为荒凉。

    从远处看。

    荒村、破庙、废墟。

    唢呐、喜袍、红轿。

    构成了一幅诡异而又凄凉的景象。

    接亲队伍却似乎毫无所觉,在前排唢呐的欢快声中,轿子不慌不忙地从城隍庙门前穿过,向着西方走去。

    安宁目送着红轿远去,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

    事情变得有趣起来了。

    安宁是从西方来的,他很清楚,红轿走的那个方向,方圆几里是没有人烟的,倒是有一个乱葬岗。

    那么,接亲的队伍接的是谁,是什么,就得打个问号了。

    安宁顺手关上庙门,朝着庙里走去。

    这场婚礼一定很有意思,我可得赶快收拾。

    安宁心里想着。

    走到庙里,安宁将书笼背在了身上,又顺手从郭徵的书笼上拿起了那一袋金子。

    接着安宁看了看破旧的城隍庙,对着神像双手合十:“感谢昨晚的收留,感激不尽。”

    说完后,安宁走出了庙门。

    残破荒凉的城隍庙内再无一丝人气。

    过了许久,庙中的神像突然周身闪动了几丝黄色的光华,接着抖动了几下,全身上下又出现了一堆密密麻麻如同蛛网一般的裂纹。

    神像现在看着比原来更破了,但又好像比原来多了几丝神韵。

    ……

    安宁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暗自叹了一声,可算到了。

    他望着前方张灯结彩的村落。

    村落不大,约莫二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皆是篱笆墙,茅草木屋,院落内偶尔传来零零落落几声鸡鸣,只有矗立在村落中央的两座院落修得稍好一点,房子是砖石和木头盖的,青色的瓦片覆盖在顶上,远远望去,颇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

    村落外则是一排老旧的木头围墙,约莫有两米多高,显然是为了防止山贼劫掠。

    村落的正门也是木头桩子钉成,两扇大门向外洞开,门框上挂着两盏红灯笼,再往上就是一块写着“李家村”的黑色斑驳木制牌匾,一块红绸则端端正正的挂在牌匾上。

    门口则站着一个身穿整洁的粗布麻衣,系着红腰带的老人。

    老人正焦急地朝着西方张望,看到安宁的来到,他略微有些惊讶。

    安宁却没有管老人惊讶中又带有几分警惕的神色,径直迎了上去。

    “老先生,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可否让在下过去喝杯喜酒,沾沾喜气?”

    说着,安宁从怀里掏出了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子,递到了老人的面前:“老先生,在下来的匆忙,未曾将礼金包好,若有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老人原本见安宁过来,脸上颇有些警惕和不耐烦的神色。

    但是看到安宁递过来的金子,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

    他犹豫了一下,看看安宁,又看看安宁手中的金子。

    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挣扎,先是谨慎地看看四周,接着一把把金子抓了过去。

    他又用牙齿咬了咬金子,在胸前擦了擦揣到了怀里,脸上也带上了几分笑意,这才对安宁道:“不知小先生如何称呼?从何而来呀?

    这是我侄子的喜事,本来是不允许外人参加的。

    不过,我看先生一表人才,一看就是文采斐然,来参加我侄子的婚礼,定能为他多积阴德,请进,快请进。”

    多积阴德?

    “在下江秋,是济南府人士,在豫州读书,这不是外面兵荒马乱的,家中实在担心在下的安危。

    托人将一封书信带到了豫州,将在下叫了回来。

    这不是昨晚为了避雨睡在了村外的城隍庙,醒来后又饥又渴。

    正巧看到了这里有喜事,这才厚颜前来摆拜访。”安宁面不改色的回答老人的问话。

    顿了一下,安宁问老人:“不知老先生如何称呼?”

    老人听着安宁的经历,不知不觉面色已经舒展,似是已经确认安宁只是一个偶然路过的宾客。

    听到安宁的询问,老人展颜大笑:“原来是江先生,江先生说的哪里话,有您这样的文曲星前来,是光耀门楣的好事。

    老朽姓李,是李家村的里正,您称我为老李就行。

    咱们乡下人,也没那么多规矩,一会儿等他们接亲回来咱们就开席,您稍等片刻。

    对了,外面有些冷,不如您先到我家里来,我让老婆子给您倒杯热茶暖暖身子。”

    “如此也好,有劳里正。”安宁一本正经的对着李里正拱手施礼,好似一个只知道读书,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

    “江先生不必客气,请随老朽来。”李里正说着,就领着安宁往村落里面走去。

    安宁跟在李里正身后,跨过了李家村的大门。

    他的双手向下托了一下书笼,好似在调整书笼背带的位置。

    在李里正看不到到的地方,安宁的袖子中金光一闪,“壶中日月”四个金色大字顺着安宁的袖子偷偷地钻进了村子内的土地中。

    李里正恍然未觉,还在热情的为安宁介绍着村子。

    “咱们李家村向来热情好客,江先生是来对地方了。

    不过,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咱们村办喜事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规矩,还希望江先生看到后不要惊讶。

    您只管上座,本村的风俗有些不同于别的地方,我怕惊吓到了先生,先给您提个醒。”李里对安宁说道。

    “哪里,哪里,入乡随俗这个规矩在下也懂。

    在下也游历过许多地方,也见过不少奇特的风俗。

    待会儿我只吃饭,里正您对我放心就好。”安宁信誓旦旦地宽慰李里正。

    李里正却好似有些想反悔,他的手在怀中摸了好几下,始终没抽出来,最终还是一咬牙:“好!不过老朽还是要先说一下。

    待会儿,您看到任何东西都不要惊讶,更不要说话,以免打扰了婚礼的进程,您看这样可好?。”

    安宁哈哈笑道:“老先生尽管放心,在下保证不说一句话,可否?”

    李里正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带着安宁向李家村中间稍好的一座院落走去。

    嘿,有意思。

    到底是什么婚礼,让里正如此紧张?

    安宁的心里面有许多疑惑,但更多的是兴奋之情,自从他的七情六欲渐渐消退后,只有这种神秘兮兮的事情才能让他感到一丝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