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史札记
字体: 16 + -

第二十二章 懿贵妃

    wed mar 30 13:29:13 cst 2016

    奕詝在热河紧张地关注着北京的情况,不久,他接到了圆明园被焚的消息。

    那是他的祖先花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建起来的园子,是大清国力富强的象征,是他的家。

    不久,请求允许割给俄国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奏报又传来,奕詝无力地在上面用朱笔写下了“准奏”两个字。

    那是关外爱新觉罗先祖的龙兴之地,是太祖太宗两代人浴血拼杀打下来的国土,是满洲人的祖业。

    奕詝的心碎了。

    朕即位以来,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力图振刷国势,使大清重现康乾景象。

    不料甫一登基,洪秀全起于广西,官军屡战屡败,割据东南,遂成大患。各地随之纷纷起义,中原板荡,天下惶惶。

    朕好不容易用了一个肃顺,国家有了一点希望。可是,又冒出了英法联军、伊格纳切夫这些人,致使圆明园被毁,大好河山被割得支离破碎,英法公使还要趾高气扬地常驻北京,天朝上国的尊严都被朕给丢尽了。

    朕有罪呀!

    朕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即位整整十年,不能致国家于富强,反倒使国家忧患丛生,百姓苦难日深。

    朕愧对国家,愧对列祖列宗,更愧对天下百姓!

    朕已经没有勇气继续当这个皇帝了。

    奕詝想到了死。

    奕詝把宫内升平署(掌管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的戏班子都召到了热河,让他们轮着番地给自己唱戏(听戏是当时北京人的一大重要爱好,皇帝也不例外,当时京剧在北京的火爆程度相当于今天的美国大片)。奕詝每天除了看戏之外就是打猎,玩女人,还有喝酒。喝醉了以后就又哭又闹,殴打身边的下人,来发泄心中的痛苦,醒后又痛悔万分,只好多给下人赏赐以弥补人家。

    奕詝本来身体就不好,在长期醇酒妇人的放纵之下,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咸丰十年(1860)底,奕詝开始咳血,按照今天临床医学的角度看,他这个病应该就是肺结核。肺结核在古代是绝症,调理得好能多活两年,调理得不好很快就没命了。奕詝一心求死,他的病情当然也日益恶化。

    这时候,奕訢、桂良、文祥联名上了一道《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这道奏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当有名。里面提出了先平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对付俄国,最后对付英国的战略大方针;并提出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方略应该是严守条约,暗中笼络;同时还提出了六条改革的策略。

    奕詝批准了奕訢他们的请求。

    按照这道奏折中提出的策略,清朝廷在北京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理外交,这个衙门的官员就由奕訢等有外交经验的王大臣来担任;在南北方分设管理牛庄(今辽宁海城)、天津和登州(今山东蓬莱)海关的三口通商大臣,与管理江、浙、闽、粤和内江海关的五口通商大臣;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翻译外文书籍,并选年轻人入馆学习外语。

    这道奏折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平等对待西方,而不再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自鸦片战争以来麻木了二十年之后,中国终于有人率先觉悟了,想到要发愤自强,学习西方。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自强运动,就此开始。

    这是奕詝这辈子能为中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没想到这件事最后也是那样一个结局。

    不过奕詝已经看不到那一天了。

    在最后的日子里,奕詝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后事。

    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大阿哥载淳,载淳的母亲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这个叶赫那拉氏就是后来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安徽道员惠征之女。她的名字据她们叶赫那拉的后人说,叫做杏贞,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家当时就住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民间一直有个神秘的传言说,当年叶赫那拉氏的祖先被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齐打败,他临死的时候在烈火中向努尔哈齐发出诅咒:

    我们叶赫那拉的子孙只要能留下一个女子,也一定会覆灭建州(明朝时女真族分三部,努尔哈齐统治的是其中的一部,称为建州女真,叶赫那拉所属的是另一部,称为海西女真,女真各部统一后,皇太极将女真改名为满洲)。

    之后,努尔哈齐就定下祖制,子孙宫中不准选姓叶赫那拉的女子为嫔妃。

    但是很可惜,天命非人力所能更改,清朝最终到底还是亡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之手。

    这个故事听着是挺离奇的,不过根本不是真的。

    事实上,根据清宫档案,清朝历代皇帝宫中都有姓叶赫那拉的嫔妃。叶赫那拉家族不但出过很多嫔妃,而且还出过朝臣。清代著名的大词人纳兰容若和他的父亲—大学士纳兰明珠就是叶赫那拉家族的人,叶赫那拉也可以简称为那拉,纳兰容若姓纳兰。纳兰、那拉在满文中都是一个词,只是汉文音译不同。

    叶赫那拉氏她们家是旗人,又是官宦人家,所以并不贫穷。叶赫那拉氏作为官宦人家的小姐,她的童年生活也很幸福。

    民间还有传言,说叶赫那拉氏出身贫寒,以宫女的身份进宫,本来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后来通过贿赂太监见到了皇帝,又因为唱歌好听被皇帝喜爱,纳为嫔妃。

    这也完全不是事实。

    下面我想大体讲讲清代后宫的那些事,可能有点繁琐,不喜欢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清代宫女的选拔每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范围只限于内务府包衣家庭的女儿中13岁以上者。包衣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家奴的意思。清初满洲人打仗俘虏了人口之后就把这些俘虏分给八旗贵族做家奴,这些家奴的后代世世代代就都是家奴。

    也就是说宫女都是内务府包衣家庭的女子。

    叶赫那拉氏并不属于内务府包衣,所以一开始就不可能是宫女。

    至于后妃,则来自于另一种身份的女子—秀女。

    清代为保证满洲皇帝的血统纯正,禁止满汉通婚。秀女的选拔每三年一次,由户部主持,范围只限于八旗家庭的女儿,年龄在13岁到17岁之间。

    初选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拿眼睛看。每个秀女都有一个名牌,皇帝或太后看中的就留牌子,看不中的就撂牌子。复选需要展示一些女工之类的技艺,不过长得好看肯定也是必须的。

    初选、复选就撂了牌子的可以直接领盒饭走人了,你们长得太难看,以后少出门吓唬人就对了。

    复选也选中的还要继续进行引阅、复看等等,仍然留了牌子的还要留宫进行住宿考察,看看磨不磨牙,放不放屁,打不打呼噜之类的,最终确定人选。

    确定人选之后,皇帝会按你们的出身门第赐予封号,门第高的封号就高,门第低的封号也低。

    剩下的都是撂牌子的。不过,这些姑娘们也不用太灰心,你们会被赐婚给宗室王公当个福晋、侧福晋之类的,一般也不会太惨。

    入选为后妃的请注意你们的封号,共分八个等级:

    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若干。

    咸丰二年(1852),17岁的叶赫那拉氏通过这一层又一层的pk,k掉了大部分的对手,成功地选秀入宫成为皇帝的嫔妃,封号兰贵人。

    根据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照片和文字记载来推测,兰贵人当年的颜值大概是相当高的。

    对于美丽的女人,男人永远是缺乏抵抗力的。(你可以说男人肤浅,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话说回来,女人也强不到哪去,套用某小品的一句台词,那赵忠祥一出来,你眼睛不也直吗)

    还唱什么歌呀?

    靠唱歌勾引男人那是青楼小姐们的工作,人家兰贵人压根用不着这个。

    当然了,事实也同样雄辩地证明了,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还可能是唐僧;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他还可能是鸟人;同样,颜值高的不一定都是女神,她还可能是绿茶婊。不巧的是,我们这位高颜值的兰贵人小姐正是绿茶婊的祖宗。

    兰贵人进宫后,很快就受到了奕詝的宠爱。跟兰贵人同时受宠的是一个丽贵人他他拉氏,她跟兰贵人是同时被选入宫的。两个小姑娘经过了一轮轮的pk,大概在联手k别人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她们俩成了好朋友。丽贵人体弱多病,兰贵人一直对她关爱有加,两个人关系很好,并没有上演过宫斗剧里描述的那些尔虞我诈的桥段。

    奕詝对她们两个都很宠爱,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二十四日,兰贵人被晋封为懿嫔,丽贵人被晋封为丽嫔。这个时候丽嫔已经怀孕了,懿嫔还没动静。

    不过懿嫔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女人怀孕的这段时间,男人是不能碰的。所以在丽妃怀孕养胎的这段时间里,奕詝的注意力就全转到了懿嫔的身上。

    正巧,懿嫔的妹妹这时候选秀失败,被皇帝撂了牌子,不过名次还算靠前。懿嫔就吹动枕边风,说动奕詝把自己的妹妹指婚给了他的七弟醇郡王奕譞。

    要知道这个醇郡王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身份高贵,不少王公家的女儿挤破头都想嫁给他呢,没想到让懿嫔给暗度陈仓了,懿嫔的手腕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懿嫔的妹妹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对她恩重如山的姐姐最后从她身上夺走的,比给予她的要多得多。

    奕詝的那个能力在清朝的历代皇帝中属于比较低的,他今年24岁了,还没有孩子。他的祖宗康熙爷在这个岁数上,儿子都骑着太监满街打酱油了。这大概是由于满人总是不肯跟汉人通婚的缘故,满人人口少,通来通去,大家都是近亲,那个能力就会降低。

    如果丽嫔能生下儿子,那极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太子,肯定母以子贵,前途不可限量。

    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九日,丽嫔生了。不过很遗憾,是个女孩,也就是皇长女。按清朝的制度,皇后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嫔妃生的女儿称为和硕公主。当然,有的时候,嫔妃生的女儿也会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比如和珅和大人的儿媳妇,乾隆帝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注意,皇帝的女儿一律都叫公主,不叫格格,宗室王公的女儿才叫格格。

    所以这个皇长女就是和硕公主了,三天后,丽嫔晋封为丽妃。

    皇长女出生不久,懿嫔也怀孕了。

    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懿嫔也生了。很幸运,是男孩,也就是皇长子、大阿哥,起名载淳。第二天,懿嫔就被晋封为懿妃,第二年,又被晋封为懿贵妃。看见没有,儿子就是值钱,当妈的直接升到了贵妃,这就叫母以子贵。

    当时宫里没有皇贵妃,所以懿贵妃上面只有一个皇后,而这个皇后是不可撼动的。因为皇后钮祜禄氏在奕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嫁给了他,当时是贞嫔。奕詝的大老婆没有当皇后的命,在道光二十九年(1850)还当儿媳妇的时候就挂掉了。贞嫔替代了她的位置,奕詝刚一登基,贞嫔就被晋封为贞贵妃,一个月之后就被册封为皇后。

    糟糠之妻不下堂嘛,再加上皇后的性格也很温顺,除了生不出孩子之外没有任何缺点,所以奕詝一直对她很满意。

    民间还有传言说,这个懿贵妃颇有才华,什么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都十分精通,书法也特别好,所以她经常代替奕詝批阅奏折,因此成了奕詝的贤内助,为日后执掌国政奠定了基础。

    这个也是一派胡言。根据今天保留下来的懿贵妃后来当太后时亲笔起草的诏书和她留下的所谓御笔墨宝来看,她的文化水平那是相当的有限。

    别看进宫的时候都17了,她的实际文化水平大概也就相当于小学没毕业。一份三百多字的诏书竟然错了十二个字,语句也是半通不通的。御笔墨宝的字都是长条形,而且软塌塌的,跟天津大麻花似的,要筋骨没筋骨,要结构没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难看。

    说到这,不少真的见过这位懿贵妃御笔墨宝的人可能会奇怪了,哎,我看到的她的字挺好看的,怎么会难看了?

    实话告诉您,您看到的那些懿贵妃御笔墨宝中的佳作那都不是出自她本人的手笔,而是她的宫廷画师缪嘉蕙代笔的。

    不信您可以把今天存世的懿贵妃所有的御笔墨宝全部拿出来比对一下,您会发现,她的作品一部分特别好看,一部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完全是两个人的手笔。

    所以说,按照中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个说法,懿贵妃的这个德绝对是满满的。

    以懿贵妃这个半文盲的水平,要想看懂文化程度在硕士、博士以上的进士老爷们用满篇的文言文和一堆典故写成的没有标点符号的奏折,还要写出对应的批复,我觉得,基本上,这个,很难。

    即便是批阅满文奏折,也不大可能。因为清朝后期那会,会说满语的旗人已经不多了,会写满文的就更少,当时北京城说的都是汉语。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由于曹雪芹他们家是旗人,而且曹雪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京,所以《红楼梦》很全面地反应了当时旗人的语言。比如《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中,王熙凤对贾宝玉说:

    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

    “女孩儿”“姐儿两个”,都用了儿化音;“猴在马上”,把一些动作比喻成“猴”,这都是北京话中独有的现象,可见当时的旗人是怎样说话的。

    这还是皇城根脚下,京外就更可想而知了,满大臣也基本上都用汉文写奏折。

    而且,注意,《红楼梦》是清中期的文学作品,那个时候满人汉化的现象就这么严重,到了晚清,肯定比那个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懿贵妃对满语也是会说不会写,她能批阅满文奏折,说出来鬼都不信。

    所以说,懿贵妃替奕詝批阅奏折这件事应该是不可能的,就算她愿意替老公分忧解难,奕詝也不敢让他批。让一个半文盲治理一个内忧外患丛生的国家,奕詝难道是老寿星上吊—嫌大清国气数太长了吗?

    这些懿贵妃辅佐老公理政的传言多数都是后世文人根据武则天之类的历史人物想当然耳的比附之词,不足为信。

    其实懿贵妃的文化程度跟中国历史上这位唯一的女皇帝相比,基本上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武则天的文化程度很高,唐人喜欢写诗,武则天也能写,她本人是出过诗集的。这里有武则天写给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您就是把唐朝那些大诗人的诗拿出来跟它比着看,也可以算是上乘之作。这样一个文化程度的人做中国的皇帝还差不多。懿贵妃那水平也来效仿人家,那结局恐怕很难是喜剧收场。